以下文字之版权归属本人和纯美苹果园论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导言
在拜占庭帝国时期,人们并不以“拜占庭帝国”之名称呼之,事实上“拜占庭”一词只用来形容君士坦丁堡的居民,即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古代拜占庭人。君士坦丁堡皇帝的臣民们自称Rhomaioi(罗马人),因为他们与君士坦丁堡——以罗马帝国首位基督徒统治者君士坦丁一世命名的城市——联系在一起,而当罗马失却了其在世界上显赫地位之时,君士坦丁堡成为了罗马帝国的首都。另外她也是继续发扬罗马文明传统的信仰基督教的罗马帝国。于是,后者也同样被定性为文明社会,而东正教作为主导性的宗教与精神力量,保护着这世界,也继续受到上帝的支持。“(东)正教”一词的字面意思是纠正信仰,拜占庭人认为这对于他们的生存是极为重要的。因而,从现代历史学家的角度去看,“拜占庭”可以解释成更冗长的“中世纪东罗马帝国”,因为从历史观点来看,这才是“拜占庭”一词的真正含义。
自罗马帝国西半部的最后残余完全融入诸蛮族王国的5世纪后期始,至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1448-53)阵亡止,帝国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战乱不绝。这是拜占庭在南巴尔干和小亚细亚战略态势的必然结果。她受到强邻和弱邻的连续挑战—起初是东方的波斯帝国,随后是在那里崛起的各种伊斯兰势力—在北方,6至7世纪有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突厥人的一支),7世纪末至11世纪早期有保加尔人,11世纪晚期至12世纪有匈牙利人和其后的塞尔维亚人。最终是征服了希腊和南巴尔干的奥斯曼突厥人。拜占庭与5世纪时产生于西罗马废墟上的西方国家间关系复杂而紧张,其原因不光是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教长,基督教世界中的两大教区势力—亚历山大、安条克和耶路撒冷三教区在7世纪被伊斯兰征服后力量已远远衰落—间的政治竞争。拜占庭之所以能延续千年,部分在于其内部的健全体系,和有效的财政、军事系统;而另一部分原因则是一直持续到11世纪的源自昔日罗马传统的优势。但是随着其西方和北方邻国资源的不断增长以及政治的日趋稳定,他们终能挑战帝国的显赫地位,并在13世纪初使其成为了二流甚至三流国家,西方政治的傀儡,和威尼斯、比萨、热那亚等强盛的意大利商业共和国经济利益的附庸。在本书中,我们会着眼于中世纪东罗马帝国保护自身长久延续的几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