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海国战役设定集》 第二章 海国堪舆  (阅读 5828 次)

副标题: 是全新的地理介绍!

离线 zghzgh1779

  • 讲个故事吧
  • 版主
  • *
  • 帖子数: 4906
  • 苹果币: 17
  •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海国战役设定集》 第二章 海国堪舆
« 于: 2019-07-07, 周日 00:21:40 »
第二章 海国堪舆

    在这一章,你将会看到海国每一片区域的地形图与地理特点,以及海国人为各地的命名。

    海国是由一系列大洋正中的群岛组成。其中最大的岛屿名为本陆,本陆北方则是海国第二大岛风涛岛。风涛岛东侧的一串岛屿就是离岛,也被叫做夫桅列岛。

    海国地理最大的特点是,许多海国人都生活在海洋当中,因此海国人在划分地理时,也会把近岸的浅海和陆地一起考虑进去。在海国的诸多近海中,最重要的是本陆和风涛岛包围的畿海,这是海国的地理中心,也是列国争夺的核心。处于大陆架上的野海、荒海和扶桅海是樱原、夫桅两国的膏腴之地,而圆虹海则是风涛国和黑雷国对垒的前线。海国群岛外侧的红水海、苦水海、默海和靛海,因为大陆架离开岸边后就快速没入极深的海底,因此无法支持人们的定居。

劇透 -  海国地理图志:

本陆

    本陆岛是海国群岛中最大的一座岛屿,南北长超过一千五百里,东西宽一千二百里,整体呈现出一枚勾玉般的形状。这座岛屿占据了海国大半的土地,被视为海国的“大陆”,因此也是海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地区。

    本陆的中心、陆央湖周边,是海国的文明起源之地,被称为“近央”或“近畿”。南北向的龙脊山脉贯穿了本陆西侧,把本陆腹心的近畿地区和龙脊山脉西边的高岳之彼分隔开来。而本陆东南则是秀丽的云峨岭,跨过云峨岭能够到达野海、荒海和适宜耕种的樱前原。畿海则被本陆环抱着,它大半的海岸线都在本陆的土地上。

本陆:近央




    近央地区位于本陆的正中央,是本陆的腹心之地。这里孕育出了黑雷之国,也是海国最早的文明国度。近央地区的中心是陆央湖,陆央湖当中的神都岛是黑雷国大御神的神宫所在,在数百年间一直是海国的文明中心。苦水河曲从高岳发源,注入陆央湖西侧,而来自云峨岭的流金江流入陆央湖西侧。陆央湖湖水分为两支,南侧从奔河注入默海,北侧流入畿海的平缓湖水,则形成了海国最大的沼泽:大泽。

    在陆央湖南侧、奔河两岸,海国最大的森林从高岳山脚一路延伸到云峨岭畔。因为最早的黑雷人在修建黑雷神宫时从这森林中砍伐木材,这里就被称为御神林。御神林东北、跨过流金江,在大泽以东是一片名为四方原的平原,在洋面升起前就以丰饶多产闻名。而近央地区西北侧、高岳和苦水河曲以东的丘陵地带,被称为“丰隅”,这里同样是黑雷国远近闻名的粮仓所在。

本陆:云峨岭



    本陆东南的云峨岭,是数百年前黑雷国人开始探索海国时的第一个目标。云峨岭重峦叠嶂,风光秀丽,虽是山脉,却也适合人们生存。云峨岭深处有着许多云族城市;据说屏山的云族人,最早就是自云峨岭处迁去的。云峨岭的最高峰名为玉翎山,樱原国的主神、樱花之神七野樱正辰媛的神体就生长在这座山的最顶端。而玉翎山的山脚下,是云峨岭的第一大城春望城。

    虽然海国人很早就在云峨岭处建城,但是连绵不绝的险峰奇石严重阻碍了云峨岭的城池、氏族和部落间的沟通。为了互通有无,樱原人花费十八年时间构筑了由无数山路、栈道、悬索和高塔构筑的云峨大道,让散落在群山中的云峨岭人聚合成一个整体。凭借这条大道,无论是人还是货物都可以快速地从云峨岭的一座城池旅行到另一座城池,而无需在险峻山道中苦苦跋涉。

本陆:樱前原



    当黑雷国大御神的信使第一次拜访七野樱正辰媛时,她告知黑雷人,在玉翎山更前方有一片丰饶的平原,那里还有一位云霞的女神。这就是樱前原名字的由来。

    发源自云峨岭深处、玉翎山侧的缀华河一路向北流淌,山脚下是一片广袤森林,因林木叶片多呈羽状,因此这片森林被称为羽森。樱前原就在羽森的另一端,这片原野广袤平坦,只是偶尔一两个丘陵出现在地平线上。这里和云峨岭都是黑雷国最早开发的土地,从那时起,就有许多海国人世世代代定居于此。

本陆:高岳之彼



    从洋面升起之前,黑雷人就一直在好奇高岳另一边有些什么。但他们最早翻越高岳的努力停止在了南丘:在赤雷国建立之前,这里被称为“难丘”,这片丘陵千沟万壑、土地贫瘠,长期以来黑雷人都无法在此地建立聚落。

    直到黑雷人艰难地跨过南丘向北前进,他们才第一次见到肥沃的土壤和森林,开拓者们因此将这片森林命名为土见森。穿过土见森,人们发现了一条向西北方向奔涌的大江。他们沿着白江——她因江水泛白而得名——溯源而上,在白江源头、高岳与平舆山交界处,称作崎峡的山谷通道成功抵达了高岳南侧,这才打通了高岳南北的陆路交通。

    土见森和白江的北方,是名叫波平原的平原地带,黑雷人最早的据点就是由此地的农产支撑起来的。土见森以西则是一片名叫苇海的长草平原。这里的土地贫瘠、和荒漠无异,生长出的草不适合做牧草,却难以根除。

    白江在离开土见森的地方,被海国最大的水利设施浅沙堰分为两支。一支沿原路向西北进入红水海,依然叫做白江;另一支则流向西南,在人们挖掘出的宽阔河渠中流淌,这条运河被人们叫做浅沙江。浅沙江水被引入两侧的无数支渠,灌溉着苇海和南丘的农田。直到浅沙堰建成后,海国人才有能力在贫瘠的苇海开辟耕地。

    高岳的北边,连接着另一条叫做平舆山的山脉。平舆山和高岳合成龙脊山脉,是海国最大的山系。平舆山中发源出两条江河,一条名为沉影江,一路向西穿越波平原注入红水海,波平原的农田多从这里取水。另一条则一路向北,直入本陆岛的北方尽头,被称为龙河。平舆山也划出了本陆北方的东海岸线;圆虹海就紧贴在平舆山东边。

    波平原以北,是一片名叫青叶林的森林,此地盛产木质坚硬的青铜木。龙河越过青叶林后,就来到了一片平原,这是海国最北端的土地,因而得名北原。

风涛岛



    风涛岛是海国第二大的岛屿,但和本陆相比面积就小得太多了。海国的最高峰,天座圣峰就坐落在风涛岛上。风涛岛的土地分为三部分:北侧的屏山,东侧的大森,西侧的右原。一条名叫明河的河从屏山发源,经过大森后一路折向西南,穿越整个右原注入圆虹海。北倚屏山向南望去,左侧广袤森林郁郁葱葱,右侧原野良田万顷,明河像一条闪着光芒的带子一样穿越风涛岛,背后的山脉好似屏风一般,这就是屏山、右原和大森的来历。

    风涛岛西侧是圆虹海,东侧则是离岛所在的扶桅海。风涛岛东南则是一道巨大的峡湾,名为掩日湾,这里有许多天然良港。

离岛



   离岛由八个岛屿组成,分别名为菖蒲岛、胜藏岛、龙造岛、尚平岛、残心岛、御羽岛、大悲岛、云落岛。其中云落岛如今归风涛所属,其余七岛则组成了名为夫桅国的松散联盟,因此离岛也被称为夫桅列岛。离岛坐落于名为扶桅海的浅海,海水呈现出幽深的墨色,鱼鳖随处可见,许多夫桅人都定居在扶桅海的海底城市中。

    夫桅列岛中以菖蒲岛为最大,菖蒲岛呈现出狭长的菖蒲叶状,西南为菖蒲山,东北则有名为青沼的沼泽地带。而御羽岛有着夫桅罕见的雪山;这座名为雪顶峰的雪山是夫桅水手们熟悉的天然地标。

内海

    以本陆最外缘的弧形海岸线向外延伸、形成一个包围海国群岛的圆形,在这圆形之内的海域就是内海。内海的深度通常不大,平均不过五六十尺;在洋面升起前,内海的大部分区域都还是陆地平原。定居海中的氏族,很容易适应内海的生活,并在海底平原建立起水下的城池。畿海、圆虹海、扶桅海,以及野海和荒海靠近本陆的浅海部分,都属于内海之列。

畿海



    畿海传统上指风涛岛以南,被本陆包围着的内海。畿海水色澄澈湛清,这是因为畿海的海水比扶桅海或者野海要贫瘠得多。但畿海海底颇多矿产,因此也有许多城镇坐落在畿海海底。畿海水深不过六七丈,在天气晴朗之时,泛舟畿海之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海底城市的热闹景象。畿海北方有着名为建水岛的门户,建水岛上的层叠三山是海国有名的景象。

野海与荒海



    云峨岭以南是名为野海的浅海,樱前原以东、离岛以南则是名叫荒海的浅海地带。这两片浅海没有明显的分野地标,在黑雷国一统海国的时期,野海和荒海都服从步摇岛都管领管辖。步摇岛在玉翎山的正南方,是野海和荒海上最大的岛屿,也是野海地方的首府所在。这两片海域因为处于平坦的陆架之上,又因为开发相对较少,因此海区比海国腹心之处的畿海要肥沃富饶得多。

外海

    位于本陆外缘海岸线围成的圆形以外的海面,统称为外海。红水海、苦水海、靛海、默海,以及野海和荒海向外延伸的部分,组成了环绕海国列岛的外海。从内海边缘出发,百里之内是逐渐加深的浅海,这里的渔获还能勉强支持海民居住;而在百里开外,海底就飞速下沉至深不见底的海渊。外海风暴横行,海渊深处黑暗、贫瘠,偶有海中巨兽在其间游荡,并不适合生灵居住。



返回海国战役设定集在线版

《海国战役设定集》中文全彩pdf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