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大正扩充】克苏鲁与帝国(龟速超译中)  (阅读 88919 次)

副标题:

离线 Coffee G

  • Knight
  • ***
  • 帖子数: 394
  • 苹果币: 1
【大正扩充】克苏鲁与帝国(龟速超译中)
« 于: 2019-02-12, 周二 23:33:08 »



先佔坑,翻譯的內容會不定期扔上來。在完全翻譯、潤色與校對後會放出完整的檔案。
因此目前先放進樓中的都是未經潤色和校對的版本。

目錄
第一部分 1920~1930年代的日本
1.帝都東京
2.1920~1930年代日本的社會
3.1920~1930年代日本的生活
4.情報源
5.執法機關與犯罪
6.醫院與治療
7.軍事機構
8.交通設施
9.年表
10.日本領土與周邊諸國
11.日本與亞洲的傳說

第二部分 大正日本調查員
1.1920~1930年代日本的探索者們
2.私立偵探、記者、古物研究家、大學教授、超心理學家、醫師
3.高等遊民、祕密警察、文人、藝人
4.武道家、宗教家、學生、女學生、書生
5.技師、事務員、地痞、女侍、官員
6.實業家、政治家、社運人士、僕役、遊民
7.警官、軍官、軍人、軍醫

附錄
價格表


« 上次编辑: 2021-04-24, 周六 21:05:45 由 Coffee G »
一個機翻狗  以下是機翻咚咚
克總與帝國: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07051.0
迷蹤: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1556.0
武裝少女: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9052.0
搞姬劍: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30367.0
Reign-Companies rule: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31746.0
尼爾-頑抗: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2575.0
一堆其他小垃圾: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2692.0

另外目前還在坑底慢慢弄或未發的東西:Gundog、少前同人系統、梵天狗校對、Mahō Shōjo  歡迎內洽

离线 Coffee G

  • Knight
  • ***
  • 帖子数: 394
  • 苹果币: 1
Re: 【扩充翻译】克苏鲁与帝国(占坑)
« 回帖 #1 于: 2019-02-12, 周二 23:33:50 »
帝都東京

明治維新後東京完成遷都,東京朝向近代化發展。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造成嚴重破壞,其後重建的東京成為漂亮且現在化的都市,不負其帝都之名。




東京的開始
1889年(明治22年)5月1日,東京府中心部(東京府內15區)作為中央政府直接治理的東京市第一個起點。於是出現東京府知事兼東京市長這一反常自治體,並無設置市役所與市職員,直到1898年(明治31年)東京市的「市政特例(譯註1)」廢止轉為一般建制市後,才在麴町區有樂町的東京府廳內設立市役所。
20年代東京與現在相比地域要狹小的多,東京市僅有皇居周邊與下町周邊範圍──包括深川、本所、淺草、下谷、本鄉、小石川、牛込(komu)、四谷、赤坂、麻布、芝、京橋、日本橋、神田、麴町這15區。這15區又以地形特色被粗分為下町與山手兩個部分。在維新經過數十年以後,山手為武家階層、下町為平民階層這一江戶時代的分別被現在的東京所繼承。下町為皇居所在的麴町東側,包括京橋至本鄉、淺草一代的人口密集區域,因地勢較低而有了這樣的稱呼。該地低為江戶時代初期幕府於東京灣峽灣部分填海造陸而成,武家屋敷(譯註2)與町家(譯註3)則被作為江戶城的守備加強而同建於一處。也有不適和居住,但因水運便利而工商業發達的區域,這之中又以深川、本所、淺草的人口特別集中。另一邊的山手則是武家屋敷較多的區域(四谷、青山、市谷、本鄉、赤坂等)。
明治以後,日本橋與銀座一帶成為商業地區,1914年東京車站啟用以來發展的丸之內一帶、中心商務區與霞關一帶為中央政府機關集中的行政區域,讓該處成為日本的政治與經濟中心。
另有涉谷、新宿、日幕里、龜戶、杉并、目黑、落合等町村部/郡部,是東京市的市郊地區,依然是做田耕使用。

東京的擴大
1932年(昭和7年)鄰近82個町村被合併重整為新的20個區,加上原有的15個區後東京市共有35個區。從新的東京市由1920年的118萬人口一口氣上升到現在(1932年)的321萬人口中可見到,快速的都市化與住宅地化是正在進行的。1936年,北多磨郡的砧村與千歲村被編入世田谷區,今日的東京都特別區(23區)正是在這時被確定的。
在1943年7月1日時,東京府與東京市被正式合併為東京都,而舊東京市35區則成為直轄於東京都下的東京都特別區(23區)。

東京各地區

1.霞關、永田町

宮城(皇居)南處的霞關、永樂町附近,現在仍然是作為「官廳街通」而存在,陸軍省(所在被稱為三宅坂)、參謀本部等等的陸軍相關省廳、海軍省、拓務省(譯注4)等等皆設置於此處。議會(譯註5)在日比谷公園旁,新議事堂也正修建中(於1936年完工)。除此之外,在此地區也有相當多以首相官邸為首的其他官員宅邸與各國大使館座落。
周圍的麴町、芝、麻布、四谷形成了高階住宅街,住民多為官員與軍官等。虎之門、麻布、飯倉同時以華族所居,佔地廣大的豪宅而聞名。

1931年的霞關,永田町周圍(出自口袋大東京導覽)

皇紀
皇紀(神武天皇即位紀元)是神武天皇即位之年為元年算起的紀元,1873年(明治6年)1月1日開始,日本同時並行使用皇紀與西方太陽曆(西元)。
1940年(昭和15年)正值皇紀2600年,對於盛大舉行祭典典禮的呼聲在民眾間十分高昂。也意圖讓東京成為奧林匹克運動會與萬國博覽會的主辦國,但由於全球局勢的惡化而最終沒有實現。
日本將西元作為日常普遍使用的曆法是在二戰結束之後,明治時代的戰前仍是以和歷與皇紀為通常主流歷法。

裝飾藝術主義
裝飾藝術主義為同時追求美感與實用性的工藝風格,正好在帝都的重建時期以歐洲為中心流行。與此,該時代所建設的建築多設計為裝飾藝術風格,也構成當時東京漂亮街道的主要特徵。 照片為常盤小學現狀(日本橋:1929年築)

2.丸之內、日比谷
三菱財閥從政府那取得了丸之內的大片土地後,在明治時期大量的建設了西式風格的建築,於明治時期結束(1912年)共有13棟三菱大樓建成,皆使用倫敦風的紅磚為外觀,丸之內也從此有了「一丁倫敦」的封號。在以前是商業中心地的兜町,除了金融業與證卷交易所之外的地位皆被丸之內所取代了。
大正時代東京車站完工(1914年),附近的丸之內、大手町的商辦街也開發完畢。車站前正面附近是具備實用性且沒有多餘浪費的美式辦公樓,丸之內大廈(丸樓)、東京海上大樓、郵船大樓等知名大廈也都坐落於此,「一丁紐約」之名十分貼切。東京車站當初僅有丸之內一處的出口,八重洲街開通後,1929年八重洲出口才被啟用。丸樓於1923年2月完成(關東大地震的損害修復工程於1926才完成)、是東京在昭和時代的地標性建築。1934年明治生命館完工,有著新古典主義的外觀設計與莊嚴的柯林斯柱式外牆。隨著時代變遷,1938年第一生命館也完工了。
日比谷公園是1903年由陸軍練兵場遺址所改建的日本第一所西式公園也是第一所城市公園,在最初就是為了市民們所設計,內有運動場、噴水池、西式花園、草皮廣場等設施,另外公園內的松本樓也作為西式餐廳而受市民憧憬。且周圍有野外音樂廳(1905年)、市立日比谷圖書館(1908年)、市政會館(1929年)、日比谷公會館(1929年)、日比谷電影院(1934年)並立,此處成為流行文化的發祥地。
日比谷公園成為民眾遊行運動的場所,民治時期的日比谷燒打事件、電車費漲價反對遊行、1914年因西門子事件而起的大規模抗議、1919年的普通選舉其城勞動聯盟大會等重要示威遊行皆在此發生。直到1920年警視廳提出公園內禁止示威與集會遊行的方針後,仍是許多社會運動發生的舞台。



1931年的丸之內地帶(出自口袋大東京導覽)
丸之內(當時)
東京車站(現狀)
三信大樓(現住)
明治生命館(現狀)


3.銀座
在震災後,銀座與日本橋周邊發展為新的商業、娛樂中心。銀座有三越百貨、資生堂茶館等多數商店在此林立,銀座紅磚街(由於建築以水泥糊牆因此為白色,僅有步道是紅色)更是當時時尚流行的尖端。
高達7層樓的白木百貨因為擁有足夠53人搭乘的電梯而獲得大眾歡迎,但在1932年12月發生火災,是日本第一起高層建築火災。銀座的象徵之一服部鐘錶店(二代館)於1932年完工,樓頂中央設置高達6米的時鐘塔。
震災前所為咖啡館實際上是供應西餐的餐館,而震災後則以女侍的接客與服務為主(譯註6)。20年代末大量的咖啡館出現,包括Salon春(1929)、銀座會館(1930)、銀座Palace(1932)與Grand銀座(1933)等大型咖啡館相繼開業。
周圍的有樂町有邦樂座(1924)帝國劇場(1924重啟)、東京寶塚劇場(1933)與日本劇場等劇院開業,日比谷劇場街逐漸成型,電影、戲劇、舞台秀等娛樂產業吸引追求感官娛樂的人們前往。
銀座東側的築地於江戶時代填海造陸而成,到了明治時代被作為外籍居留地使用,聖路加醫院、應慶義塾、立教大學與多間天主教堂也因此而生。築地小劇場於1924年設立,是日本最早的新劇專門戲劇學校。
 
 
4.日本橋
江戶時代作為五街道(譯註7)的起點而繁榮以來,就是日本的中心,是東京乃至整個日本經濟與商業最重要的中心。以東京證券交易所為中心的證券公司使得都町被稱為日本華爾街,從室町到本石町還有以日本銀行為首的金融機構在此集中。
中央通沿途有日本橋三越本店(1914)、高島屋東京店(1933)、白木屋和服店(1931整修後開業)等百貨公司與大型書店林立。日本橋三越本店為日本最早設有電梯、手扶梯與灑水器等新設備的大樓,有貫穿一至五樓的天井中庭以及華麗的巴洛克裝飾而被評為東亞第一的百貨公司。於1933年完工的高島屋東京店為新文藝復興樣式的建築,擁有日本最早的中央冷暖氣系統,而蛇腹門電梯直到今日仍被使用。
   


服部鐘表店(現狀)
三井銀行(現狀)
三越本店至三井銀行的街道(現狀)
銀座電通大樓(現狀)
白木屋前的景象(當時)
1931年的日本橋、銀座周邊(出自口袋大東京導覽) 


中央通沿途有日本橋三越本店(1914)、高島屋東京店(1933)、白木屋和服店(1931整修後開業)等百貨公司與大型書店林立。日本橋三越本店為日本最早設有電梯、手扶梯與灑水器等新設備的大樓,有貫穿一至五樓的天井中庭以及華麗的巴洛克裝飾而被評為東亞第一的百貨公司。於1933年完工的高島屋東京店為新文藝復興樣式的建築,擁有日本最早的中央冷暖氣系統,而蛇腹門電梯直到今日仍被使用。




1931年的上野周邊(出自口袋大東京檔案)
帝國圖書館(現狀)
東京帝室博物館(現狀)



5.淺草、上野

東京的北邊,下町從江戶時代就是人口密集的繁華地區。從明治中期以後,隅田川以東一帶興建了大量的工廠,成了東京的工業地區。關東大地震後,進行了土地重劃,建造了RC的小學。但在此同時也是平民木造住宅的密集地帶,使火災的發生率與危險性大增。這裡居住的勞工成了淺草做為娛樂中心的基底,若說銀座是上流人士與中產階級的商圈,那淺草就是屬於平民大眾的繁華樂園。

淺草公園是淺草寺境內中心的空地發展而成;1890年(明治23)凌雲閣「十二階」完工;明治末期電影流行讓電影與劇場街也隨之形成;1917年淺草歌劇開演,淺草寺、淺草觀音、仲見世商店街與淺草六區(俗稱「六區」)的娛樂街與淺草寺公園周圍,芝居小屋(戲棚)、見世物小屋(畸形秀)、電影院、劇院林立,並隨處可見街頭藝人。

震災後新建的工廠都位於多摩川下游,省線電車(即 國鐵)發達與電車未到(譯著8)導致淺草作為娛樂中心的地位受到威脅。在這之中,1937年完工的淺草國際劇場擁有號稱擁有東亞第一的4400席座位(譯著9),松竹少女歌劇在此固定演出。

上野是東北與北陸之間的門戶(被稱為「北之玄關口」),從該地文化的影響就能看出。居住於下町的多數為手藝工(職人)與學徒。第一代上野車站燒毀於關東大地震,1932年擁有地上3層、地下2層的立體車站完工,擁有地下街與金屬和玻璃構成的車站大廳等等標誌性設施,是現代車站建築的先驅。

上野公園於20s時為宮內省(譯著10)所管轄,上野帝室博物館與帝國圖書館被設置於此。1924年,作為攝政宮(昭和天皇)的皇室婚禮紀念,賜與東京市管轄並改名為上野恩賜公園。園內曾舉辦國內就業博覽會、東京大正博覽會(1914)、和平紀念東京博覽會(1922年)等大型活動。


帝冠樣式
文藝復興樣式建築並以類似城郭的屋頂取代而發展城的建築樣式。以鋼筋混凝土所建但擁有傳統日式造型,屬於廣義的和洋折衷建築。以軍人會館(今 九段會館)為代表。帝國在鄉軍人會以昭和天皇所賜的御下賜金與滿州鐵路的營收所建設,二二六事件時被作為戒嚴司令部使用。東京帝室博物館(今 國立博物館)也受此樣式風格所影響。

軍人會館(現狀)

6.神田‧須田町
神田是在江戶時代由職人町與町人町發展而成,以神田明神的神田祭出名的下町。明治以後,一橋附近設立了官立大學(譯著11)與私立大學,御茶之水車站附近外護城河北側同時成立了官立師範學校與女子師範學校,從駿河台到一橋形成了文教區。明治大學、日本大學、中央大學、東京商業大學、東京家政女學校、東京高等齒科醫學校、東京電機學校、女子職業學校等等街在此設立。伴隨著學校的集中,駿河台西測接壤的神保町一代也增加了不少二手書店。

須田町的萬世橋車站是國鐵中央線在東京車站完成前的起點,連接著大正通(靖國通)和中央通等四方幹線道路,市電的轉乘站也設置於此,是非常繁榮的交通要衝。地下鐵車站(1930年萬事橋站、1931年神田站)也開業了,通往淺草與銀座十分便利。

7.東京西北部
本鄉區、小石川區方面的以東京大學為首創立了多所大學,許多學者與學生也住在此處。加賀藩下屋敷舊址設立了東京大學周邊的學生街,書店和喫茶店很多,台町與菊坂町是學者和文人的大本營,在此有許多旅館、租屋處與宿舍,包括有名的菊富士酒店的前身菊富士樓。文學家與本鄉的關係十分密切,如誇口一葉、二葉亭四迷、高山樗牛、德田秋聲、若山木水、石川啄木、金田一金助、上林曉、田宮虎彥等人,都居住於此或從經停留。每月12日的真光藥師緣日(譯註12)和本鄉電車街熱鬧的夜店兩個因素重合讓本鄉一度成為山手首屈一指的繁華區,不過漸漸就移動到白山地區了。

小石川是神田川北岸台地上安靜的住宅地,有學校如1932年新校舍完成的東京女子師範學校(今 御茶水女子大學)。 1923小石川後樂園設立,其原為水戶德川家的庭園,後於1938年開園。而後樂園棒球場則於1937年落成。

8.東京東南部
從品川、高輪台、三田(有慶應義塾大學)到大森、山王、橫濱山之手、湘南、鐮倉乃至葉山、逗子都是知識分子與藝術家喜好的居住地。鐮倉文士(大佛次郎、有島武郎)和富豪、華族子弟有西歐取向的人所偏好的地方。

看板建築
面向街道的部份設計引人注目的木造住宅。如將閣樓房建於屋頂上、使用彩色玻璃的窗戶、條紋圖案與奇妙圖雕以及希臘神廟風格的柱式等,在道路側表面有著與構造無關的裝飾的建築。關東震災後被稱為街路建築。



東京西部(舊奧多摩郡)
1932年包圍舊東京市的新的20區被設立,這些新市區還殘有農村的風貌,沿著省線、私鐵沿線朝著都市化快速發展。
 
1.新宿
作為今日副都心的心宿在大正時代仍處於發展狀態,洋畫封切館(西洋電影首映院)武藏野館開業的1920年時,新宿町有超過26萬的人口甚至高於當時的淺草約5000人。現在的新宿站西出口位置為廣大的淀橋淨水廠原址。

但在大正年間市電延伸至東大久保(1914年)、京王電氣鐵道開通(1915年)、山手線延伸到新宿(1918)、沿著青梅街的西武鐵道開通(1921)、小原田急行開通(1927),其後東京的「西之玄關」的樣貌已見雛型。隨著百貨公司與咖啡館的遷入,山手成了最繁榮的街區,在1927年超過東京站後,新宿站直到今日仍霸佔乘客進出站人數日本第一名的寶座。

1931年紅磨坊娛樂劇場於年末開幕。1933年伊勢丹百貨新宿本店開幕,其下半部份有著裝飾藝術風格的裝飾,2年後收購鄰近布袋屋百貨成了今日的樣貌。而隨無數咖啡館、舞廳與被稱為「戀之安息處」的新宿酒店開業,綻放出有著些許痞味的新宿文化。

從新宿延伸的中央線沿線,有著不少便宜住宅,不少作家與畫家等致力於藝術的還有無力於山手居住的中級官員與校級軍官有許多居於此處。中央線沿途有豐多摩監獄,用於囚禁初犯罪犯,許多如小林多喜二和埴谷雄高等思想家與知識份子被收容於此。


2.代代木、明治神宮

1920年開始代代木的皇室所有地以及青田練兵場原址成為了神宮內苑、神宮外苑的廣大綠地。除了聖德紀念繪畫館、憲法紀念館與田徑競技場外,還設置了棒球場,橄欖球場以及游泳池等。與今日相違,設施還很少的芝生廣場十分遼闊,周圍有陸軍大學校與女子學習院,而新宿御苑一般不會開放。
 
3.澀谷
澀谷駒場町周邊為騎兵連隊與砲兵連隊(譯著13)等的軍營與代代木練兵場等軍事設施設置的地區,慢慢的軍人、官員與商人等的住宅也隨之出現。關東震災後東京西南郊外的終站(即澀谷車站)開始發展,進入昭和後為開通東京橫濱電鐵(今 東急電鐵),於1930年建造了RC結構的車站,成為今日所見的樣貌。

東京帝大上野教授的愛犬「八」約於大正末期至昭和初年間開始出現於澀谷車站,忠犬八公像於1934年落成。
 
人口增長
1912年(大正元年)原僅280萬的東京府人口於1920年增至370萬,並於1925年達到450萬人口之多。
這樣急遽增長的人口是因為一戰軍需經濟而起,城市對於生活於鄉村的人們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東京市周邊地區人口爆炸性增長,早晚通勤尖峰出現在品川、新宿、江戶川等地。市郊的人口持續增加,超過了大正末期的市區人口。
 
今日仍留存的當時代建築
伊勢丹新宿店(現狀)
伊勢丹新宿店外牆(現狀)
神田錦町 博報堂(1930年)
皇居內 宮內廳廳舍(1935年)
日本橋 日本銀行(1935年
1928年的新宿與代代木周邊(帝國陸軍測量部)


 

 
關東大震災
 
1923年(大正12年)9月1日上午11點58分,正忙著為中午做準備的東京受到芮氏規模7.9的大地震與伴隨而來的火災所摧殘,其震央位於神奈川縣鄉摩灣的伊豆大島,十分靠近東京灣區域。關東地區共有13萬戶房屋倒塌、45萬戶被燒毀,市區近44%淪為廢墟。死者與失蹤人口達10萬人,物質損失超過55億円。神田、日本橋、淺草、本所等下町受到毀滅性的破壞,平民的生活也被破壞。再來麻布、赤坂、四谷與山手則有近5%完全被大火吞噬殆盡。

陸軍在地震發生後進入非常態戒備狀態,不久後向政府尋求動員許可東京與周邊地區開始實施部分戒嚴令。2日開始多篇報導聲稱日本朝鮮族於災中進行縱火與搶劫,甚至是破壞橋樑、襲擊華人與殘疾者乃至軍方設施等流言,自警團於各處設置路障以口音大規模盤查路人並驅離、毆打乃至殺害口音似朝鮮族者。戒嚴令實施後直接成立了第二次山本內閣(譯著14),3日時戒嚴區域一路擴大至東京府與神奈川,地方軍也陸續抵達。

由於流言真假難辨,對於社會主義者與工人運動人士的打壓進一步加強了。隨後龜戶事件發生,共有八名相關人士被逮捕後交由近衛師團騎兵連處決。於7日緊急敕令403號「治安維持罰則相關事項」公布實施,嚴格控制言論。此法代替受議院修改阻擋的立法失敗的過激社會運動取締法案,之後被臨時議會所承認,廢除本敕令並修改為正式的治安維持法。

大震災促成了鄰近城郊的村鎮人口移動,東武、西武、東急、小田急各鐵路線營運與朝向電氣化,東京的市街地區由西部到西南部開始急遽況張。
 
關東震災復興計畫

東京的都市計畫從明治時期開始就不斷在嘗試,由於經歷戰爭與恐慌而沒有進展,直到1923年關東大地震發生。藉此機會都市計畫終於進行,內務大臣兼帝都復興院總裁:後藤 新平設立「帝都復興計畫」,但因預計的30億元復興費被削減至12億円,最後以都市更新尚未完成這樣的結局草草終了。
 


各都市蓋要(約1934年資料)
 
大阪
15區共265萬,被稱為東亞第一經濟都市。1919年(大正8年)開始進行都市計畫,街道、公園、運河等工程陸續進行,十大輻射狀道路也在數年後開工。造幣局與炮兵工廠被設置、紡織業擴大為紡織工業(譯著16)、隨後金屬、機械、化學等大規模工廠的生產活動十分蓬勃。

私鐵、國鐵的輻射狀交通網路加上汽車、市電鐵、市巴士的發達,人口與城區急速的膨脹。於1932年京東市擴大為35區前為日本最大城市。
 

京都
1889年市制實施時的面積約30km^2,分為上京與下京2區(與現在範圍不同)。之後市區擴大至1929年共有上京、下京、中京、左京、東山此5區,為日本第4大城市。1931年伏見市等被編入,成為伏見區、右京區等,人口也超過100萬人。是學術、藝術與宗教之都。電車有外郭線、嵐電北野線、河原町線被延長,公車也設置許多路線。
 

名古屋
1889年市制實施時面積約13.5km^2、人口將近16萬人。1908年被分為東、西、中、南4個行政區,1937年新增千種、中村、昭和、熱田、中川、港此6區後人口達110萬為日本第3大都市。市電鐵、市巴士、民營巴士接有運行。1934年,座落於名古屋港第10號地的名古屋機場(臨時國際機場)啟用。
 

神戶
1889年市制實施時人口為13萬人,與橫濱並列為貿易與海港都市,當時面積為21.3km^2。之後市區主要向西擴展,1931年轉為區制時人口為83萬人,是日本第5大都市。市營的電器鐵路營運長度達30km,1930年營運開始的路線公車路線長49km,具備非常發達的交通網路。

神戶港一年靠港船舶總排水量達2500萬噸,為日本第一大港。
 

橫濱
1889年市制實施時面積為5.4km^2、人口約12萬人。之後將市郊村鎮合併,1927年設置鶴見、神奈川、中、保土谷、磯子此五區,人口約60萬人為日本第6大都市。1939年新設港北與戸塚2區,市區範圍以為今日模樣,人口也在3年後突破100萬大關。

作為日本的主玄關,橫濱港在明治中期後開始現代化,1896年大棧橋與防波堤完工,明治末期新港碼頭、昭和前期瑞穗碼頭(今為美軍使用)建成。

工業區的形成是因為明治末年到大正昭和期間於鶴見川河口一帶的海濱垃圾填埋地造成,並有日本鋼管、旭硝子、日產汽車、麒麟啤酒等大工廠座落於此。該地區與川崎市的濱海區相接,是京濱工業區的核心點。


橫須賀
1907年市制實施。幕末時就因是良港而受注目,1866年(慶應2年)灣澳處設置橫須賀煉鐵廠。之後明治政府的橫須賀造船廠被海軍所接管,1884年橫濱的東海鎮守府(譯著17)被轉移至此並更名橫須賀鎮守府。1903年造船廠成為海軍工廠,其後各個設施不斷增建成而為日本海軍最大軍港。石川島造船廠(今 IHI)、浦賀船渠(今 住友重工業)等民間造船業相當發達。陸軍的東京灣要塞司令部也設置於橫須賀,計畫將三浦半島一帶進行要塞化。
 

札幌
1922年市制實施。北海道開拓使(譯著18)的札幌本府於1869年設立以後,由將豐平川與石狩川南北連接的創成川運河為東西分界,防火帶「通志通」(1881年改名大通)為南北分界,建設棋盤狀的城區道路。北海道帝國大學也座落於此。當時為日本第15大都市。
 

函館
1922年市制實施。1908年的青函駁船啟用後海運業與陸運業十分發達。作為本州與北海道連絡的據點與物資集散地,以及千島、堪察加半島等北洋漁業的基地發展,昭和初年為北海道最大的都市。外籍船進出平繁,美國、英國、俄羅斯等皆在此設立大使館。
1934年時被大火所摧殘但在短時間復興。有座名為五稜郭的星形堡壘。為日本第13大都市。
 

仙台
1889年實施市制。東北的政治與經濟中心,軍事、教育、司法等單位設施皆在此設置。1887年日本鐵道(今 東北本線)開通使得人口逐漸增加,大正至昭和時期建設了近代化工廠。東北帝國大學、二高、第2師團皆於此。道路鋪設,市電行駛,為當時日本第10大都市。
 

廣島
城下町廣島在進入明治後設置了紡織廠、宇品築港等向縣都發展。特別是在甲午戰爭開始時設置大本營(譯著19),成為兵員與物資通往大陸的運輸基地,即是所謂軍都。第5軍管廣島鎮台即日後的第5師團駐紮於此。另一方面廣島文理科大學、廣島高等學校等皆在此設立,發展為中國地區的文教中心。市內的道路修築良好,有市內電車與巴士運行。
 


1902年實施市制。1886年被指定為第2海軍區軍港,1889年吳鎮守府設立,1903年吳海軍工廠建設後發展為軍港與工廠之城。為日本當時地9大都市。
 

福岡
1889年市制實施。進入昭和時期後,受縣內礦業發展的影響,躍升為九州仍口最多的都市,到1935年以將近30萬人口作為日本第8大都市。也擁有以九州帝國大學為首等諸多學校作為文化城市的一面。

日本航空會社的定期航班將朝鮮、大連與東京、大阪連接,並轉介滿州航空連接至與奉天、新京等滿州國城市。
 

八幡
1917年市制實施。1897年因官營八幡煉鐵廠(今 新日本製鐵)的建設完工後開始急速發展。每逢戰爭都會進一步擴張,在化學、金屬加工等相關產業相當發達,為北九州工業區的核心。為日本第12大都市。
 

長崎
1889年實施市制,並在1923年到二戰之間長崎港與中國上海之間有日華駁船航行,大連、香港、馬尼拉、朝鮮各港口之間皆有定期或不定期船班航行。為當時日本第11大都市。工業為幕末開始的造船業,在海灣西岸以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為中心發展。
 

赤煉瓦倉庫(1911年)

當時各都市人口的變化(單位:1萬人)




譯註1:日本政府依據地方自治法設立東京市、京都市、大阪市時所設立,用於選拔市長的特殊條例。
譯註2:江戶時代上任官因職位與身份而被分配的專屬宅邸。若有職位或身份變動時也會一併換屋,這稱為「屋敷替」。
譯註3:指1950年之前以傳統木造軸組工法建造,含有店鋪的木造房屋。
譯註4:1929年所建立的行政機構,掌管日本海外屬地的統治事務並監督南滿洲鐵路、東延殖拓株式會社之業務與處立海外移民事務等。1942年因大東亞共榮圈實行而被分割為大東亞省、內務省與外務省等機關。
譯註5:即帝國議會。
譯註6:見調查員職業的「女給」條目。
譯註7:五街道為江戶時代以江戶(即今日的東京)為中心的五條路上交通要道,亦被當成代表全日本的總稱。日本橋是整個五街道系統的起點。
譯註8:最近為2.2km的上野車站,但1927年底東京地鐵上野站即啟用。
譯註9:設計規格為3860席,但有4000~5000席等其他數字,可能為改修、增座或立席。
譯註10:主要掌管天皇、皇室及皇宮事務。1947年改制為宮內府、1949年再度改制為今天的宮內廳。
譯註11:日本政府所設立的單科專門大學。而由地方政府設立的則為公立大學。
譯註12:即與神佛有緣的日子,由如聖誕、顯靈、發願等事件選定的每月固定日,亦是進行祭祀與奉養的日子。一般認為在該日參拜會較為靈驗。
譯著13:帝國陸軍編制的「連隊」相當於常見編制的團級部隊。
譯著14:前任內閣總理大臣於8月24日病逝,次任大臣又因兩大黨爭尚未決定。最後由元老西原寺任命海軍大佬山本權兵衛為大臣,由於其以任職過總理大臣但因西門子事件而下台,故稱第二次山本內閣。
譯著15:一般平民媒體與現在稱為「治安維持令」,而軍警與法務人員通常直稱「第403號敕令」或「敕令403號」。
譯著16:紡織業指為紡紗業與織布業的合稱,紡織工業則是包括絲、棉、麻、毛、化纖與染整、檢測、加工等更大範疇的分類。
譯著17:為負責日本5大海軍區(1886年前僅東西2大區)防備,保有固定艦隊並對其進行指揮、後勤、訓練與監管等的帝國海軍最高階地方機關。司令長官為中將或大將,受海軍大臣(行政)與軍令部長(作戰)所控管。另有次一級的要港部存在。
譯著18:日本政府為開拓樺太與北海道地區於1869年設置的行政機關,與中央政府各省為同級單位。於1871年由黑田 青隆主導開拓史十年計畫並引入西方人力與技術。1882年廢除後分為函館、根室與札幌三縣。
譯著19:戰時帝國陸軍與海軍的最高統帥機關,為直屬天皇的最高司令部。於甲午戰爭、日俄戰爭與中日戰爭期間皆有設置並於戰爭結束後解散。中日戰爭發展為太平洋戰爭後被聯軍稱為帝國總司令部。
« 上次编辑: 2021-04-24, 周六 20:18:47 由 Coffee G »
一個機翻狗  以下是機翻咚咚
克總與帝國: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07051.0
迷蹤: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1556.0
武裝少女: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9052.0
搞姬劍: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30367.0
Reign-Companies rule: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31746.0
尼爾-頑抗: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2575.0
一堆其他小垃圾: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2692.0

另外目前還在坑底慢慢弄或未發的東西:Gundog、少前同人系統、梵天狗校對、Mahō Shōjo  歡迎內洽

离线 Coffee G

  • Knight
  • ***
  • 帖子数: 394
  • 苹果币: 1
1920~1930年代日本的社會
« 回帖 #2 于: 2019-02-12, 周二 23:34:11 »
1920~1930年代日本的社會





女性職業者

從日俄戰爭開始,各種產業蒸蒸日上的日本基於需要出現了「職業婦女」這一新名詞,在此前雖也有紡織女工、女梳髮、產婆、女教師、女家傭等傳統女性職業者,但這些並不屬於職業婦女的範疇。

除此之外,從事接待男性、演藝、教學或農漁業的女性也並非職業婦女,也就是說女演員、藝妓、花妓、音樂教師、插花教師、咖啡館女給、農婦、海女、作家等等當代十分盛行的女性職業也同樣不能算作職業婦女。

日本並沒有職業男子這樣的名詞,除少數特例外,只要成年後男性必定從事某種職業,而女性則受三從──從父、從夫、從子──教育,仰賴這些男性親屬過活才是普世價值。比起在高等學校接受新娘教育的良家閨女,那些於師範學校或職訓班接受各種職業訓練的女孩才是較為低等的,職業婦女一詞甚至帶有輕視的意味在。

大正年代女性專屬或適宜職業接二連三出現,例如護士、小學教員、接線員、百貨公司服務員、記者、招待、打字員、文書事務員、電梯服務員、公車車掌、時裝模特、繪畫模特等等。女性從事這些職業多數並非為夢想或女權,而是為了養家餬口。


各式職業婦女
丸之內辦公樓內的打字員與事務員是職業婦女的熱門與代表,記者則在《婦人公論》的女記者波多野秋子自殺後成為職業婦女的明星,護士、服務生與車掌則是最普片的職業婦女。其中女服務員是有所分別的:若是在小型商店工作或家中幫忙的女兒或老闆娘並不算職業婦女,在那些規模較大的店家如電影院、百貨公司、大餐廳工作才是職業婦女(在咖啡館「大阪化」之前,那些純正的法式咖啡館女給也屬於職業婦女)。

傳統的女梳髮──也就是為女性梳髮的女性職業者──並非是職業婦女的範疇,但在資生堂於丸之內大廈開設第一間美容院後,這些在美容院上班的女美容師就被歸類在職業婦女的範圍。另外傳統直接受雇於婦人家中的女幫傭本來也不屬於職業婦女,不過於1918年(大正7年)創立的「婦女共同會」派遣部的那些派出婦──相當於今日的鐘點女傭、外派家務員──則被歸類於職業婦女。

另有較特別的如原稿謄寫、翻譯、口述筆記、作家助手等都是以時間制、稿紙張計算工資,由當時較為罕見的大學或高等學校畢業女子承擔,這些女性稱為「婦女文筆會」。護士則是相較其他職業婦女而言觀感壓力較小的職業,這是由於從古時就有幫助武士與士兵養護的女性,以及護士需要類似於三從的忍耐力。


接線員
1880年(明治13年)電話交換局首次雇用約數十位的女性接線員,這是日本女性首次向織布機與打穀機以外的機器挑戰。雖說她們的教育程度多為小學畢業但皆為士族出生,在當時而言成為接線員是一種通過嚴格挑選的成果,這個能說是明治政府公務員的職位足以使其家人為榮。。

邁入20世紀後接線員需求大幅增加,一面做接線員一面就讀高等教育的女孩也隨之增加。在此時接線員職場受一戰影響成了軍隊式管理,除相當嚴格、詳細規則外訓練時也會進行體罰,工作時與流水線工人一樣有相當死板且只能在固定且短暫的休息時間離崗。

而之所以如接線員、打字員、電梯服務員、車掌等職業在大正與昭和時期會被認為適合且專屬於女性,從《婦人公論》在1916年(大正5年)的報導能夠看出:

『對人們來說電話接線員只有女性能當。首先,女性語音清晰而且生理上更適合,坐在同一個位置處理那種繁雜業務的把戲,只有女性才辦得到。女性本來就不喜活動,心思縝密,可以耐性地做那些反復不停的工作而不覺厭倦。

這種重複性工作非頭腦單純的女人不可,女人的頭腦如果複雜起來工作成績反倒會退步。十三歲到十六歲時,這些不染塵世的女孩會拚命工作所以成績很好,但到了二十歲左右必須準備出嫁時,便會為朋友的出嫁準備而憂心如搗。自己也想那樣做、這樣做的,慾望變多,結果成績下降。這是一般統計顯示出的證據。』





新思想

雖然在十九世紀末日本就以與歐美國家有所交流,但當時交流僅限於外交、經商與技術交流,普遍大眾尚未接觸外來的文化與思想,甚至從歐洲傳入日本的報紙在起初也僅是刊載趣聞八卦的「消遣」。

直到二十世紀,在各界交流頻繁、訊息傳播突飛猛進下,各種思想與主義被日本人民所知。大正民主時代正是這些新思想的成果,也是顛峰。


政治主義
明治政府在經歷幕府倒台、憲法頒布、成立議會後,原有封建體制幾乎崩解,但日本政府的內閣組成仍受長州與薩摩兩大藩出身的八位維新元老控制,被反對者稱為藩閥政治。直到由於米騷動使得首個政黨內閣原敬內閣上台,真正的民主時代看似來臨,但對多數知識分子與學界商界而言日本當時的政黨僅是極少數政治菁英的俱樂部,幾乎沒有插手空間。

受惠於原敬內閣開始對各種政治思想較為開放的態度,原本有受質疑是否效忠天皇風險的軍國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資本主義、放縱主義等等各種政治形態被知識份子、思想家乃至一般民眾在俱樂部與咖啡館等處暢談討論,相關的報紙、雜誌與書籍皆十分暢銷。

然而公民意識最終沒有跟上這樣過度的自由風氣,軍國主義者成功爭取到最大的發言權與支持,使得在進入昭和後原本的民主與自由風氣逐漸消失。日本帝國成為軍國主義國家,所有違背「日本價值」的政治理念都會受到特高監視與政府控制。


新女性
1911年(明治44年),著名的女性評論家、作家、思想家平塚雷鳥於雜誌《青鞜》上以「元始,女性是太陽」為最早的女權宣言,之後又在《中央公論》發表《我是新女性》一文,《青鞜》其後也繼續刊載平塚與各派人物對新女性的評論。

新女性與職業婦女雖同屬新名詞,但這一詞卻帶來了更大的風波與反彈,被認為比起基於必要與需求的職業婦女,平塚雷鳥對於新女性的聲明與定義更加反體制、反道德。

贊同新女性而組成的「新婦人協會」於1922年(大正11年)成功推動修改治安警察法第二項條款,原條款內容「女子及未成年者,不准聽議論時下政局的政談演說會,也不准成為政談演說會發起人。」在抗議與抗議及活動下,最終刪掉條款內的「女子」兩字。

由於以易普生劇作《玩偶之家》中式言不再玩人偶而離開家庭的女主角娜拉為範例,新女性被一般人作為「懷有危險思想的女人」的代名詞,是破壞家族制度與道德風氣的觀念。


自由戀愛
未訂婚男女間的戀愛被視為是對家族制度的破壞,自由戀愛成為輿論箭靶,不過大正時代也正是自由戀愛的開花期。在浪漫主義興起下,戲劇、歌曲、小說、報紙對於那些戀愛之美與戀愛悲劇進行了鼓吹和傳播,禁戀下的戀愛反而受到年輕人所崇尚。

新女性、咖啡館女給與中產階級使得自由戀愛風氣達到高峰,人們在傳統道德的規範下大談注定沒有結果的戀愛,即使結婚也多不受祝福,世人以「野合」這樣的用字形容自由戀愛。而性關係方面,男性受到默認許可、女性則是絕不許可,通姦罪只限有夫之婦,有婦之夫通姦或嫖妓都是無罪的。

日本在當時並沒有離婚法律,即使丈夫公然與外遇對象同處同住不回也無法離婚後再婚。在傳統一夫多妻與女性三從思想下,即使不再有交集丈夫也必須保證妻子的生活,同時也能尋找新對向,也就是雖法律並無許可,但眾人是默許男性納妾的。

昭和時代軍國主義興起,被視為頹廢與放縱的自由戀愛與新女性等概念受沿加打壓,賢妻良母、家本位道德觀等再度抬頭,戀愛之火也完全熄滅了。




« 上次编辑: 2020-03-01, 周日 01:50:18 由 Coffee G »
一個機翻狗  以下是機翻咚咚
克總與帝國: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07051.0
迷蹤: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1556.0
武裝少女: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9052.0
搞姬劍: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30367.0
Reign-Companies rule: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31746.0
尼爾-頑抗: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2575.0
一堆其他小垃圾: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2692.0

另外目前還在坑底慢慢弄或未發的東西:Gundog、少前同人系統、梵天狗校對、Mahō Shōjo  歡迎內洽

离线 Coffee G

  • Knight
  • ***
  • 帖子数: 394
  • 苹果币: 1
Re: 【扩充翻译】克苏鲁与帝国(占坑)
« 回帖 #3 于: 2019-02-12, 周二 23:34:19 »
20~30年代日本的生活
人們的生活發生很大的變化,食衣住當然大幅改變,娛樂、社交、運動、音樂成為生活享受一部份的時代。

世界大戰後,都市的市民生活有了變化,尤其中階層的消費生活變化特別顯著。中產階層形成後,過著被稱為「文化生活」的生活方式:假日時帶子女去野餐與健行、回家時在車站出口的大眾食堂用晚餐也成為習慣。機械式收音機開始普及,新聞、綜合雜誌、婦女雜誌、少年少女雜誌可以被訂購,円本(譯註1)的全集也陳列在書架上。
瓦斯、水管、電線等生命線基礎建設在明治時期已經開始建設,連東京中流以下的家庭都有配備電燈,但因下水道建設滯後所以瓦斯和自來水尚未接通。



新的生活

新住宅地的形成
東京地區在關東大地震後,中央線、西部、東部的私鐵沿線成了新的住宅地區。大阪近郊隨著阪神急行鐵路而在西宮、蘆屋等地也成了新的住宅地區。
市郊的通常是中產階級以下,屬於一般民眾的白領階級所居住。於地方的高級專門學校、中學畢業後上京,在成長中的企業就職。

居住
大正時代時帶有「洋日折衷」風格的文化住宅登場,被宣傳為中產階級的新住宅。這些配有西式書房與客廳的新房屋在平民口中被稱為「高嶺之花」,難以觸及。通常以中產階層的上班族居多,也促成以夫妻為中心的小家庭形成。
1923年(大正12年)坂急在神戶郊外賣出的分讓住宅(譯註2)一戶售價7300円。而對平均一個月薪水為80円的初任上班族而言,在沒有住宅金融公庫(譯註3)的時代是遙不可及的,特別是東京的住民約有8成都是租房。1923年本鄉小石川的東京市營住宅單戶月租為65円,為二層木造建築、三個房間為8疊、6疊與2疊,付有浴室、廁所與家具。

文化住宅
採用西式建築,屋內有餐廳、廁所、台座床、家具用上桌椅、西式裝飾與門窗。這樣的西洋間作為房屋中心,周圍則配置和式臥室與書房。外觀為半木框架造型,下見板張則塗上漆料,是西式樣式與和式結構折衷組合的建築式樣,在東京與大阪市郊鐵路沿線的新興住宅地十分流行。
這樣的「和洋折衷」的理念也被採用在城市周圍住宅區以和式結構為主體的住宅上,這種僅在玄關側有單間西式房間並混搭上西式風格的外觀的樣式受到大家的喜愛。此外隨著水管與瓦斯管的普及,屋內龍頭即有供應自來水、傳統爐灶也被換成流理台與瓦斯爐。廁所則依據新的「改良廁所」為標準,從廚房、浴室到廁所一併有了改變,進而提升整體的衛生安全性。


中層鋼筋混凝土公寓的出現

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日本住宅開始出現了極大的變化。看準都市不燃化與土地高密度利用,中層鋼筋混凝土公寓開始出現。1924年於東京澀谷代官山所建造的同潤會公寓即是代表性的例子,瓦斯、電燈、水管、沖水馬桶皆有配備,被稱讚為具備高度現代性。住所由8疊、4疊半、3疊大小的三個房間組成、十分狹窄。共用空間有交誼廳與大食堂。

同潤會公寓在東京府內建社了16棟、戶數約2800戶。同潤會公寓所建的地方大多是原長屋街或貧民窟,為了中產階級住宅的建設而將窮人給趕走。青山公寓的租金為:西式公寓間為35円、和式公寓間為28円(1926年)。

RC公寓作為改良住宅,在東京與大阪建造的公營建築,這些公營公寓比起同潤會公寓更加狹小。不燃化將日本都市住宅的缺點有效改善,與此同時日本公營公寓切除了玄關,背負上了狹窄居住空間的宿命。1925年至1935年間,受到西歐住宅現代化所影響、日本建設的SC大樓也增大窗戶面積、配備舒適的臥室和家具等,空間與生活機能的舒適性開始被作為住宅建設的考慮因素。但是,這樣形式的住宅直到1945年之後才開始普及。

最初RC造的集合住宅──端島(軍艦島)礦工住宅
1916年(大正5年)完工,是日本最早的RC集合住宅。在長崎縣高島町的端島是長崎港海外18km處一座長480m、寬160m、總面積6.3ha的炭產小島。面積的40%主要作為礦業用地,剩餘60%作為居住地供將近5300人的三菱礦業的職員、礦工與其家眷居住。為了有效利用土地而建造大量RC高層集合住宅,島上林立的建築外觀有如戰艦一般,因此被稱為「軍艦島」。

朝香宮邸
1933所建,朝香宮鳩彥王的住宅,當時流行的裝飾藝術主義風格建築。內部初次使用雷內‧拉利克的玻璃工藝、漂亮的設計和華美的裝飾,外部則是簡單樸素。現在作為東京都庭園美術館所保存。


同潤會公寓
現存的同潤會公寓有上野與三輪兩處(2005年),其餘都已因重建而被拆除。照片上為上野同潤會公寓(現狀)
同潤會公寓大多為RC結構
公寓室內的模樣





‧真空管收音機  ‧塑膠水桶發明前裝廚餘用的有蓋水桶。 ‧照明用白熾燈泡←燈罩是白玻璃   混凝土走廊(要穿鞋)
‧冷藏櫃上面的隔間是用來放冰塊冷卻的,不是雙門冰箱。  壁櫃和頂櫃  ‧壁櫃內會收納衣服、棉被與行李等。 ‧廚房拉門下邊為木板張,中間是透明玻璃。
鏡台 收音機 櫃子 櫃子 書櫃 拉門 書桌 雨戶的戶袋
廚房 拉門 茶櫃 玻璃窗 儲物間和頂櫃(木板門)
☆遊戲場景在如果在都會區的畫瓦斯與水管都有。地方都市沒有瓦斯,取而代之是七輪與灶。鄉下地方的公寓則啥都沒有。
☆以前的公寓各戶出入口在建築物內側。中央走廊一樓是混凝土地板、二樓則是木板地。
‧儲物間一般是放置備品如火缽、竹簾、客用餐具等。 
‧瓦斯爐
☆廁所是共用的,沒有浴室。洗澡會去屋外的公共澡堂。


家庭用電器、瓦斯製品
從大正時代到昭和初期實用的家庭用電器包含以下幾樣:電風扇、暖爐、電鍋、熱水壺、電烤生垃圾盤、熨斗、烤麵包機、冷藏櫃等,而瓦斯器具則有煤油爐、瓦斯爐、火烤爐、烤麵包機、煮蛋器、熱水器等。

以上除了瓦斯爐以外的產品在一般平民中幾乎無法見得,在大部分家庭中,熨斗使用燒炭熨斗、洗衣使用洗衣板與木桶、燒飯做菜則是用以木炭與薪柴做燃料的爐灶或七輪(一種低溫陶製炭爐)。暖氣則是將炭火埋在火缽中、冷藏櫃是將冰放在上層的冰櫃(與冰桶近似)。

為了容易使用而改良的「文化菜刀」、「文化火烤爐」、「文化鍋」相繼登場,「文化」已成為一種流行用語。
 

在東京下葬
雖《火葬禁止令》於1874年(明治7年)已經廢除,但土葬仍是日本的常態,隨後政府制定《墓地即埋葬取締規則》,整理了葬禮相關的法律。即使到了大正時代,土葬仍是主流的下葬方式,直到大正末期都市地區普遍建設了火化場後火葬才開始大量普及。

火化場的建設似乎與逐漸擁擠的城市環境有直接關聯,建於明治初期的青山、谷中、染井等公營墓地皆在大正初期相繼滿位,參照西方墓園設計的多摩墓地於1923年(大正12年)落成,為取代佔地的土葬而設有火化場。在東京這些墓地的被分為四個等地販售,每坪價格分別為1等6円、2等3円、3等1円50錢、4等60錢。



電話
現代的電話與大正時代的電話相去甚遠,既沒有轉盤也沒有按鈕。使用電話時首先轉動搖柄接通總機、再來告訴接線生(幾乎全是女性)要接通的對象、最後線路就會接通,此時即可與想撥打的對象對話了。話機有聽筒與話筒一體或是各自獨立的類型,也有話桶固定在話機本體上的款式。

1920年擁有電話者全國有32萬1665人、東京有6萬9528人,公共電話全國設有808台,其中325台位於東京。

在1920年(大正9年)六大都市的電話開始以度數計費,在此之前都是固定費用。1923年(大正12年)受震災中大量電話湧入使接線員無法負荷,促使遞信局開始安裝自動交換機房與和其配合的轉盤式公共電話,轉盤公共電話大量安裝讓「自動電話」一時間成為公用電話的代稱。

在明治中期東京就有火警專用號碼,1917年(大正6年)東京引入火災警報用電話制度,只要告訴接線生「有火災」就會被立刻轉到最近的消防單位,三年後六大都市正式啟用免費火災警報電話。自動交換機普及後,1926年(大正15年)「112」被設定為火災警報號碼,隔年改為「119」。早期火災時常有對接線站詢問失火處的撥號,後來這種詢問火災撥號被禁止。



撥打電話的步驟
1.迴轉搖柄以呼叫總機。
2.告訴接線員通話對象。
3.接線員會呼叫對方。
4.對方的電話會響起。
5.對方拿起話筒。
6.接線員會告訴對方該次通話由誰撥出。
7.接線員會接通雙方通話線路。
8.雙方可以開始直接通話。

 
衣服與相關
根據金和次郎所進行的考現學(譯註4)研究中對大正末年銀座街頭行人服裝穿著的紀錄,男性有33%穿著和服、67%穿著西式服裝;而女性則有高達99%穿著和服、僅有1%穿著西式服裝。在這作為東京時尚流行最前端的銀座中僅統計出此番數字,西式服裝在平民生活中的普及程度也可想而知。即使式那些穿著標準三件套並繫緊領帶戴好硬禮帽的紳士們回到家中依然會換成和服,居家服裝不論男女都是和服樣式的。

十九世紀末設計師山根政次參考中國的絝裝設計出方便行動的「袴」,起初作為華族專門服而受到羨慕,後來有學校將袴作為制服,可以說意味著階級與男女差距的淡化。大正時代皮鞋是當紅的流行,對學生來說穿著皮鞋上下學是相當時髦的事。

男性
學生與軍人似乎是新時代服裝先驅,以軍裝為藍本的詰襟(台灣稱中山裝)成為男學生制服,腳上則套著木屐,立領也以學生和勞工為中心推廣出去。當然就一般男人而言,西式服裝以並非不尋常的穿著也是事實,普遍的平民還是以和服為一般穿著,即使穿西式服裝也是作為工作制服。

還有,不論是西式服裝或和服,大部分男性都會戴頂帽子。西式大衣與和風斗篷或外套(和風のマント・外套)的組合以及男用和服外套(二重回し)都是受到歡迎的選擇。


女性
也許是西式服裝在某種意義上是公共場所所穿的服裝,女性西式服裝的普及傳播速度遠低於男性。除了部分上流社會以外,與男性相同其作為通勤與外出用的服裝所傳播(會出入社會大眾場和的女性仍然很少)。一戰後在經濟衰退中由於提倡改善生活的合理性與簡便性,促成了西式服裝的傳播。

女學生的制服開始採用水手服等西式服裝是在大正末年到昭和這段時間(男性學生則一般沒有特別去制訂制服),二尺袖配袴、頭系絲帶、腳穿皮鞋是當時女生的經典造型。職業婦女的制服、百貨公司的女店員、公車與輕軌的女車掌、護士皆穿著洋裝,或是在和服外套著制服外套。食堂與咖啡館的女給一般是和服外面套圍裙,對於負責料理的那些女孩來說行動相當不便,因此很快出現了烹飪裝並成為女性廚房工作者的穿著。

關東震災後便於活動的洋裝受到注目,隨著女性出入社會場所變得頻繁,震災1年後在丸之內辦公街上,3萬人的通勤族中女性占了3500人。這些女性被稱為「丸之內娘」,1926年那些穿短裙又剪髮的「modern girl」簡稱「moga」一時成為話題。


化妝品
大正時代女性化粧品選擇已經琳瑯滿目,而中心是東京銀座資生堂的二代繼承人福原信三。歐美留學歸國後他在1916年(大正5年)資生堂新設立化妝品部門與設計部門,而此之前資生堂是以藥品為主經營的)。多種色彩的粉妝、冷霜等各種面霜、香水等花俏創新的化妝品由新興設計師包裝於各種容器或化粧盒中陸續發售,主導了日本女性對美麗的憧憬。

女性的主流髮型從日本髮轉變成輕盈的束髮。「庇髮」、「耳隠し」等相當流行。資生堂於1922年新設美容科、美髮科、洋服科,髮捲夾、熱烘罩等器具被引入。1923年3月丸樓的丸之內美容院開業,美容院一詞於此開始使用。燙髮技術是在昭和時代開始輸入的。

別墅的範例
圖的左上部分為西式,一樓為玄關、客廳、會客室,二樓為書房。屋舍深處式和風的起居空間,圖的下邊是廚房、女傭房。圖的右側為雜物間。



家庭飲食
在明治時代西化政策推廣牛肉後肉食已被多數人所接受,牛鍋、牛丼、豬丼到了二十世紀都相當普通的食物了。大正時代西洋料理被日本化後逐漸進入了一般家庭之中,例如咖哩飯、香雅飯、炸豬排、可樂餅、蛋包飯等。番茄與蘆筍等西方蔬菜、味素等化學調味料和麵包類食物都有所傳播。

生活富裕和打穀技術改良讓白米飯更加普及,很快成為日本人最喜愛的主食。但也因為人口遽增產量卻無法增加日本米價不斷上漲,即使從朝鮮運入也沒能有效改善,導致了數次米騷動。最後在1926年(明治元年)改良至符合亞熱帶種植條件又符合日本人口味的蓬萊米從台灣開始運回,以一年二獲和大量使用化肥的優勢極高的增加產量,民眾才終於能以過往的價格購買白米。

水道仰賴進口讓稻米是有如高級食材一樣的存在,農村與窮人依然以小麥為主食,各種食物價格不斷上漲讓那些單調且量少的醬菜與魚干仍是窮人桌上的主角,到了明治時代農村的食物依然與江戶時代相仿。沒辦法常吃到肉的窮人依舊以豆腐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但即使肉類普及豆腐依然受到富人喜愛,因此出現了更多種類且更加精緻。
 
因為營養這一概念由於營養學出現而被加進了生活之中。婦人雜誌(譯註5)介紹並推出營養均衡的家庭烹飪食譜,致力於改善飲食生活。同時也介紹西洋料理與洋菓子的製作方法,但家中餐桌上出現的通常仍是普通的傳統和食。
 
將瓦斯作為新火源與台灣產砂糖的出現加速了生活飲食中「甜、柔、熱」的趨勢,除了微波食品與功能性食品外,概念以與今日差異甚小。
 
吃飯一事從日式矮飯桌轉移到餐桌上。另外,因廉價化使陶製餐具相當普及,而陶漆器迅速攻占了市場。
 
 
點心與冷飲
和風的西洋甜點與冷飲似乎變得更普及些,且更加符合大正時代日本人味覺與嗜好。永森、明治、佐久間等甜點生產商製造並販售牛奶糖、巧克力、水果糖、餅乾、威化餅等,口香糖則是進口的。冷飲的主流為碳酸飲料和檸檬蘇打水等。

大正時代營養學普及使得以標榜滋補或營養的點心與冷飲相繼出現,例如今日所熟悉的可爾必思(1919年發受)與固力果(1921年發受)。包裝設計與今日沒有太大不同(可爾必思於1989年廢止黑人標誌、固力果仍維持「一粒300m」的標語),固力果在進入昭和時代後開始附贈食玩。
 
這時代登場的著名點心、冷飲有以下種類:火腿、檸檬水、福神漬、赤玉波特酒、國產啤酒、葡萄酒、威士忌、生啤酒、電氣Bran(白蘭地)、麵包、紅豆麵包、甜麵包、台灣香蕉、風月堂棉花糖、餅乾、森永水果糖、巧克力磚、文明堂(長崎)蛋糕、金線蘇打(蘋果氣泡酒)、彈珠汽水、Ribbon CITRON(柑橘味汽水)、佐久間水果糖、森永牛奶糖、進步堂威化餅、青箭口香糖、森永牛奶巧克力、可爾必思、固力果牛奶糖。
 
 
外食
當時的外食有麵屋、烏龍麵屋、飯屋、食堂等,特別是牛丼屋在明治中期於東京陸續開店。
百貨公司食堂也是在明治時登場的,和食、洋食與茶點等各種菜單都能選擇。因樣品陳列、廢止小費、低價等便利消費者的改進,所以獲得很高的人氣。

隨著食品服務業的發達,上班族與勞工等在外工作的人不再需要因為沒有帶便當而煩惱午餐。
啤酒自明治以來一直受到日本民眾的歡迎,啤酒館與啤酒庭園在各地城市開業(大半由啤酒產商直營)。大正時期的主要啤酒廠為麒麟麥酒、大日本麥酒(明志由3家啤酒廠合併,二戰後分割為朝日與三寶樂)。

現在的三得利前身壽屋於大正時期開始發售葡萄酒(赤玉波特酒)和威士忌,1919年TORYS威士忌發售。該廠的三得利威士忌發售和大日本果汁(一甲威士忌)成立是在進入昭和後才發生的事。
 
 
百貨公司
20年代日本橋有丸善、三越、白木屋、松坂屋等百貨公司開業。設備和外觀與現在的百貨公司大致相同,電梯、手扶梯也都有裝設。百貨公司的食堂也有櫥窗等新玩意兒。
 

市場
關東震災使日本橋魚市場等江戶時代既存市場受到很大打擊,並且這些舊市場也難以應對日漸擴大的物流量,因此決定搬遷。
臨時市設魚市場與臨時市設江東蔬果市場分別於築地與本所橫網開設,直到1935年中央批發市場開設。而市設江東蔬果市場(1927年)以及秋葉原站前的市設神田蔬果市場(1928年)也開業了。
 


三越本電1樓大廳(現狀)。寬敞的空間設計十分豪華。
高島屋日本橋店入口(現狀)。各百貨公司都在競爭誰更豪華。



 
娛樂
 
20年代時東京被稱為「摩登都市」,各式娛樂誕生而出。而做為娛樂中心的即是銀座與淺草。
平民的娛樂中心地為淺草,淺草寺、淺草觀音、仲見世、淺草六區的興行街(芝居小屋、見世物小屋、電影院……都是當時所流行的)等都繁盛熱鬧。被稱為六區的區域有各式戲棚與畸形秀集結。約1921年(大正10年)時娘義太夫的江戶館、玉程浪花節的大盛館、曾我逎家五九郎一座的觀音座、因被稱為淺草歌劇的輕歌劇而聚集人氣的金龍館及許多的電影院等,當然還有歌舞伎新派與新國劇上演的公園劇場、玉國座與常盤座。大正時代是淺草歌劇的全盛期,田谷力三與清水金太郎等皆在此時活躍,《咖啡之夜》(音樂:佐佐紅華)等許多作品在此上演。被稱為「歌暴」(譯註6)的瘋狂粉絲也出現了。水族館的2樓則是花屋傅(遊樂場)與Casino Folies(著名輕演劇劇團)的發源地。
 
震災後銀座是東京第一乃至日本第一的鬧區,丸之內有商辦街、霞關界隈的官廳街也移至神田那裡了。銀座代表的娛樂是帝國劇場(歌劇等會於此上演)與百貨公司、煉瓦街的商店、咖啡館等等,吸引中產乃至上流階級並催生「銀遊(於銀座閒逛)」這個流行詞。
此外如日本橋與神田於震災前就已是鬧區,中央線沿線的郊區持續被開發為住宅,新宿從宿驛站搖身一變成為繁華市街。




電影

20年代是日本電影滲入大眾生活的年代。東京的電影院從1916年的68座陸續增加至1927年的202座。20年代是無聲電影的頂峰,近代文化又稱為電影文化。

1914年天然色活動寫真株式會社成立,唱盤式的有聲電影如《末広》、《本朝二十四孝》,隨後天然色電影(譯註7)《義經千本櫻》首次上映,20年代隨著《籠中鳥》(1924)與《船頭小唄》(1923 以「我乃河間枯芒草……」/「おれは河原の枯れすすき……・知のフレーズで知られる」的歌詞為人所知)的熱映,作品一個接一個誕生了。
 
震災後被稱為「亂鬥劇」、「反叛劇」等一系列類型的時代劇興起,這類時代劇的主角通常是身份低微的武士,執拗冷漠的角色設定頗受歡迎。30年代《何が彼女をそうさせたか(What Made Her Do It?)》傾向電影(受普羅文學影響的電影)的流行在1932年因內務省的思想控管而消逝了。

另一方面小津安二郎《東京的合唱》(1931)等「小市民電影」傾向的作品被中產階層所支持。還有1931年《マダムと女房(The Neighbor's Wife and Mine)》開啟了有聲電影的時代。
1929年有樂町的邦樂座、新宿的武藏野館最先配備了有聲放映機。隨後淺草與新宿的松竹座也跟上了,同年有聲放映機於全國主要都市陸續登場。

說道電影院街就會想到淺草六區。千代田館、電氣館、日本館、三友館、大勝館、帝國館、大東京、動作(キネマ)俱樂部等,此處並列的看板群十分壯觀。

對應這些新行頭的是於數寄屋橋附近的日本劇場,是不僅有號稱可容納四千名觀眾劇院還有地下泳池、娛樂室、大食堂等設施的大型娛樂場所。此後包括日比谷劇場、銀座劇場、東京劇場等三千人級電影院相繼誕生。

在東京各地還有二輪和三輪電影院。

 
演劇
在電影出現前「芝居(戲棚/戲場)」是娛樂的中心,從早上到午夜邊看戲邊吃東西就這樣度過一日是相當普通的。到了20年代人們開始追求快速與節奏,與現代相同的緊湊演出模式成為常態。(可以想成咖啡館取代芝居成為吃飯聊天殺時間的地方)
 
1925年1月,以桃山時代風格外觀重建的歌舞伎座再次開幕(譯註8),是東京的劇場的門面,能以昂貴門票享受以歌舞伎為主體的一流藝能演出。以法式文藝復興風格建造的帝國劇場於1911年完工,5層樓內擁有1700席座位(沒有站席)與日本首個管弦樂團,是完全的西式劇場。廢除了傳統演出方式進行現代化,如場內禁止飲食、購票入場與月票等。
 
其餘震災復興時新建設劇場也陸續完工,例如:1924年的本鄉座、演伎座、松竹座、市村座、邦樂座、築地小劇場以及1925年的新橋演劇場、1928年的濱町明治座、1930年的東京劇場與大阪四橋文樂座、1932年的大阪歌舞伎座、1933年的有樂町日本劇場、1934年的東京寶塚劇場、1935年的有樂座、1937年的淺草國際劇場等。大正到昭和時,(傳統)歌舞伎、新派(歌舞伎)、新國劇(歌舞伎)、歌劇、芭蕾、新劇、文樂(人型淨琉璃的劇場)與日本舞等各式劇場與巡演同時共存,迎來劇目種類令人眼花撩亂的繁榮時代。
 
日本劇場(樹寄屋橋)



演藝秀(娛樂秀)
日文的「演藝(レビュー)」是從法文Revue轉化而來,帶有著「嘲諷世間」的意味在,19世紀末時於卡巴萊(有舞台的餐廳或夜總會)與咖啡館進行表演。

日本最早引入演藝是在1913年箕面有馬電車(今 阪急電鐵)專務小林一三集結的寶塚少女歌劇團(原 少女歌唱隊)。在這些漫音樂劇中,少女們的演出喚起女性心中羅曼蒂克的甜蜜與感傷。與之較勁而建立的是松竹少女歌劇團,1929年的首次獨演「東京踊り(東京舞)」廣受歡迎而建立穩固基礎。以此方面而言,寶塚是上流人士的娛樂,而松竹則是屬於平民的趣味。

除這兩個少女歌劇團外,其他男女混和的劇團會在淺草或新宿鬧區的專屬電影院為舞台活躍。如淺草電氣館有根岸歌劇團、新宿武藏野館有高田雅夫舞蹈團與川上真奴的舞蹈團以及在日活館連鎖店演出的東京少女歌劇團。此在之中,1929年於淺草首演的Casino Folies於表演中混入演藝與通俗喜劇兩者的要素,有ェノケン(Enoken)(譯註9)等人氣明星輩出。
 

寄席(譯註10)
到了此時,江戶時代以來作為人民娛樂的寄席已經沒那麼受歡迎了。年輕落語家(類似單口相聲演員或說書人)的表演常會仿效爵士樂和演藝。

席亭如神田的立花亭、花月、人形町的末広亭、淺草的金車、橘館、上野的鈴木、四谷的喜よし(Kiyoshi)、神樂坂的演芸場、牛込(Ushigome)亭、麻布的十番俱樂部、根津的歌音本、深川的常磐亭等。
 

玩具
明治時代日本有了馬口鐵玩具並作為時代很好的反應,明治時流行火車與馬車、大正時期是汽車與飛船、戰爭時則有各種武器外型,從有精緻細節的高級品到盒繪僅有線條可以在上面上色的廉價品都有。這些馬口鐵玩具在20年代以前舶來品居多只有在都市才能入手,由於主要出口地區德國戰敗產量下降轉而從國內生產。

點心店(馱菓子屋)到昭和時代才開始販售簡單的木製或紙製玩具,明星寫真照在大正中後期流行,小弓和小鋼珠台被某些學校禁止,各種糖果與一錢玩具則是小孩最喜歡的消遣物。對於孩子而言點心店是社交場所同時也是賭場一樣的地方,常因為貝獨樂(ベーゴマ)和面子(めんこ)的賭注而吵起來或打架而被老師或家長關注。

溜溜球在昭和初期從海外傳入,劍玉則在大正末期以日月求這樣的名字開始流行。從日俄戰爭後用於戰爭遊戲的玩具武器就在男孩之間相當流行,除木製玩具槍外大正時代還出現了紙火藥槍,但後來有一段時間被禁止。稱為肥後守的小型摺疊刀因為削鉛筆的必要而流行,許多人用它做為剃刀與雕刻刀削出各種造型的小物,一些作家將其評為大男孩玩心的展現。

江戶時代就有換裝娃娃出現,使用的娃娃結構優良做工精緻要價不斐,明治時代出現紙人形作為廉價替代品。大正時代開始流行進口的布制晃晃玩偶(ブラブラ人形)與稱為丘皮的賽璐珞娃娃,昭和時代日本也開始自力生產賽璐珞娃娃與其他玩偶,以報紙上刊載漫畫並推出周邊娃娃的傳媒玩具最有人氣與知名,發條玩具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出現。

生活用品的微縮玩具一直十分受到歡迎,從陶瓷、木頭、馬口鐵與鋁等各種材質陸續出現,做工最精緻的頂級微縮小屋從歐洲進口且相當昂貴,有許多成人會以收集這些高級微縮模型為消遣。

從明治末期到昭初期間少年向的小型講談本大量出版,書內所有漢字都標註假名且沒有插圖,水戶皇門與真田十勇士的故事被作為連載內容而大為流行。小型講壇本後來被於大正末期出現的少年雜誌所取代。


吸菸
在幕府專售的將戶時代就有許多農家為了增加收入而種植菸草,平民間有了普遍的吸菸習慣,此時以煙管為主流。明治時代菸草栽種與製造都成為政府專營事業,進口雪茄、菸斗和紙菸成為當代流行,拿著紙菸或煙斗是成為西化者的象徵,到了大正時代名人、商人、上流人士與學者都會吸菸。

由於現代濾嘴尚未發明,抽紙菸時不會將其吸入肺中而僅含在口內品嘗。《未成年者喫菸禁止法》於1900年(明治33年)頒布,監護人與賣家都會受罰。

火柴作為點燃菸草專用最初是高級的奢侈品,國產化後已經相當便宜,大正時代人人都買得起火柴使用。日本的打火機最早是平賀源內在18世紀發明的點菸器,結構來自於燧發槍,一直到明治時代都僅有菸草嗜好者才會擁有,仿造美國款式的煤油打火機在20年代才開始出現。



熱鬧場所



咖啡館
咖啡館是當時重要的社交場所,形式如同英國俱樂部一般,讀書人與知識份子都會在此出入。明治和大正時代的咖啡館與法國相似,但也有今日的餐館、咖啡廳與俱樂部的元素。白天提供茶、咖啡、茶點和西餐,夜間提供酒類,且由儀態優雅、身穿白色圍裙的女給服務販售。咖啡館也是咖啡和輕食能在巷間流傳,成為大眾習慣與愛好的原因。震災後純喫茶(僅提供飲料輕食)與女侍服務為主的店逐漸分離,有所區別。後者於昭和初期色情荒謬的風化產業相互結合,1929年據警視廳調查,有6187間咖啡館與1345間銘酒屋涉黃。為了與這些供應酒類與女給陪聊服務的咖啡館做區隔,有些店家會在招牌上標註「純喫茶」代表僅供應茶、咖啡與輕食,是現代日本咖啡廳的原型。

有名的咖啡館如銀座的「春」、「Printemps(法文春天)」、「Lion」、「Tiger」、「黑貓」、「麒麟」;淺草的「Orient(東洋)」、「廣洋軒」;上野的「菊屋」、「世界」、「三橋」等,其中銀座Printemps至今仍在營業。

神保町附近供閱讀為主的學生街(包括書店與咖啡館)也發生了變化,如「森巴」、「青澀」、「金絲雀」、「鈴蘭」等新咖啡館在白天使用留聲機撥放爵士樂,吸引學生逃課聚集,成了別樣的天地。新宿武藏野館附近同樣出現了咖啡街,有著繁華的燈光與裝潢,正如同粗俗而朝氣蓬勃的新宿一般。


舞廳
「在舞廳裡盡情熱舞的男男女女」這樣的事成為年輕人的渴望。舞廳與咖啡館不同,可以與女性牽手在人前跳舞。然而,舞廳原為社交場所,老派舞廳會將品行不佳的客人給逐出。

舞廳最早出現於1919年(大正8年),鶴見「花月園」內開設了舞廳。京橋「東京舞踏研究所」是歷史悠久的社交舞廳、人形町「Union」能以1円能享受卡巴萊式舞場的樂趣,和風樂曲吸引穿著和服的客人、赤坂「佛羅里達」以東京第一的豪華裝潢與設備聞名,更有各國外交官頻繁造訪、新宿「國華」是有著頹廢氛圍的大眾向低價舞廳。這之後「銀座舞廳」等店依序開業,帝國飯店宴會廳周三與周四會舉辦舞會。舞廳會雇用專屬的爵士樂團(有些出生於夏威夷和菲律賓),以及數十人的舞者。

為了因應舞廳的大量出現與流行熱潮,警視廳開始進行取締。1925(昭和元年)年入場者的住址、姓名與職業必須在櫃台登記,且未獲警視廳許可的店家不得在晚上十點之後營業。再來1928年起,未滿18歲者被禁止進入舞廳。

因政府推行節儉運動,在「奢侈是敵人」、「真正的日本經不起放縱」等口號下,燙頭髮、戴戒指、口紅等都成了「腐朽」與「個人主義」的象徵而被禁止。東京的舞廳也在1940年10月31日擠滿人潮,因為所有舞廳都將於隔日被關閉,爵士樂也成為非法娛樂。


酒吧
第一間啤酒館「Asahi軒」由大阪麥酒股份公司(今 朝日啤酒)在1897年(明治30年)於大阪中之島開設,提供冰室生啤酒與西餐;作為競爭兩年後日本麥酒釀造股份公司(今 SAPPORO)於東京京橋區開設「惠比壽啤酒館」。雖然啤酒在大正時代已經作為普遍的飲料,但啤酒館在當時一般由釀造場直接營運作為推銷手段,並不多見。

歐式酒館與酒吧被咖啡館的功能覆蓋出現而相當罕見,而銘酒屋雖名義上是酒類的專售店實際上有許多在私下作為賣春場所,幾乎被視為找私娼的代詞,但確實可以在銘酒屋單純的點杯裝酒飲用。


牛奶館
明治初期作為西化政策一環推動牛奶飲用,牛奶廳則於1897年(明治30年)於東京神田初次登場。顧名思義他會賣給顧客一杯牛奶,同時一併販售麵包、和菓子與輕食。店內放有各家報紙,學生們將其作為閱讀新聞、與友人聊天以及學習的場所利用。比起咖啡館,牛奶廳與今日的咖啡廳(喫茶店)更為近似。


酒吧與咖啡廳的宣傳廣告(出自《Japanese Modern》)



運動

與今日相同,人們會因為關心棒球、網球、足球與游泳等運動而聚集,比賽更會吸引大量的觀眾。其中棒球特別受到歡迎,尤其是東京六大學聯賽有著非常大的人氣。「早慶戰」的決定局(譯註11)前夜會有人在球場前夜宿排隊,比賽借收音機轉播,人們會聚集在收音機旁及時收聽。

在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上,織田幹雄獲得男子三級跳遠金牌、人見捐織獲得女子800m田徑銀牌,大家也開始關注起奧林匹克運動會。

大相撲(由職業力士參賽的商業競技)是在每年春(1月)、夏(5月)於兩國國技館舉行一次十日的相撲賽事,所謂「一年只為二十天而活的男人(一年を二十日で暮らすいい男)」正是如此。場地和賽事的增加是在戰後才開始的。



音樂
1924年日本最早的爵士樂團在大坂「灘万咖啡」誕生,各地舞廳也設置撥放機並使用進口爵士樂唱片。爵士樂在日本流行曲中佔有一席之地。

寶塚少女歌劇於1927年上演《Mont‧Paris》,這是以1925年歐洲流行的歌曲翻譯改編而成的表演,世界潮流也在日本流行起來。到了1927年左右,日本勝利(今 JVC)、哥倫比亞、英國留聲機等公司於開始於日本發行唱片。在此之前的小唄、淨琉璃、民謠調等流行歌曲逐漸過時,日本的流行樂變成了以西洋音樂為主。


當時主要流行歌
1921年:《船頭小唄》
1924年:《籠中鳥》、《月的無情》
1928年:《浮沉之港》、《當世銀座節》、《樁》、《道頓掘進行曲》、《Mont‧Paris》
1929年:《東京進行曲》、《君戀》
1931年:《酒是淚水還是嘆息》、《羨慕影子》、《我在這時很憂鬱》、《越過山丘》
1932年:《相愛在天國》
1933年:《東京音頭》、《馬戲之歌》





譯註1:在1926年從「現代日本文學全集」開始流行,各出版社以一冊一円為號的多種出版物和稱。屬於大眾廉價讀物,也讓日本出版與寫作產業開始興盛。
譯註2:單棟住宅樓分為多戶分售的形式。
譯註3:1950年由建設省(今國土交通省)與財務省所推出與管理的特殊法人兼政策金融機構,進行包括住宅融資、住宅郵便儲蓄金與住宅地債券等住宅金融相關業務。
譯註4:modernology,為研究分析當代社會現象與風俗的學識。此詞為考古學與現代二詞結合,是日本自造詞。
譯註5:即女性雜誌。明治中期出現第一本「女學雜誌」並於1900年休刊後,「婦女世界」、「主婦之友」、「婦人俱樂部」等雜誌相繼誕生,在教育普及下獲得眾多讀者。當時主要內容為面對主婦的家庭事務內容,但也有思想評論與文藝記事等,同時傳授洋裁與流行情報。專注於服飾內容的雜誌於30s後半才出現。
譯註6:「ペラゴロ」,為歌劇(オペラ)暴徒(ごろつき)的縮寫。主稱狂熱追星(主要是女演員)的青年,甚至有歌暴過度興奮而將手指切下扔向舞台的流言存在。
譯註7:在當時是彩色電影不同的電影彩色化技術。自然色電影為透過拍攝手法(個人猜測為多膠捲以不同濾光鏡同時拍攝)重現自然色彩,彩色電影則是事後將膠捲上色。
譯註8:明治時代開業後,1911年為對抗帝國劇場而進行和風化修建、1921年因電氣火災重建但尚未完工就於1923年毀於震災、1924年12月完工後開幕並迎來全盛時期、1945年又因美軍空襲而燒毀、1950年在重建完工、2010年又因老舊而再度重建、2013年完工並開幕。
譯註9:本名榎本健一,日本俳優、歌手、喜劇演員,二戰後被稱為「日本的喜劇王」。
譯註10:講談、落語、浪曲、萬歲(一種祝賀性表演)、小曲和淨琉璃等表演的小屋。沒有預約或座席僅有自由席,一日之中觀眾幾乎不會流動且當日入場基本上無法再入場(僅鈴木演芸場有日場和晚場)。
譯註11:早稻田大學與慶應義塾大學兩所強校的校際賽,應慶相關人士稱「慶早戰」,採三戰兩勝制。由於比賽激烈而掀起看球熱潮,甚至超過職棒比賽。六大學聯賽成立後早慶交手被安排於聯賽最後一輪,時常成為決勝戰。
« 上次编辑: 2021-04-24, 周六 20:27:12 由 Coffee G »
一個機翻狗  以下是機翻咚咚
克總與帝國: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07051.0
迷蹤: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1556.0
武裝少女: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9052.0
搞姬劍: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30367.0
Reign-Companies rule: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31746.0
尼爾-頑抗: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2575.0
一堆其他小垃圾: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2692.0

另外目前還在坑底慢慢弄或未發的東西:Gundog、少前同人系統、梵天狗校對、Mahō Shōjo  歡迎內洽

离线 Coffee G

  • Knight
  • ***
  • 帖子数: 394
  • 苹果币: 1
Re: 【扩充翻译】克苏鲁与帝国(占坑)
« 回帖 #4 于: 2019-02-12, 周二 23:34:26 »
情報源
 
出版、廣播、圖書館、研究所、俱樂部與知情人士。
 
 
出版
 
報紙
明治、大正時期的報紙相較於現代規模要小得多,多數並非每日發報也沒有這麼大量與多樣的內容。在傳播媒介較不發達的大正與昭和初期報紙當然有更重要的地位,各報社會抱持自身的政治、社會與思想進行論說與擴展報導,並從社論與採訪中就能強烈反映了各家的的政治顏色,這是與當今日本主流新聞媒體盡力避免產生立場與展現派別有著十分相異之處。讀者會訂閱或購買符合自身偏向的報章雜誌,大多數的報紙有機會也都會閱讀。著名的學者、思想家與作家經常登上版面,因此報紙對輿論持有很大的影響力。

因此政府的取締十分嚴格,被迫停載或報紙直接被禁售都不是少見的事,這種情況下社員與編輯們常被強行替換(如1918年白虹事件發生導致大阪朝日新聞社的社長與高層辭退。)

當時代表的報紙有:《東京朝日》、《大阪朝日》、《東京日日》、《囯民》、《報知》、《萬朝報》、《東京每日》、《大阪每日》、《讀賣》等,還有英文報紙如:《The Japan Times》(1897年由日本人經營與編輯而創刊)、《The Japan Adveriser》、《The Japan Chronicle》(該社最受軍方厭惡)等。1940年《The Japan Times》被外國人掌控的外文報紙所收購直到今日。

主流報社會用搭乘飛機與或駕車等的方式進行取材,以獲得更及時與深入的資訊。在當時通常報社不會有專屬的攝影師,而是撰稿後從印刷廠購買其雇用的攝影師所拍攝的照片作為配圖使用。


雜誌
當時的雜誌能發揮與報紙相當的巨大影響力。特別著名的綜合雜誌《中央公論》(1886年創刊。當初刊名為《反省會雜誌》)與《改造》(1919年創刊),引領了當時大眾輿論,至少對於當時的知識階級來說,有種不看就落伍了的氣氛。在1920年時《中央公論》與《改造》皆販售60錢,並且皆是月刊。

另外有所謂的「硬派雜誌」出現,如:河上肇贊助的《社會問題研究》與長谷川如是閑的《我等》。明治時代被發行的雜誌包括《太陽》、《東洋經濟新報》、《實業之日本》、《婦人世界》、《婦人之友》、《講談俱樂部》與《少國民》等。

大量女性向與兒童向雜誌創刊是大正時代雜誌出版界的特徵,婦人雜誌如《婦人公論》與《婦人俱樂部》,而兒童雜誌則有《少年俱樂部》、《少女俱樂部》、《赤鳥》、《兒童的科學》、《少年少女譚海》、《小學五年生》、《小學六年生》等發行。

《週刊朝日(旬刊朝日》、《Sunday每日》(皆1922年創刊)、《朝日寫真(アサヒグラフ)》(1923年創刊)等周刊與偵探小說雜誌《新青年》、文藝雜誌《文藝春秋》、攝影雜誌《朝日攝影(アサヒカメラ)》、無線電雜誌《無現與實驗》、電影雜誌《電影旬報》皆相繼登場。

1925年由大日本雄辯會講談社創刊所創刊的《King》,同時使用插圖與照片,主要刊載內容為成功美談與道德談,但也有刊載大眾小說。創刊號印刷量高達74萬本,其影響足以載入史冊。



閱報亭
從明治初期開始,隨著報紙普及各地開設了「新聞閱覽所」,也就是閱報亭。閱報亭會放置民報與官報供顧客自由翻閱並依據使用時間進行收費,同時民眾也會在此交換各種奇聞軼事情報八卦。到了大正時期報亭周圍經常會開設咖啡館或牛奶廳,民眾會如同現在一般邊享用咖啡邊閱讀報紙,獲得最新的時事資訊。

租書店
從江戶時代開始,就會有商人隨身攜帶裝有書籍的盒子或布包前往人家中收取費用並更換書籍,從娛樂書籍外,歷史、行記與通俗醫書等都是常見書種。明治時代開始如同現代租書店一樣改以固定店面的形式營運,以按日計算租書費用出借書籍,以1本円本新刊為例:2日6錢、3日9錢、5日12錢、10日22錢,書籍會根據本身售價與新舊計算價格而沒有一定標準。

由於自由圖書館與閱報亭的漸漸普及租書店逐漸式微,但對於大眾小說與漫畫最新刊的需求讓租書店仍有一席之地。為到大正時代時有租書店開業指南《獨立/自營 營業開始案内》出版,這本書今天能在網路國會圖書館找到。


書籍
円本為昭和初期多家出版社定期出版的合集本的總稱,因定價多為1円而稱為円本。先驅為改造社的《現代日本文學全集》,1926年12月第一回本《尾崎紅葉集》出版。一開始預訂出版全37卷別卷1冊,因高達23萬人的訂閱者(後更增至40多萬人)而擴增發行至全部62卷別卷1冊。見此成功,新潮社於是在1927年3月出刊《世界文學全集》

全38卷(後增刊19卷),獲得48萬人的訂閱者。其他各社也隨之跟進,3月春秋社出刊《世界大思想全集》全126卷、5月平凡社出刊《現代大眾文學全集》正篇與續篇共60卷、6月春陽堂出刊《明治大正文學全集》60卷、1928年11越講談社《講談全集》續刊12卷。除此外,戲曲、美術、地理與讀物等各領域都有円本的出刊企劃,如岩波書店《漱石全集普及版》20卷、平凡社《菊池寬全集》正續共22卷等個人合集本等。由於円本市場的快速飽和,熱潮終於在1930年逐漸平息,退訂潮導治有大量存書被低價賣出,使得原本無法負擔起的低階層也能購買一些円本。
 
円本成就包括使明治與大正時留下的文學有系統且廉價的販售給更加廣大的讀者群,讓作家與評論家擁有足以安定生活的收入。円本也促成了文藝大眾普及化與出版業界近代化。
 


廣播
 
日本真正的廣播放送是從1925年3月正式開始,東京放送局(JOAK)於3月22日開始臨時廣播,芝區愛岩山放送所的主要廣播於7月開始。接下來大阪放送局(JOBK)與名古屋放送局(JOCK)先後營運,隔年8月三所放送局法人被解散後整合為日本放送協會(NHK)。

之後在1928年由東京與大阪放送局的訊號強度增加,且札幌、仙台、廣島與熊本放送局開始營運,在11月5日成功實現全國中繼網。完成後全國廣播第一個節目為昭和天皇即位大典紀念節目。
 
收音機
當時的收音機配備了喇叭型揚聲器,但大多數聽眾會使用礦石收音機並以耳機收聽。並有將傘面繞線作為收訊器並以耳機收聽的傘式收音機以及裝在有手把的木箱中便於攜行的攜帶用收音機。攜帶收音機尺寸並沒有小上多少,僅是攜出較為方便的程度而已,天線、調頻器與揚聲器皆收在側面的蓋子之下,打開就能架設。
 
節目內容十分多樣,新聞、天氣預報、音樂(從古典樂到歌謠曲、長唄和尺八演奏都有)、廣播劇、浪曲說唱、兒童節目、料理與教養講座等節目都有。
 
 
通訊社

1892年創立的帝國通信社(帝通)透過日清(甲午)、日俄戰爭擴大了業務,並與1901年創立的日本電報通信社(電通)同作為日本兩大電信公司互相競爭。其後帝國通信社在一戰爆發前的1914年與路透社聯盟成為國際通信社,於1926與東方通信社合併為日本新聞聯合社(聯合,1928年改稱聯合新聞社),帝通的沒落正是因為與電通的激烈競爭。

但隨著國際情勢的升溫,為了播放對日本有利的新聞而有著對於國家代表通信社的強烈需求。1936年1月由政府協助建立的同盟通信社(同盟)誕生,作為獨霸市場的通信社,全國的新聞日報與日本放送協會皆成為其加盟社。職員從當初約1000名開始,到解散時高達6000名以上。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發展,成為東亞史上最大的通信公司。東亞通信網連結了朝鮮、台灣、樺太、南洋群島、華北、蒙古、新疆、華中、華南、菲律賓、印尼、泰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蘇拉威西島、小巽他群島、新幾內亞等地,在各地設立同盟通信社的分社、分局成為了涵蓋東亞區域(大東亞共榮圈)的無線通信網,開始了與各地的新聞交流。

滿州地區在滿州事變隔年的1932年12月設立滿州國通信社(國通)。
 


圖書館、博物館、研究所
1872年(明治5年)政府在舊昌平黌的所在地設立書籍館,1874年移至淺草成為淺草文庫以閱覽費1日1錢對外開放,1880年改稱東京圖書館,1885年將館藏移置上野公園內落成的上野館。1896年帝國議會通過帝國圖書館設立案,次年東京圖書館改組為帝國圖書館,其擁有67萬冊的日本第一館藏書量。


日本圖書館的起源
在江戶時代日本並沒有公共圖書館這樣的機構,大多數是被稱為文庫的私人藏書室,由精於學識的富家或政府與學術機關所有,只有少數的親密關係者或有關人士才能進入。圖書館這樣概念的引進是在幕末維新前福沢諭吉的《西洋事情》對圖書館的介紹以及岩倉具視的《特命全權大使米歐回覽實記》中訪問西歐圖書館的記錄。

明治初期作為富國強兵與歐化政策的一環,以「國民的教育普及、文化保存」為目的開始建設圖書館。在1872年(明治5年)博覽會閉幕後根據「博務局博物館博務園書籍館建設會議」,文部省博物局書籍館被與博物館同時建立,書籍館在兩年後遷至淺草藏前,在該年中14萬冊古籍典藏被約八千位使用者閱覽。之後東京書籍館又遷回湯島(文部省於湯島聖堂中),在1897年(明治30年)改名帝國圖書館。同時1873年(明治6年)集書院於京都開幕,就任文部大輔的田中不二麻呂以「公立書籍館設置綱要」一文推動各地的書籍館與報紙閱覽所建設,在十年內國內共有23間相繼開設。

1872年(明治15年)在政府教育方針轉變下,田中文部大輔被替換讓圖書館政策停滯,但1899年(明治32年)《圖書館令》公布後公共圖書館擁有了正式的法律地位。明治末期借用小學校舍的「簡易圖書館」在東京全區開設,1908年(明治41年)東京市立日比谷圖書館開館,稱為面向普羅大眾的「通俗圖書館」並設立報指閱覽室、兒童室與婦女閱覽室,以增加圖書館的使用率。

私人圖書館在明治中期後出現,博文館出版社的15周年紀念計畫而設立的大橋圖書館是其中的代表,是位於東京麹町區的公共圖書館。大橋圖書館於1902年竣工,本館為兩層木造建築,1樓為100位的報章閱覽室、2樓是普通閱覽室共168位並有獨立的婦女室,書庫為磚造3層建築,可容納15萬本書籍。大正時代來臨前全國大城市幾乎都有中大型的公共私人圖書館或縣立圖書館開放,這些縣立圖書館大多是原本屬於家族或學校的私人文庫轉贈圖書或直接移交給縣政府。


大正時期的圖書館
公共圖書館在進入大正時期時有了相當大的發展,作為大正天皇御大典(註1)全國各大城市建立了相當數量的公共圖書館,由文部省與內務省在全國成立的青年團通常備有小規模的閱覽室稱為自由圖書館,讓日本的公共圖書館達到3300座。這些圖書館大多數以「巡回文庫」的模式營運(由大型圖書館提供地區閱覽室書籍),藏書未滿500冊的超過一半,這些自由圖書館通常是可以免費使用的。

東京主要的市立圖書館有日比谷圖書館、深川圖書館、一橋圖書館、京橋圖書館等,私立圖書館則有東洋文庫等。東洋文庫以岩崎男爵家所收藏共二萬四千冊的東方相關文獻為主體,被稱為「蘇伊士以東第一秘庫」(註2)。最大的大學附設圖書館為東京大國大學圖書館,藏書量達六十萬冊。
 
在關東震災中,上野圖書館、日比谷圖書館、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與中央大學圖書館的圖書並沒有受到損害,但明治大學圖書館與東京商科大學圖書館有許多珍本與藏書都毀於火場之中。特別是東京大國大學的各圖書館更是有包括幕府資料在內的76萬多冊收藏因為大火而消失,僅剩於一萬餘冊沒有毀壞。而大橋圖書館也連同八萬本藏書全數燒毀,直到1926年(大正15年)新館才重新開幕。面對此狀日本圖書館協會在全國募得兩萬冊書圖被分配到館藏受損的圖書館,半年後就有19館重新營運。災後深川、京橋、駿河台的圖書館被重建為大型圖書館,其他公立圖書館也積極的補充損壞的管存,這些圖書館佔據了震災復興費用的4.3%約100萬円。
 

昭和時期的圖書館
1927年(昭和2年)大版民間集成青年圖書館員聯盟,製作了日本十進分類表(NDC)、日本目錄規則(NCR)與日本名標目表(NSH),這些規則到了今日已經成為日本的普遍標準。

1931年(昭和6年)滿州事變後受思想與言論控制的影響,圖書館開始製作禁止閱覽書籍清單,並在兩年後《圖書館令》被重新修法導入中央圖書館制度,道府縣的中央圖書館擁有對轄區內圖書館的指導權限。

1932年(昭和7年)東京市擴大為35區,由於與舊市區多達20座市立圖書館相比新市區僅有4座原町立圖書館和1座新落成的市立圖書館,面對大幅增加的使用需求市政府在戰前新建了三所圖書館並另外擴建三所圖書館,而其餘計畫則因戰爭爆發而停擺。


使用圖書館
與現在不同,戰前的日本公共圖書館是需要付費的,參考圖書館的收費會較通俗圖書館更高。特別閱覽書籍為4~5錢、一般書籍2~3錢、報紙雜誌閱覽1~2錢,並會販售有相當折扣的10或15次閱覽卷,借出館外則通常要額外支付押金。普遍的圖書館的免費化必須到戰後才逐漸推動,除了自由圖書館外,東京市立深川圖書館是少數可以免費閱覽的公共圖書館。

較好的圖書館通常會有一定的服儀舉止規範,穿著不整、觀感可疑或舉止不佳者都可能被擋下或請出館內,參考圖書館、大學圖書館與私人圖書館尤其嚴格。除此之外圖書館一般禁止孩童進入,只有少數的圖書館會有兒童閱覽室。京都集書院在1905年(明治38年)開始讓兒童可以免費使用兒童閱覽室,日比谷圖書館在1915年(大正4年)也推出相同服務。

明治時代圖書館一般是閉架式書庫,直到明治末期才開始有開架式書庫出現,讓閱覽者可以直接在書庫中挑選書籍閱讀。珍本區、資料收藏區與一些私立圖書館依然使用閉架模式,以保護館藏。從大橋圖書館開始日本的公共圖書館就已經有在使用杜威十進位圖書分類法(DDC) 或其變體,加上開架模式讓使用者能相當方便的檢閱書籍,但一些私人圖書館或老牌書庫可能使用其他不同的分類方式(如集書院使用自製的和漢圖書分類法)。圖書館的古籍珍藏一般不會對外開放,必須要是被認可的有關人士才能閱覽,並且通常禁止攜出。




歷史上的圖書館
古代日本有聖德太子的夢墊、中務省的圖書寮、東大寺等大寺院附屬的藏經閣與其他知識份子的私人書庫。

金沢文庫為13世紀後半由金沢実時所創立的書庫,尤其在第三代貞顕的努力收集下藏書量被擴大許多。在金沢氏滅亡後由菩提寺受託管理並稱為稱名寺,其藏書有需多是被指定為國寶或重要文化財的貴重珍本。

足利學校是於鐮倉或平安時代所建立,後由關東管領上杉憲實於15世紀半振興的教育基官,被稱為是日本最古老的大學。初代庠主(校長)快元是一名易學大師,教育內容以儒學為中心,並著重於周易。部將們也會於此學習卜卦、軍法與醫學等實用技術,戰國時為德川家康服務的天海大師也在此修學。根據1725年的藏書目錄,收有國書(日文書)125冊、漢籍2056冊與佛典714冊。
 
江戶時代的書庫
家康任命林羅山(江戶時代儒學家)於駿府城內建立駿河文庫,後來藏書被三分至尾張的楕左文庫、水戶的彰考館文庫與紀州的南葵文庫。家康1602年(慶長7年)也在江戶城內設立富士見亭文庫,其後遷移並改稱紅葉山文庫,其藏書移交給宮內省圖書寮部管理,並與幕府直轄學校昌平黌的書庫合併,書籍數度被搬移。
 
還有各地藩學附屬的書庫、大名們的個人書室也值得注意,前者如:尾張的明倫堂、熊本的實習館、米沢的興讓館、鹿兒島的造土館等;後者則以前田家的尊經閣文庫與蜂須賀家的阿波國文庫較為人所知。


博物館
東京帝室博物館是位於上野公園內,由宮內省所管轄的博物館,保存古今各樣珍藏。奈良正倉院也是能與其相較的「寶物殿」,藏有大量遺物、武器、服飾、儀式、雕刻、書籍等,與奈良帝室博物館並列為奈良兩座最大的博物館。
 
日本博物館的發展緣起於1872年(明治5年)舉辦日本國內首次博覽會吸引大量人潮的文物省博物局,其後併入太正官正院的博覽會事務局又改稱為博物館,屬內務省管轄。博物館最後在上野公園內建造的博物館本館即是東京帝國博物館的前身。
 
在1889年(明治22年)宮內大臣命令將博物館更名為帝國博物館的同時也決定在奈良與京都建立帝國博物館,兩館分別於1895年與1897年設成。1900年(明治33年)三座帝國博物館同時更改名為帝室博物館。
 
 
研究所
國家與各大學皆有與自然科學相關的研究所,另外也有許多屬於企業或私人的私立研究所。
 

理化學研究所(本鄉)
1917年由皇室與政府提供補助金、民間提供贊助資金所設,位於東京都文京區的研究所,簡稱為理研(RIKEN)。在1921年(大正10年)由第三代所長大河內正敏研究室制度,主任研究員擁有極大的自由裁量權,包括預算、人事與研究主題等。主任研究員經常兼任帝國大學的講師,並受允許在帝國大學內建立研究室。這使得理研十分活躍,長岡半太郎與鈴木梅太郎等世界級權威皆在此近行研究,催生出無數發明,卻也因揮霍預算陷入財務危機。
 
1927年(昭和2年)理研的發明與商業化實體:理化學興業創立,形成理研產業團,擁有大量工具機與鎂、橡膠、合成酒與飛機零件等大量專利發明,在最盛時期由63家公司、121間工廠所組成。1939年(昭和14年)理研370萬円的總收入中,產業團各社以專利與股息形式的收入達303萬円。而研究費支出也高達231萬円,這樣沒有約束力且金費充足的理研被稱為「科學家的樂園」。
 

東京天文台(三鷹村)
1904年到1924年從麻布飯倉搬遷至此,其子午儀站與赤道儀站有著在當時看來十分奇怪的白色圓頂。1929年天文台配備了23吋口徑的赤道儀。

其歷史最早可追朔至江戶時期幕府的天文方設置的淺草天文台。1888年(明治21年)由東京大學觀象台、海軍省觀象台與內務省地理局観測課天象部三者合並,在海軍省觀象台的位置設置屬於帝國大學的東京天文台,氣象部門則是被獨立為中央氣象台。之後原由內務省地理局負責的天文觀測與曆法等事物被移交給東京天文台管理。

 
傳染病研究所(芝區白金台)
是東京帝大的附屬研究所,傳染病的權威,擁有附設醫院。

於1892年(明治25年)因福澤諭吉以私產為德國歸來卻因無相關機構能發展長才的北里柴三郎建立,是日本最早的傳染並研究所。1906年從芝公園原址一致白金台的新建設施,1914年從內務省移交給文部省,研究所合併至東京帝國大學時,任職所長的北里博士與所有職員皆遞交了辭呈,於年末自費建立北里研究所。
 
1916年傳染病研究所正式成為東帝大附屬設施,所長與職員皆為東帝大的教職員或技術、文書人員。其職責為尋找疾病源、研究預防及治療方法並檢驗其材料設備、傳染病研究的培訓等,還掌握了痘苗疫苗等疾病預防品的製造與測驗。


北里研究所(芝區白金三光)
細菌學權威北里柴三郎博士(1852~1931)所設立,同為傳染病的權威研究機構。

在1914年11月15日由離開傳染病研究所的北里博士設立,於4年後註冊為公司。1931年北里博士去世,其附屬病院與1893年北里受福澤諭吉贊助成立的日本第一所結核病療養院:土筆岡養生園合併,成為北里研究所附屬病院。

 
地震研究所(東京帝大構內)、航空研究所(目黑町)
東京帝大附屬設施。



會員制社交俱樂部
 
以英國的社交俱樂部為範例,以大學同學為中心發展的親睦團體。這是人們相聚一同吃喝玩樂互相交流,如同聯歡會一般的社交場所,在這裡資訊流通相當頻繁,也可能偶然就找到同好或贊助人。
 
交詢社
交詢社是以慶應義塾校友為中心的社交俱樂部,於1880年(明治13年)由福澤諭吉提倡組成。雖然是慶應義塾出生的校友師生為中心,但也有其他身分的會員,入社必須經2名社員推薦並通過入社審查。他們出版《交詢雜誌》並成為護憲運動的據點,明治時代之後還發行了《日本紳士錄》,主要介紹各界活躍人士。俱樂部本部為於銀座6丁目,這裡也因此被稱為交詢社通。女性只被允許進入大廳與食堂
 
東京俱樂部
東京俱樂部是以條約改成為手段由井上馨提出的歐化政策的一環,其旨在促進與外國人交寄融合而於1884年(明治17年)所開設。原以鹿鳴館為俱樂部會所,1912年(大正元年)遷至麹町三年町一棟兩層紅磚建築中。會員以舊華族與皇族的商政界高層人士居多,「作為優秀的紳士」是其入會條件,且只允許使用英文交談。做為日本俱樂部的先驅,他們承襲英國俱樂部的傳統禁止女性進入。

社團法人學士會
以帝國大學校友與教職員等成員組成,是超過大學本身框架的跨校校友會組織。創立於1886年(明治19年),最初為東京帝大畢業生校友會,名為「學士」,在創立時僅現擁有帝大畢業、獲得學士稱號的畢業生加入。
   
在1897年(明治30年)後,京都帝大、東北帝大、九州帝大等校依據帝國大學條例也陸續成立學士會,每個帝大畢業生都會獲得學士稱號並得以加入學士會。1918年(大正7年)大學法令頒布,私立大學畢業生也同城獲得學士學位。且包括北海道帝大、台北帝大、大阪帝大與名古屋帝大等學校也依序創立學士會供各個帝國大學的畢業生加入。

加入學士會必須符合以下其一的條件:
1.   為東京、京都、東北、九州、北海道、大阪、名古屋、京城與台北帝大畢業出身的學士。
2.   前述大學大學院(即研究所)出身的碩博士或專職學位。
3.   前述大學的正副校長、理事(董事)與監事(審計)。
4.   任職於前述大學的教授、準教授、助教與專職教學員、研究員。
5.   提交論文而獲得前述大學學士學位者。
6.   就讀前述大學而沒有獲得學位,但對該大學營運等方面作出貢獻而受理事會認可者。

日本工業俱樂部
1917年,由大企業家們基於「工業家必須共同合作,我們國家的工業才能發展」的目的而成立,就眾要的經濟與勞動相關問題進行調查,並對政府提出建議。第一會長韋三菱的豊川良平、第一任理事長為三井的団琢磨。到二戰結束後為經濟復甦與重新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以公益法人持續至今。

1920年於丸之內設成工業俱樂部會館,是全國工業相關的有力人士進行交流、協商與會議。設備豪華,是當地的地標之一。


另外還有許多政治俱樂部被創立,對於一般普遍的調查員來說,主要社交場所則會是歌舞廳與咖啡館等。



交詢社大樓(現狀)
改建時留下了當時牆面的一部分。

日本工業俱樂部(現狀)
雖然經過重建,仍保持當時原樣。

學士會館(現狀)
集結了日本的菁英。(1928年完成)




節日

節日時公家機關與學校等都會休假關閉。



1月1日  四方拜 天皇在早晨時會朝天地四方敬拜。
1月3日  元始祭 舉行歷代皇靈的鎮祭儀式。
1月5日  新年宴會 宮中會舉行新年祝賀。
2月11日 紀元節 神武天皇即位日。
3月21日 春季皇靈祭 於春分日為皇室歷代天皇、皇后與皇族等皇組神靈的祭祀。
4月3日 神武天皇季 神武天皇崩御之日。
4月29日 天長節 昭和天皇誕日。
9月4日 秋季皇靈祭 於秋分日為皇室歷代天皇、皇后與皇族等皇組神靈的祭祀。
10月17日 神嘗祭 由當年收穫的新米製作成神酒與神饌於伊勢神宮供奉。
11月3日 明治節 瞻仰明治天皇遺德。
11月23日 新嘗祭 天皇以新穀向天地神祇祭祀後吃下。
11月25日 大正天皇祭 大正天皇崩御之日。

其他還有4月9日的地久節(皇後誕生日)、3月10日的陸軍紀念日、5月27日的海軍紀念日,靖國神社在春季與秋季皆有例大祭。


 
註1: 新天皇在即位禮後,天皇會主持感謝五穀豐收,祈願來年會繼續的大嘗祭。即位禮、大嘗祭和一連串的儀式被合稱為「御大禮」或「御大典」。
註2:1917年三菱財閥第三代領導人岩崎向當時中華民國總統府顧問喬治‧莫里頓買下他數量龐大的中國相關歐洲文字文獻是整個文庫的起因。文庫成立後積極的收藏全世界各種中國、東亞相關文獻與出版收集,在國際交流中確立其重要地位。









執法機關與犯罪

大正年間有所謂「大正民主」這種說法,相較於昭和初期的軍國主義,這是個有言論自由、推行陪審制度的時代。同時,也因為這種氛圍使得極右派與左派十分活躍,是個政治與各種理念皆十分混亂的時代。進入昭和時代後隨著治安維持法的實行,特高對大眾施以嚴謹的監視與壓迫,全體主義風潮在政府的推行下成為主流。


法律

國內法
20年代的法律與現代法律十分相似,民法等幾乎沒有變化。國內的一般法有對皇室不敬最、男女不平等的通姦罪(妻子通姦的罪刑較重),1925年(大正14年)頒布的治安維持法則與現在有相當不同。除此之外,牽扯到「外地」的法律就會變得十分特殊,在當時「外地」雖然屬於「國內」,但因為各地風土民情與日本有相當差異,因此會配合當地實際情形制定修法。

大日本帝國憲法並不適用於新領土,新領土的法律不論是現地人(移居當地者)或本土出身者(本地住民)皆適用。例如,若移居至朝鮮半島,原作為日本國內國民的徵兵與徵用等義務皆可免除。反過來說外地國民若移居至日本本土,就能獲得選舉權同時也必須負擔徵兵義務。這種會讓人聯想到走後門技巧的法規直到1944年9月才被修改停止。


朝鮮半島的法令
朝鮮半島的政府有過數次的變更。

該制令是朝鮮總督經日本政府承認後頒布的法律。朝鮮總督府令(保護國時代的通監府令)是在不違反法律與勅令的範圍內由朝鮮總督(韓國統監)頒發的命令。

在其之下的是以朝鮮地方單位「道」為單位發布的「道令」,由各地作為行政長官的道知事進行制定。這與現在的縣條例相似,但在中央集權制度的當時,縣令就是國家的命令。


台灣的法令
與朝鮮相同,現地法令必須經過日本政府承認,由台灣總督發布的命令與律令稱為台灣總督府令。

與日本本土的府縣令(條例)相當的是台灣州知事所制定的州令,而沒有設置州的未開發地區被稱為「廳」,廳長所制定的命令則稱為廳令。


關東州、南滿州鐵道附屬地、滿州國的法令
在大陸上的領土雖是租借地,但在該地仍握有統治權。

關東廳令(關東局令)是關東長官(滿州國駐劄特命全權大使兼關東軍司令官)所擬定的命令、制令與律令。與府縣令相當的是民政署令,由關東州的地方單位「區」的民政署所屬長官──民證署長進行制定。


南洋群島與樺太的法令
南洋並非是併吞領土(註1)而是國際聯盟託管地(註2)。南洋廳長官所發布的法令稱為南洋廳令。

樺太由樺太廳長官治理,其獨特的法規被稱為樺太廳長令。



法律相關

內務省
1873年(明治6)由於大久保利通等人強烈要求,以「國內安寧保護事務的管理」為主要目的內務省被設置。內務省是天皇制政府機構的中心,內務大臣當然也是內閣的核心人物。明治初期到二戰結束後不久的75年間,包括地方行政與財政、警察、神社、選舉、土木、衛生、地理、出版、著作權、拓荒等各種內政事務皆由中央官廳所管轄。

在明治時期,可以說除了大藏省(最高財務機構)、司法省與文部省以外所有內政事物都是內務省的管轄範圍,大正時期雖因農商務省與遞信省(管轄交通、通信與電力等)等各省獨立而有所縮限,但由於縣道府廳皆在其監督之下,因此仍是國內最有力的機構。

隨著自由民權的意識與相關運動日益高漲,對於言論、集會、結社的取締也更加強力。運用治安警察法、治安維持法等治安相關法規,除了思想管控外、各家庭的掃除衛生、節日升國旗的督導與鼓勵等等,全面的對於人民生活進行指導。

全國的知事與高級官員皆是由內務官員任命派遣,地方行政機關包括市町村議會的督導權都是由內務省所掌控的。內務省被稱為「官廳中的官廳」、「官僚勢力大本營」、「官僚之家」,是日本最有利的政府部門。內務大臣為天皇直屬,擁有平時的警察機構、緊急狀態迴避法律的緊急勅令權與警察命令權等權力,是僅次於內閣總理大臣的副總利地位,而內務次官、警保局長與警視總監則被稱為「內務三役」,是內務省最重要的職位,退休厚約有半數被天皇任命為貴族院的敕選議員。內務省可以說是帝國表面下的實際掌控者。


未成年者飲酒禁止法
於1922年(大正11年)3月30日立法,該法禁止未成年人飲酒。未成年者被禁止飲酒,也禁止在已知對方未成年的情形下將酒品販售給對方。也就是說,在此之前大眾並不認為未成年者飲酒是不對的事。


陪審制度
在大日本帝國憲法的制定階段,由於參考普魯士王國法,陪審團制度就已經納入考量中。但最後由於考察團的考察報告認為日本難以且無必要陪審制度而沒有實施。最後在大正民主運動的推動下,1918年(大正7年)成立的原敬內閣開始主導陪審制度引入,並在經樞密院督導修改後成功於1923年的帝國議會上通過。

當時檢方偵查的效用過大,危害了政黨政治。例如,1909年(明治42年)日糖疑獄事件中有多位議員受到拘留調查,1910年大逆事件進行了不允許旁聽的秘密判決。

陪審法於大正年間經長時間準備,1928年(昭和3年)開始實施。陪審團僅用於在被告否認指控並希望陪審團審判的重罪案件中。陪審團共有12人,會在符合30歲以上男性、交納直接國稅3円以上並能基本讀寫條件的國民中隨機抽出12位陪審員組成,他們會得出被告有罪或無罪的結論後向法官報告,由法官進行罪刑判決。

陪審有兩種類型:法定陪審案件與請求陪審案件。法定刑為死刑、無期徒刑或無其禁錮的案件應交付陪審評議;法定刑3年以上有期徒刑或禁錮的地方法院管轄案件則在被告提出請求時蕉復陪審評議。請求陪審制度為日本特有制度。

被告於公判或公判準備時承認公訴事實、公告法定陪審案件中被告拒絕陪審、請求陪審案件中被告於檢察官陳述意見前撤回此三種情況時,不使用陪審制度。另外還有一些特例在符合以上情況下仍不適用陪審制度:1.屬於大審院(註3)特別管轄的犯罪、2.對皇室的犯罪如有關內亂、外患、外交或對其騷擾等犯罪、3.觸犯治安維持法的犯罪、4.觸犯軍機保護法、陸軍刑法或海軍刑法的犯罪、5.依法選舉時進行的犯罪中某些被定為不適宜陪審的犯罪。

以下為陪審判決的程序:
1.   於公審日從候選名單中抽選36名陪審員並召喚至法院,檢察官可無理由申請部分陪審員迴避,最後會於未被申請迴避者中挑選12人作為陪審員。
2.   正式進行公審程序前,由庭長對陪審員宣示再由陪審員進行宣誓
3.   檢察官對案件進行陳述、被告人訊問、質證、辯論後,會有審判長會對陪審員進行說明與對於有無購成犯罪事實的詢問等環節。
4.   陪審員從法官處拿取問卷後於評審室進行評議,如有超過半數陪審員做出「同意」的答覆則構成犯罪事實。在評議結束前未經法官允許陪審員不得離開評議室或與其他無關人士交談,且若公審長達數日時則陪審團必須留宿於法院內的陪審員宿舍。
5.   法院在採納陪審團的有罪裁決後,進行有關犯罪情節的事實訊問和質證、第二次宣示和辯論,最終依法作出有罪判決;如採納無罪裁決,則作出無罪判決。但是當法院認為陪審團的答覆不正當時,可以組織另一個陪審團評議。
6.   對於採納陪審答覆內容並對事實進行判斷的判決書,不得提出控訴。但是,可以向大審院提出上告。

由於高額的陪審費用由被告負擔,且存在上訴審選擇陪審的情況下不能再次進行事實認定等不利因素的存在,許多被告人在法定陪審案件中也拒絕進行陪審,或在請求陪審後又撤回請求。另一方面,法官不受陪審員意見的約束這一點,也從根本上否定了陪審制的意義。於1928年(昭和3年)到1942年(昭和17年)間,2萬5千件法定陪審案件中僅有448件實際使用陪審;43件請求陪審案件中僅有12件最終實際進行陪審。1941與1942兩年中,每年更僅有1件陪審審理。在二戰徵兵導致陪審名單製作困難下,許多地方提出暫停陪審至的呼籲,最後在1943年(昭和18年)4月1日公布《關於停止陪審法的法律》。該法原定戰後會再次實施陪審制,但直到20世紀末陪審制都未能重新實施。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最終使用陪審的460件案件中,有81件最終做出無罪判決。



警察

到了20年代,帝都與各都道府縣的警察機關的已經設置完成,配置與規模都與今日相當。當時的警察機關是金字塔式的中央集權組織,以警保局為核心頂點,中央持有很大的權威,擁有對地方警察的絕對命令權力。順帶一提今日這樣具有相當獨立性的地方警察有利於關注地方現況,更重視細微情報也能使得冤罪情形減少,但也因此阻礙了跨行政區的大範圍犯罪搜查(註4)與追緝。

日本警察制度已1871年(明治4年)設置的「邏卒」為最早雛型,警察權在此之前由兵部省、刑部省等單位擁有,之後則歸於司法省統籌。明治政府推行了川路利良從從法國習來的制度改革,將統籌機構警保寮移交給內務省,並設立作為首都警察的東京警視廳。

之後的日本警察雖大由管轄的中央省聽委任權限,但最終還是歸由內務省所委任。這樣一來,內務省所屬的國家警察、國家直屬的帝都警察警視廳與各道府縣知事管理的地方府線警察部等體制逐漸成形。

與在現在的警察中有國考科班與地方招募的對立一樣,當時的警察在成立時藩閥(註5)出身的高級官員與非藩閥出身的現場搜查官之間是對立的。這種派系惡習從古至今都沒有變化。


警方的高壓
在今日來說,維持治安與保護市民皆是警察機關的核心存在意義。但在當時警察對於治安維持的意識壓倒性的強烈,預防與處理犯罪問題是其重點。警方往往採取高壓與威嚇性的態度行事,而憲兵與軍人也是相同的態度,當然這都比不上特高帶給大眾的恐怖感。

在大正末期開始使用陪審團制度進行審判,有效的降低了犯罪率。在這之外的時期警方與檢方單位幾乎是一體的,被捕者有將近100%的立案率,可以說是嚴格無比沒有寬容。


增員與配備手槍
以治安維持的名義,在1917年之後警視廳人員進行了補充。從以前6000名人數在6年後倍增至12000名,特高也從同時期的12人增加至80人之多。

於1924年實施警視廳警察手槍攜帶的政策。明治時代開始有了派出所(日文:交番),同時也是於當年開始每個分局(日文:署)會配發三把手槍,其他警察則會攜帶軍刀。


東京警視廳
東京警視廳簡稱警視廳,於1874年(明治7年)創立,是負責日本首都東京府治安的警察組織,也是第一個專門的地區性警察組織(雖然警視廳直屬於中央)。

與之後成立的府縣警察相比,警視廳擁有更充沛的人力與預算。例如1918年(大正7年)警視廳就引進了6台警用機車以遏止日漸增加的交通事故,這些紅色機車被稱為「紅自(赤バイ)」。

1885年彌生神社建立,警視廳的警察與消防殉職者會被供奉於此,每年10月13號前後會有慰靈祭。

警視廳中有總監官房(情報、會計、文書課)、警務部(警務課、警衛課與1933年設置的特別警備隊)、特別高等警察部(外事、勞動、特別高等、內鮮、檢閱與調停課)、刑事部(搜查第一、第二課與庶務課、鑑識課、離家者收容所)、保安部(健康保險、工廠、交通、保安與建築課)、衛生部(獸醫、防疫、醫務、衛生課與衛生檢查所)和消防部(監察課、消防課),以及超過70個各地警察署。


府縣警察
1875年(明治8年)各府縣廳設立了第四課(警察擔當),在歷經數次改名(警察本署、警察本部、警察部、第四部…)後,於1907年(明治40年)稱為警察部。由警察部長所監督指揮,是地方警察的最高部門。

警察部下轄各地警察署,數量在十餘至數十不等(最多的大阪府警察部在1927年有60個署),警察部內還可能會包含各個不同部門,與警察署相同部門數量依其預算與規模而定,如大阪府警察部在1927年(昭和2年)有警務課、特別高等課、高等警察課、調停課、外事課、保安課、刑事課、消防課、工廠課、建築課、衛生課、警察練習所、消防練習所;而同年岡山縣警察部則僅有警務課、高等警察課、刑事課、保安課與衛生課。

各課中除必有的警務課、保安課、刑事課外,於警保局命令下1893年(明治26年)統一設置衛生課、1929年(昭和4年)統一設置健康保險課。而特高所屬的特別高等課則是從1912年(明治45年)由大阪府警察部首先設置,到了1928年(昭和3年)所有府縣警察部都設置了特高課。


外地警察
日本海外署地皆有警察機構,同樣屬於當地政府所管轄,共有朝鮮總督府警察、台灣總督府警察、南洋廳警察與關東廳警察。

朝鮮警察
1905年(明治38年)韓國統監府設立了最早的警察,1910年日治開始後將其改組,1919年(大正8年)將警務總監部廢除改設警務局,並將地方警察權移交給道廳的警察部,並廢止憲兵警察制度。

於1925年(大正14年)時,警務局與道警察部有警務課、高等警察課、保安課與衛生課,另外各道皆有十餘個警察署。

台灣警察
1895年(明治28年)台灣總督府成立,民政局內務部設立了警保課。在數次改組後於1920年(明治9年)台灣12廳重編唯5州2廳時,各州有警務部、各廳則有警務課,並由總督府的警務局統轄。正式的警察皆由日本人擔任,但有招募台灣人作為輔警(巡查輔,比最低的巡察更低階)協助警方工作。

在明治時期台灣的警察是無所不管的,警察除了警察工作外還會作為蕃童學校老師、政府機關一般職員等, 甚至有地方行政首長為警官的案例。在之後雖然制度改革「還政於民」,將許多政府重要職位從軍警交給文官手中,但警察仍是與民眾接觸最多且最具重要性的政府單位,在當時總督府甚至以「南無警察大菩薩」宣傳警察的重要性與全面性。

於1925年(大正14年)時,警務局有警務課、理番課(「理番事業」於1915年由軍方移交給警察)、保安課與衛生課;州警務部有警務課、高等警察課、保安課與衛生課。各州廳的地方治安由當地警察署或警察課負責。另外個地方會有有消防組。台灣警察也是日本最早開始使用警犬的警察,但他們主要用於對當地原民的陣壓與維安而非用於市區或刑事案件。

雖然在制度改革下一般行政事務與警察事務被分開,並將警察機關直接指揮權移交到州知事與廳長手中。然而由於可以指揮、監督街庄的郡守兼有警察權,加以警察權力的強大和保甲制度的嚴密,因此,警察仍強力且全面地干涉一般行政事物。

關東州警察
有鑑於地域特殊性,關東州警察主要雇用「身體強壯且士氣旺盛者」,超過八成的職員都有從軍經驗。此外在任命警官時,會盡量避免通過普通文官試驗的判任官,而是盡量從內部任命維持其獨立性。

由於人口超過半數為中國人、甚餘也以朝鮮人居多,因此除了日本警官與員警外,日本人與朝鮮人能被任命為「巡查補」、關東州當地的中國與朝鮮人則能被任命為「巡捕」,都是政府正式職員。這些巡查補與巡捕有機會升任為巡捕長,但仍不會成為日本正式員警。

除關東廳警務局與各地警察署外,警務部之下還有領事館警察與滿鐵附屬地警務署。昭和34年時,關東廳重組為關東局與關東州廳,關東局警務部有警務課、高頂警察課、警備課、衛生課;關東州廳警察部則有警務課、高等警察課、保安課與衛生課;關東州內有7個警察署、滿鐵附屬地內則有17個警察署。

南洋群島警察
南洋廳的警務課於1921(大正11年)設置,其組織與人數相當少,甚至沒有設置警察署,僅有各支廳設立以警部為係長的警務係。在1939年(昭和14年)設立警查練習所之前,當地警察都是從他處調職而來並直接就任的,不會另外進行培訓。

由於當地人口少、治安好,被從日本本土調來者將其稱為「這是不稱為放假的假期,只要教當地孩子唱唱歌、上上課,閒餘時還能去練習練習釣魚。」


警方相關


警察學校的成立
在警察制度剛起步時,並沒有明確的招募制度。有巡警的採用基準,但正式的警察訓練學校與警官聘用都沒有相關規定,警官們基本上是靠關係上任的。
1884年(明治17)2月,內務大臣山縣有朋提出書面呈報,決定設置「警官練習所」。於當年財務決算時有一筆「警察官吏訓練費」的項目,該項目預算15000円實用12482円。該筆預算被用於籌備一所警察練習所,包含校舍建築、講師招募費、車馬費與營運費用。

警犬
世界上最早的警犬使用是1896年的德國希德斯海姆市警方,而日本於1912年(大正元年)警視廳自英國購買兩隻了警犬用於協助調查犯罪與蒐集證據,由荻原警部補負責,於中野町設立培訓所開始訓練追蹤犬。但1919年底因府議會刪減了培育預算,警視廳於次年停止了警犬培訓,直到1956年警犬制度才正式復活。

而在警視聽之外,實際上日本警犬的歷史史於台灣地區。由於一直以來山地部落間的衝突與各地頻繁的武裝反抗,民政部蕃務本署下達「訓練犬隻,在討伐生蕃時交由先發隊搜索蕃人」的命令,被稱為蕃人搜索犬的警察犬開始被訓練。

訓練內容包含記憶犬舍、寧靜、跟隨指揮、道路直行、蕃人辨別與搜索、習慣槍生與夜晚及暴雨時行動等。在1894年的「眉原社掃討作戰」中台中廳警察使用了5頭警犬發揮巨大功效,與同樣參與行動的南投廳警察相比人員損失極小,此時警犬的效果被有效證明。大正時其開始台灣警犬數量增加至16隻,並由來自神戶的專門教練開始全面性的警犬培訓。

在警視聽停止培訓後,失意的荻原警部與陸軍步兵學校接觸,為新開始的軍犬研究提供指導。通過這個方式「公家機關犬隻使用研究」從警犬轉向軍犬,並在軍事領域取得飛越提升。

雖然警視聽因為現場警察對警犬的不了解與忽視,發生如踩踏線索干擾氣味、不信任警犬等事而導致許多失敗(包括第一起案件)而讓警犬培訓廢止,報紙也進行「警察犬無能」的報導。但內務省由於來自國外與台灣的成功經驗,仍繼續推動警犬運用。追隨在警視聽後神奈川縣警山本正一於1915年(大正4年)基於外國培訓手冊寫了「警犬訓練操作手冊」,基於內務省「警視聽是消極的」的判斷下,大阪、京都、神奈川警察開始有警察操作警犬。隨探偵犬重新回歸警隊,軍犬訓練向警察與民間進行逆輸入,接受基本訓練的軍犬被用於遺體與受害者搜查。而在沒有引入警犬的縣,有些警察會將他們的寵物犬用於刑事調查,並有少數如「貝爾公爵」等犬隻取得巨大成就。

常見警犬犬種
當時警犬大致可分為協助員警巡邏與護送嫌犯的巡邏犬、以嗅覺協助刑事與維安搜索的追蹤犬以集進行救援任務的搜救犬。

台灣:多為用於反游擊的準軍犬,如指標犬、傑克羅素㹴、柯利牧羊犬等。
日本、朝鮮:包括賓利㹴、蘇格蘭牧羊犬、黃金獵犬、德國牧羊犬、杜賓犬、羅威納等,另外尋血獵犬被認為適合追蹤犬、紐芬蘭犬適合水上救援、柯利牧羊犬用於搜救。



日比谷縱火事件
由於日俄戰爭中戰爭增稅而感動困苦的民眾對於政府向俄國的求償過少而產生相當不滿,在「議和會議主課顛倒」「桂太郎內閣將國民與軍隊賣了」等新聞輿論煽動下,以大阪公會堂為首全國反對合約並要求重新開戰。1905年9月3日以講和問題同志聯合會為首的九個團體帶領下,反對和約的「國民大會」將於日比谷舉行,雖然作為對應警視廳在當日將日比谷公園封鎖,但集會的三萬人群眾開始暴動,破壞柵欄湧入公園中。

大會結束後群眾在二重橋前與警隊發生衝突,在預定進行演講的新富座也有群眾因反對警方的解散命令而暴動。國民新聞社與內務大臣官邸也受到少數人攻擊,當時有位巡警(巡查)拔刀砍了人,造成場面更加混亂。暴民也襲擊了兩所警察署,東京市還有高達八成共258所派出所遭到了破壞。

除此之外,由於日本東正教與俄羅斯的深厚關係,復活主教座堂也差點被燒毀。群眾的憤努還延燒到作為調停者的美國,駐日公使館與美國牧師營運的教會也都成為攻擊的對象。

6日戒嚴令下達並實施,在軍方出動陣壓下才終於平息暴動,戒嚴令一直11月29日才解除。

日比谷縱火事件一共造成了17人死亡、500多人受傷,超過2000人受到拘留,其中有87被判決有罪。幾日後,神戶、橫濱、京都、大阪及名古屋這幾個大城市也發生暴動。

此事件是發生在民眾對於警察對於身活大小事皆以強權介入而產生的不滿與恐懼這樣的背景之下,才產生如此之大的反彈與響應。各報一共同批判警方過度的陣壓策略與行為,甚至還興起了廢止警視廳的輿論。

日比谷縱火事件強烈震驚了政府與警方,對事件進行徹底的檢討與調查。在對於新起的其他大眾運動更加警惕的同時,他們也開始制定啟蒙民眾、不干涉對公共安全無害情形的概念、低調便服巡邏偵察等措施。


1918年米騷動
在明治維新後,日本的缺糧狀況並未獲得真正改善,即使在開拓北海道後也因為技術條件而產糧量低下。另外即使日本人開始接受食用肉食(牛肉),但仍非屬於多數的平民階級能於經常食用的。在各種副食不足下米飯的食用量相當驚人,然而進入城市與工廠的人民無法耕作,導致日本農產急遽下降,於1890年和1897年都曾因糧價高漲而發生「米騷動」。

在獲得朝鮮地區後,日本開始將朝鮮產米運回國內才導致這樣的窘況,但在1918年(大正7年)時日本對原受俄國控制的中國東北與西伯利亞發兵,糧食價格瞬間暴漲數倍。7月上旬開始富山縣中心川郡東水橋町開始出現要求停止將米糧運出的請願,數日後在魚津町更有三百多名主婦聚集於街上要求降低米價,並衝進米店搶米。

在報紙報導後全國各地紛紛發生搶米暴動,8月中旬已經蔓延至關西地區,各地米店、商人宅邸與倉庫受到襲擊,更有煤礦工人以武裝罷工響應。至9月中旬時,日本超過3/4的國土共38座城市、153個鄉鎮及177個村莊中出現超過600起騷亂,參與者高達數百萬人。由於警察無力鎮壓,軍方也出動六萬人軍隊才終於在一個月後將搶米暴亂平息。

由於對於一年前俄國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的恐懼,政府運用日比谷縱火事件的經驗相當積極處理此事。除一般警察的勸說與鎮壓和軍方的封鎖外,便服警察會混入騷動人群中鎖定領頭者跟蹤,在隱密地方將其逮捕。而各地的青年團、自衛團與在鄉軍人會等治安維持組織也與警察合作,協助防止暴動產生。

在政府大力鎮壓下,該事件約有25000人被捕、8200人被以各種罪名判刑,輕則罰款重至死刑。由藩閥主導的寺內內閣宣告解散由文官組成的原敬內閣取代,這是日本首個政黨內閣,之後國內政治風氣逐漸轉向開明寬容,被稱為大正民主時代。

然而在事件平息後米價依舊持續高漲,日本在從朝鮮大量輸入糧食也導致1919年爆發反殖民統治的「三一運動」,於是政府在原為糖產地的台灣推動產米,建設嘉南大圳與研發適合日本人口味且能使用化肥的蓬萊米。在1926年(昭和元年)日本國內米價才終於開始下跌,直到1931年(大正6年)才終於回到日俄戰爭開戰前的水平。這些低價白米的銷入也大幅衝擊了日本農村,許多無法靠耕作養活家庭的青年最後往往會加入軍隊。



「民眾的警察化、警察的民眾化」
1921年警察學校負責人松井茂警官於《太陽》雜誌發表論文,將民眾恐懼警察視這種情況為未來潛藏的危機。他主張有必要增加民眾中對於警察的認同者,只要警察能對民眾親切溫和有禮,民眾就會產生「這是我們國民的警察」的想法。

隨大正民主的抬頭,警方意識到有必要改變與人民的相處模式。包括於全國推行與宣導交通安全、邀請小學生參觀警察署、制定社會服務日並於各地服務居民、舉辦警察展覽會、開設人士諮詢所以及與民間有志之士合作建立警方協力組織等。

警察的改變與親近給了民眾深刻印象,對於警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並更積極的協助治安維持。然而在大正時代的安穩結束後,為了壯大日本的軍國主義並更有效維持治安,警察再度成為受民眾懼怕的存在。



關東震災
1923年(大正12年)關東地區遭受規模8.1強震襲擊,一時之間地區警察機構幾乎癱瘓,在不受控制且資源匱乏的情形下災民間時常發生搶劫、竊盜與鬥毆。政府當及實施戒嚴令派遣軍隊出動救援災民與維持治安,同時民間也自發性的組成自警團。

據統計關東各地共成立了3689個自警團體,這些自警團除了幫助災民外也會盡可能控制治安。他們持用棍棒、竹槍、鋸子甚至日本刀與槍械等武器,在村鎮的重要地點與道路設置檢查點,自行詢問可疑人士。

在混亂、恐慌與飢餓下,諸如「朝鮮人投擲炸彈」與「朝鮮人在井水下毒」等錯誤訊息肆意傳播,甚至受到報紙報導。許多自警團開始對朝鮮人進行控制與拘捕,甚至有直接對其屠殺的情形。據事後統計約有6000位朝鮮人受到軍隊、警方或自警團殺害。另外也有發生自警團仗勢欺人、搶劫與殺害的事件,在朝鮮人外以協助賑災的華工為主要受害對象,有上百人身亡,並被日本政府以外交與媒體手段壓下。

由於自警團積極協助警方維持治安與協助賑災工作,進行屠殺與搶劫的自警團員大多數並沒有受到起訴。而有部分自警團在震災後並沒有解散而是順應警民合作風氣成為地域性的警方協力組織,成為警察親民化的基礎。松井警官對於自警團有著高度評價,並提出「國民皆兵」與「國民皆警察」的概念。



特高警察


高等警察
為了防治未來可能的治安危害與政治動亂,政府公布讒謗律、新聞紙條例與集會條例等法律,政治警察課作為相應執法機構被設立。所屬警員以「普通」警察相對稱為「高等」警察,以政治活動與自由民權運動為主要執法對象,其定義為「將危害國家根本的行為去除的警察」。1905年(明治38年)警視廳政治警察課改名高等課。

在1889年(明治22年)《大日本帝國憲法》發佈、次年帝國議會設立時,高等警察就因為對選舉的干涉而受到輿論批評,也導致內物大臣品川辭職。在大正民主時代高等警察受政黨內閣所使,以在野黨反對派政客的選舉為主要取締、監視對象,因此政治家對於控制高等警察的內務省相當關心。每當新內閣上台時,內務大臣、內務次官、警保局長以及各警方幹部皆會被替換,甚至連基層警官都會有所更動。

由於被認為會動搖國體根基的共產主義與無政府主義日漸興起,以相關政治運動與思想家為主要取締對象的特別高等警察從高等警察中獨立。而日本本土以外的地區由於沒有選舉,高等警察原就僅以民眾與民間組織為主要執法對象,因此特高並無從中獨立。

1936年(昭和11年)以選舉肅正運動為契機高等警察遭到廢除,部分單位則以情報課或部長書記室為名保留到戰後。


特高成立
特別高等警察簡稱特高警察或特高。是警視廳於各道府縣設置的政治警察組織,以社會運動家、思想家、政治學家、境內外國人、朝鮮移民、勞動團體為主要執法對象,包括勞動爭議調停、思想監控、暴亂預防與出版物與碑文檢閱等都是其工作範圍。

在大正時代與昭和前期,共產黨員、共產主義者、社會主義者等人被認為是最主要的反政府份子,相關的思想家、政治學家、藝術家、作家、評論家與宗教家都會受到監視。其搜查與取締作風相當激進,時常傳出受其拷問而死者,民眾十分害怕特高警察。

1910年(明治43年)以幸德秋水為首的五人計畫以炸彈暗殺明治天皇的幸徳大逆事件為起因,以高等警察為主力大量逮捕了社會主義者與政府主義者,其中有24人被判死刑,超過一半受到處決。次年內務省決定為高等警察中危險思想取締的工作設置專屬部門,8月警視廳負責政治運動的高等課分課被獨立,名為特別高等課。同年大阪府也設置警察部長直屬的高等課別室,並於1912年(明治45年)升格為特別高等課。

特別高等課不受地方長官與警察部長控制而是由內務省警保局直接指揮,1913年(明治46年)警視廳編制修改後,課別高等課以特高警察事務、外事警察事務與勞動爭議調解三個部門組成。

1922年(大正11年)日本共產黨創立,在4年內9個主要的道府縣都設置了特高課,並以1925年(大正14年)公布的治安維持法為主要執法依據。社會主義運動、共產主義思想、無政府主義思想、勞工運動、農民運動、民主思想等左派與國家主義、封建主義等右派政治運動都是特高的主要目標。

以對抗「赤化的恐怖」為由,1928年(昭和3)年全國府縣設置特別高等課,主要警察署也配有特別高等系的辦公室,組成了特高的全國情報網。在其後特高的活動達到了最高峰,1932年(昭和7年)6月警視廳特別高等課再度升格為部級單位。


特高的實際活動
在戰前的全體主義社會中特高作為國家警察存在,以治安維持法為基礎拘捕各地的叛亂份子與煽動者。相當於美國BOI(調查局)與後繼組織FBI(聯邦調查局)、德國蓋世太保(秘密國家警察)、法國安全總局與行政警察、沙俄保衛部(公共安全與秩序保衛部)、蘇聯契卡(全俄肅反委員會)與後繼組織格別烏(國家政治保衛局)、清國粘柑處、中華民國中統局(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西班牙長槍黨(國家工團主義進攻委員會方陣)、義大利OVRA(警惕與鎮壓反法西斯組織)等國家安全與政治執法機構。

特高創立之初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日本國免受以蘇聯為中心的共產主義與世界革命運動所影響。無政府主義運動、工人運動、反階級運動等革命運動被資本主義社會與君主立憲共和政府所懼怕,而後在軍國主義與國家全體主義風氣下特高得以不斷壯大勢力。

那些極左與極右派主義者被直接視為外國間諜或反政府犯罪者,而特高在執法時不需經過正常逮捕的必要法律程序,只要將目標判斷為「主義者」不論身分地位都會立刻進行逮捕與強行搜查。

特高經常會進行暴力訊問或刑求以使嫌犯自白與供出同謀,這樣的極端作法經常導致傷亡,也有人認為這是為了直接略過法律審判而進行的暗中處刑。那些被確認為反動份子卻沒有據實證據的嫌犯經常死於特高手中,以免在告訴階段受律師與司法警察保護乃至最後被法官判決無罪,以直接且有效保護國家安全。

除了直接逮捕反政府活動相關人以外,在預防立場特高會監視各種「相對無害」主義的活動家以及各政治家、評論家與教師,對於其言論、動向與出版物由檢閱課進行追蹤調查,並將可疑者列為「特別要視察人」進行盯哨、查清人際出身與尾行。群眾層級上特高會利用線民密偵、一般民眾告密與部屬間諜,即使是與政治、思想或學術無關的廣大平民也不能掉以輕心。特高在情報蒐集上的規模與深入大幅超過警察的權限與必要,更接近反間諜行動。

在這個時代特高是人人都懼怕的存在,只要走錯一步、多說一句就可能遭受恐怖的獵巫。


外地

台灣
總督府警察本屬的高等警察有高等警察掛與機密掛,高等掛對以官員與政治相關活動為執法對象;機密掛負責取締危險思想及其他機密事項。1920年(大正9年)警察本屬改制為警務局後於保安課下設置特別高等掛,兩年後於各州警務部高等警察課下設置特別高等課,廳、郡、市則由高等警察單位直接兼辦特高業務。

特高在台灣雖有與高等警察分離的現象,但組織層面與執行機能始終低於高等警察,本島的高等警察被廢除後台灣也仍保留高等警察單位。日後由於出版品審查與外籍人士管理的工作逐漸增加,特高單位無法負荷下被交由新成立的圖書及外事警察部門。

在視察之於,特高也會對目標進行政策宣導與勸誘。戰爭開始後與日本本島相同,特高對於一般民眾言行掌控更趨嚴密,並屢次逮捕尋求本島獨立或回歸中國的言論者。除台灣境內,特高警察還被派駐到上海、廈門、福州等地監控往來台灣人與情報蒐集,並在船上查緝以印刷品為主的非法物品。


關東州與滿州國
關東州警察部配有高等警察課,其職務與運作模式與台灣高等警察相似。在航運方面為了防範中國船員,特高警察經常派駐於船上或港口進行監視。

滿州國各地日本領事館警察署均設有特高課,主要負責特務行動與諜報行動。特高課任務為:1.監視中國人思想狀態並取締反日言行。2.蒐集與彙編情報資料。3.協助破壞抗日地下組織並偵補審訊相關人士。4.監視非日本人官員。5.進行策反、勸誘與政策宣全活動。

在特高課尚未於中國建立前,日本就設置了以黑龍會為首的間諜組織進行情報蒐集。在滿州國成立後由於當地情勢,特高比起其他地方更趨近於軍事情報機構,經常與憲兵隊配合進行間諜與反間諜任務。



武器管理相關法規


禁刀令
《大禮服與軍人警察官員等制服穿著用以外帶刀禁止相關》於1876年(明治9年)實施,被簡稱為廢刀令或帶刀禁止令。除非有相符身份並大禮服(宮廷服)、相關官員制服或軍警服否則不能攜帶刀外出,對於持有並無限制。

被繫於腰間的刀劍是主要禁止對像,只要裝入袋中就能被默許攜帶,短刀與匕首也沒有受到限制。原士族們會將刀劍以風呂敷(大布巾)包覆帶在身上,手杖劍也因能有效迴避規範而開始流行。手杖劍於1911年(明治32年)被《銃砲火藥類取締法實施規則》納入管制,必須受許可才能攜帶、運輸、買賣及轉讓。匕首與短刀則於1923年(大正12年)被警視廳止攜帶。


《銃砲火藥類取締法》
為1872年(明治5年)制定的《銃砲取締規則》與1884年(明治17年)制定的火藥取締規則統整後於1899年(明治32年)發佈。法規將槍械區分為軍用與非軍用,軍用槍械定義為擁有與日本軍當代配備相同的性能──如在千米命中時保有致死威力──或被日本軍採用的任意性能槍械;非軍用槍械通常軍事用途上性能較差,多為作為獵槍的陸軍舊型步槍。火藥、炸藥同樣以軍用與非軍用為基本分類,成裝爆裂物則將玩具與煙火排除在管制外。

《銃砲火藥類取締法實施規則》對軍用類型有相當多的規範,除製造、進口、儲存有相當規範外,軍警以外人士持有、攜帶、買賣、轉讓與運輸等狀況也受到管制,必須有正當身份理由才能向警方申請許可,且攜帶與運輸時許可證必須同行。

對於非軍用類型的規範則相對較少,槍械在不被認為妨害街頭治安的情況下持有、攜帶、轉讓與運輸並不受到限制,買賣也寬鬆許多;火藥與炸藥也僅有在大量存在或使用時才會受到規範,一般少量狀況下無需任何許可。當然於城市大街上裸槍攜帶肯定會被警察以維持治安為由攔下,但於鄉村市郊地區攜帶或存放於家中都是可以的。

製造與使用軍用與非軍用槍械與一定程度的火藥、炸藥都必須向地區行政官廳申請,但以下場合無需申請:1.少量用於理化科學實驗與用於工業製造、修理之火藥。2.持有乙種狩獵許可者進行學術研究或驅逐有害鳥獸時使用射擊或製造100發以內槍械彈藥。3.驅逐有害鳥獸時製造或以槍械擊發100發以內空包彈。4.成年練習者、競賽者或射擊場職員基於練習或競賽需要射擊或製造130發以內非軍用槍械之彈藥。5.製造學校火災演習時其職員或學生共一人許需之30發槍用空包彈。6.學校運動會與競賽會時職員於校內作信號用途之兩百發以內槍用空包彈的使用與製造。

未成年人、瘋子與智商不足者不能搬運火藥、炸藥與爆裂物,也無法申請持有、買賣、轉讓軍用武器。雖該法並無特別規定,但一般而言此類人士持有或攜帶非軍用槍械時也會被警方以維護治安的理由阻止。


隨身隱藏性武器
1910年取締法被修法,不論是軍用或非軍用槍械甚至是刃器,只要是尺寸與外型便於隨身隱藏的「手槍、短槍、手杖槍」都被歸屬於隱匿類武器受到更嚴格的規範,轉讓、運輸與攜帶都必須擁有許可證,同時「手杖劍與其他偽裝武器」也被一同列入管制。除非有業務與進修必要,未成年者則被完全禁止持用這類隱藏性武器。

雖然警方能以秩序安寧為由任意否決,基於防身所需攜帶持有手槍普遍還是能獲得許可。作為例外,陸軍軍人穿著正裝時無需許可即可配戴手槍,郵差也可基於1887年(明治20年)制定的《郵便物保護銃規則》在運送現金掛號或於偏僻地區送件時攜帶手槍防身而不用經過許可。


購買槍械
早期國內民間有許多從軍中流出的新舊槍械,但很快就以更廉價的舶來品為主要商品。槍炮法發佈後除軍警外,需有正當理由才能購買軍用槍械──換言之只要有正當理由就可能獲得許可。買賣或轉讓時雙方都會受到警方調查,而在鄉軍人會所屬者或於中國、北海道、滿州、台灣山區等治安不佳處旅行的官員或記者都有申請購買成功的可能性,只要有符合的身份與足夠理由就好。在中國尤其是上海,槍械流通十分盛行。

在當時有相當的自衛風氣存在,即使不是軍警相關,仕紳富豪等都可以持有防身用的刀槍。作為保護資產家、地主、政治家等權貴的條件,作為護衛的書生很容易就能買入武器。反過來說居住於市區的普遍中下階層平民、學生乃至居所不定者都無法通過槍械購買的申請,會被拒絕販售或是販售後賣家可能會像有關當局通報。

右翼團體與共產黨員等組織可能會利用各種漏洞或走私方式入手以個人名義難以取得的軍用槍械,作為組織或特定成員的武器。當然,機槍與步兵炮等大型武器不論如何都無法以合法手段取得,走私也十分困難且會被警方嚴加調查。



右翼
從黑船事件開始,日本左右翼的派別隨著大政奉還與立憲進行了多次更替,而在大正時代所謂的右翼是以國粹主義、帝國主義、反革命思想、擁護皇室、民族主義、愛國思想為核心概念的存在。

右翼的興起是對當時盛行的馬克思學說的反彈,由頭山滿創立的玄洋社主張「勤皇報國敬天愛人」成為日本當代右翼的始祖,使得右翼組織紛紛成立。「阻止歐美列強對亞洲的擴張蠶食必須將黑龍江域從沒有政治能力的中國人那奪來」為創立忠指的黑龍會與「意氣而立,將俠義作為本色」的大日本國粹會是其中發展壯大的領頭羊。

政治界、商業界與媒體受右翼的影響最深,軍方與學界則與右翼時常發生摩擦。但學界許多人因為畏懼特高而噤聲,軍方內思想保守、藩閥出身且因接連推動近代化而較為西化的中年將校與被愛被愛國主義、俠義精神和既處已成世界大國的日本而崇尚右翼思想的青年尉官、士兵經常發生理念衝突,但隨著時間過去世代更替下軍方終究成為右翼的大本營。

在學界、政界與年輕軍官的接連投入下,《支那保全論》、《日本改造法案大綱》、《日本的文明》、《大日本帝國主義的使命》等右翼理論家著作出版,意圖以皇國至上、忠君尚武、種族優秀、亞洲共榮、武士精神等右翼理論大成改造日本。最終,在右翼組織的活動下日本在昭和初期邁向全體主義與軍國主義國家。








註1:併吞(annexation)在政治上是指一國將另一國的部分或全部領土完全置入自己主權統治下的狀況。與主權未完全移交的佔領、保護國及租界不同。通常情況下,併吞都是一方強制脅迫另一方達成的,有時甚至是以武力方式達到併吞的目的。

註2:國際聯盟託管地是指根據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國際聯盟規約》的第22條而成立的一些區域。當這條目在1945年末收納到聯合國憲章之後,所有國聯的託管地(除了西南非洲,即今納米比亞),都轉為聯合國的託管領地,這之前被雅爾達會議所同意。
由國際聯盟(稱國聯)託管委員會(The Mandates Commission)所負責的所有託管地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國的殖民地,主要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和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必須注意的是,託管地根本上不同於保護國的地方在於託管該地區的強權會對當地原居民和國聯作出義務,而保護國則不會。

註3:大審院為以法國翻案法院為模範,負責民事與刑事訴訟案終審的法院,為今日最高裁判所的前身。包括全部上訴案件、控訴院等提出對決定或命令的抗告、對皇室的犯罪、對內亂的犯罪與應處禁錮以上刑罰的皇族成員犯罪皆是大審院的受理範圍。1947年隨《日本國憲法》與《裁判所法》實施與《裁判所構成法》廢除,大審院被廢撤。

註4:同樣針對犯罪或其他案件的搜索查證行動,檢察部門稱為「偵查」、警察部門稱為「搜查」、而主管機關或民間人士則為「調查」。

註5:藩閥為明治時期產生的統治階級,為日本國學的追隨者並相信其能創造新秩序。直到大正與昭和時期藩閥仍是地方與中央政界的重要派系。
« 上次编辑: 2021-04-24, 周六 20:35:38 由 Coffee G »
一個機翻狗  以下是機翻咚咚
克總與帝國: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07051.0
迷蹤: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1556.0
武裝少女: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9052.0
搞姬劍: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30367.0
Reign-Companies rule: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31746.0
尼爾-頑抗: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2575.0
一堆其他小垃圾: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2692.0

另外目前還在坑底慢慢弄或未發的東西:Gundog、少前同人系統、梵天狗校對、Mahō Shōjo  歡迎內洽

离线 Coffee G

  • Knight
  • ***
  • 帖子数: 394
  • 苹果币: 1
Re: 【擴充翻譯】克蘇魯與帝國(佔坑)
« 回帖 #5 于: 2019-02-12, 周二 23:34:33 »

醫院與精神治療
這個時代的日本,調查員的精神狀況處在一個很危險的環境。在那時,最難以治癒的疾病是結核病,(這個)的治療方式與(那個)的治療設施想必會成為劇情中的重要提示吧。


精神疾病
對於近代精神疾病的處理方式
一般在大正年代初期對個案的處置方法不外乎於以下三種方法。倘若有人在大庭廣眾之下犯下暴行或引起社會恐慌的話,就會立刻被強迫抓入精神病院監禁。
O在自宅或精神病院內進行醫療行為
O監禁在私人住宅內,限制其行動,也就是軟禁
O在神社向神明祈禱、尋求咒法、水療等民間療法的幫忙。(這在當時是十分普遍的方法)


精神病院
日本精神病院的建立始於明治初期。
但是直到1919年(大正8年),精神病院法頒布後,大正末期至昭和初期才興起了一股開設精神病院的風潮。這是由於當時發現的精神病患者逐漸增多,為了應付這種狀況,所以病院的數量才會逐漸增加。
事實上,1876年(明治9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在當時的精神病患者總數為24166人,在公立或私立醫院進行治療的僅有1525人,被自宅監禁的患者有3133人。而根據1935年(昭和10年)的統計,精神病患者大約是87000人,其中入院者僅有15000人,只佔了全體數量的18%,另一方面,被自宅監禁的患者則是7000人。
此外,當時能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療的患者,哪怕在全國國民之中也屬於最富裕的那一群人,可以說在那個時代,醫院或精神病院是專屬於上流社會的。
再說,當時的藥物並不像現代一樣有效,甚至連疾病的治療方法也都尚未確立。即使是在發達的歐美國家,精神疾病的緩解也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

自宅監禁
在1900年頒布的【精神病患監護法】,意味著只要得到行政廳的許可,便可以合法將精神病患者監禁在自家合乎規定的監禁屋內。然而,實際上這種作法與古代、江戶時代的作法一模一樣的,都僅僅只是把精神病患者軟禁在房間內罷了。
而那些監禁室的環境也有好有壞,最好的,不僅遮風蔽雨、冬暖夏涼,每天早上有乾淨的廁所可以便溺、洗臉,屋內也會有人定期掃除,三餐都由人準備好,甚至每三到四天還可以沐浴一次。不僅衣裝整潔、營養充足,醫生每個月還會來看診一次。這種的都是家庭富裕,且家族對病人也有相當的關愛才能做得到如此程度。
可中流或中流以下的家庭,牆壁用的是普通的隔板、地板是普通的木板,夏天不僅悶熱不透氣,也不會時常打掃,在更糟糕點的家庭,會將儲藏室直接改裝成監禁室。那樣的房間不僅不通風、沒有光線照入,在冬天,寒風還會從縫隙中吹入室內。而衣著部分除了骯髒之外有時甚至直接讓病人赤裸著,以至於皮膚病的併發成為一種常態。
而在1919年精神病院法頒布時,申請自宅監禁的人數在三十年間近乎增加了兩倍以上,比人口增長的速度還快。特別是沖繩,在戰後因為醫療資源缺乏的關係,嚴重的患者都只能被收容在同一個房間內。

民間療法
從江戶時代到當時一直都延續著去神社或佛寺等宗教場所,來治癒精神疾病的傳統,直至1907年為止,可確認的設施就有21處。
在治療期間,寺廟與神社會引領患者居住在附近的旅館或者寺院中來照顧他們的起居。而僧侶與神官的治療皆是採用非干涉性的放任主義,大多的情況都是按患者的期望與需求來為他們加持與祈禱。
而在某些設施中,僧侶或神官們會按照自己的經驗與想法,將患者們集合在一起,一同祈禱、修行、傳道與授課。也會要求患者們每日做如烹飪、裁縫、打掃、拾柴與熱洗澡水等雜務,來進行職能治療。當患者與家族都有仰賴信仰的習慣時,他們便會祈望神祇或神秘力量的幫助。
出於這個原因,有些人會將僧侶們時常用修行時讓瀑布沖刷自己頭部與背部的訓練方法,當成是去除心魔的治療工具。有時候也會以在乾淨的河川或水井旁沖洗身體來替代。
至於熱水療法反而較為少見,一般都是在山中的溫泉,用溫熱的泉水潑在頭上來當做治療方法。
一般進行這些治療的場所稱為(滝場),通常可以在進行水療的同時為患者進行祈禱,或者由患者自行吟唱咒文。但大抵上在進行水療時只能夠有一到二人在場。
 
有些寺廟與神社是以醫生開立診斷證明為前提去接納病人,但也有很多地方是沒按照這些規定去接收病人的。德島的阿波井神社、山形的觀月山妙法院、千集的御瀑山龍寺、同樣在御瀑山的金剛寺不動堂,這些地方自江戶時代以來都會收容或治療精神病患者。千葉的原木山妙行寺與八街山不動院、愛媛的神道修成派教務支局、東京的長久寺等地方,則是在明治時期後開始收留病人。

精神疾病的相關法律
精神病患者監護法
1898年(明治31年)由帝國議會提出,在討論了三年後,於1900年正式頒布。在當時,人們普遍對精神病院的重要性有所認知,這成為了東京、大阪與其他縣市設立精神病院的契機。
除了全國過去早已設立的十四所病院外,又建立了額外的三十二所精神病院。然而,這項法律側重的不是治療與保護,而是監護病人,這導致了私宅監置的合法化。此外,此時公立與私立醫院的精神病室管理是由警方負責的。

精神病院法
1919年(大正8年),公布了關於私宅監製的實際調查狀況與建立公立精神病院的請願運動的實際調查結果。
這使得私立醫院成為公立的代用病院,從大正時代末期到昭和10年間,縣市立的的代用病院合計54所,私立醫院合計增加至142所

與精神疾患相關的一些軼事

松澤病院
松澤病院是帝都非常有名的一間病院,在精神病院法公布的1919年同年,巢鴨醫院從巢鴨搬遷至松澤。此次遷移的目的是為了要像歐美國家一樣施行開放式治療與職能治療。
醫院的佔地約61000坪,建築採取分體式架構,自1921年以來就在大力的推廣職能治療,日本第一份關於精神疾病患者職能治療的相關論文,由加藤普佐次郎發表。在此時,較先進的醫院已經採用非拘束治療,並且在接近現代醫學觀點的狀態下來進行治療。除了使用藥物治療之外,醫院也會嘗試臥床療法、溫水坐浴、職能治療等治療方式。
在此之前,被私宅監置的患者若得到警察署的許可,也可以移送到病院內,由家族派出看護照顧。此精神病院的治療方針完全比照西方國家的治療與護理方式。
(臥床療法:安靜的躺床休息,不接受任何會面、吸菸或者其他會干擾患者的活動。)

「驚人的腦科醫院軼事」
這是1930年5月26日,讀賣新聞報紙的頭條標題。在明治時代後期,精神病院被大眾改稱為【腦科病院】,因為在當時,認為精神疾病是腦部病變而非心理疾病的說法佔了主流。
在那時,在東京總共設有15家公立、替代、私立的腦科病院,大約有3000名精神疾病患者入院治療。某天,有一則奇怪的謠言傳入了警視廳高層的耳中,令他們不得不派遣臥底進入腦科病院調查詳細情況。然而,卻讓他們發現了比謠言還更駭人的事實。

根據院內患者的說法,有些醫院根本不會提供充足的食物。也因此,在1929年間共有696人死亡,光1930年的五月便有高達400多名死者出現。在這些醫院內幾乎每個月都會有兩三個人死於營養不良或者被毆打虐待至死。從此以後,警視廳對精神病患者的待遇表示了高度關注,不僅每個月三次派遣警官去巡視各醫院的經營情況,更是對院方發出了嚴厲的改善待遇警告。


有名的祈願神社

阿波井神社(德島)
阿波井神社與皇室有著深厚的關係,時常舉辦為精神障礙者祈福的儀式。該神社建立於1820年,在當時有很多參籠者從各地趕來,往來的船隻甚至塞滿了神社前的海岸。同時,會來到此處的參籠者有大半是為了治療精神疾病而來。1899年,神社興建了帶有隔離病室的大堂,讓長期滯留於此的患者能夠自己煮飯、自食其力。根據統計,在1912年至1926年共有813名參籠者曾居住於此。


穗積神社(靜岡市) 
於1907年(明治40年)重建,前來拜訪的參籠者以每年的2、3、8月為旺季,每日平均兩名、有時甚至超過十人。而這些人大多都是精神病患者。每一日,神社都會向每人徵收30~40元的住宿費與祈禱費。該社有兩棟收容設施,它們的外表看上去與一般的住屋並無兩樣。
神官們會早晚時於神像前為患者各祈禱一次,有時會將熱水裝入水壺中,從患者們的頭部上澆下以祈求痊癒


大岩山日石寺(富士市)
此神社提供用泉水或者瀑布淨身的服務。參籠廳大約有20疊榻榻米大小,患者們可以寄住在這裡或者寺院內的數個旅館。來到此處的的患者以眼病者居多,精神疾病患者其次。主要的治療方式是由僧侶為患者們進行加持與祈禱,大火供1元,小火供則是50錢。在不動堂的旁邊有一道六條瀑布,它的水勢強烈,一般每一個患者每天都會在這裡沐浴三到四次,每次大約持續五到十分。而此時,男性只能穿兜擋布、女性則是穿蔽身的泳衣。

(PS:火供就是類似於燒金紙般的行為,燃燒各式各樣的物質以求神祇消除自身的業障或惡報)


定義溫泉(宮城縣)
神社位在仙台市與山形縣交界處的定義山中,屬於療養設施的一種。據說是從1818年或1864開始進行營運的,但並不能確定是否真的對精神疾病的治療有效。
當時的治療狀況如下:一天會溫泉中泡湯療養兩次,一次在中午後四小時,一次在晚餐後兩小時,神社會提供一個浴盆讓患者自己坐在裡頭泡澡。而若是有暴力行為的患者,則會將他們的雙手束縛在背後,緊緊的綁在石穴中。在某些不受控的情況下甚至會把暴動者的眼睛遮住,放置在溫泉中整整一週不給他飯吃。除非他平靜下來了,才會讓他趴下來,用溫泉沖他的脖子與後腦杓持續一個小時來進行治療。
此外,若患者有逃跑的可能,神社方也會提供付費使用的足鐐。



1918年的流感大爆發
1918年,H1N1甲型流感病毒大流行,導致全世界至少出現了兩千萬以上的死亡案例。
日本也有出現許多犧牲者,死者的人數甚至多到火葬場根本來不及處理,只能先將棺材在旁堆成山。
有些農村地區有著土葬的習慣,會將屍體就地掩埋在墓地,但都市地區則無法這麼做。在都市地區,死者無處可置,只能夠一具具地堆疊成山,那景象彷彿數百年前受黑死病侵襲的中世紀都市一般。



社會達爾文主義
十九世紀後期,此種理論思想開始在歐美等西方國家開始盛行,此種說法源自於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理論。是種認定精神疾病患者、 身體障礙者與犯罪者的產生是因為其遺傳上產生問題,導致本身社會適應力缺乏,是故應該讓他們在社會上被自然被淘汰的理論。
這增強了包含德國、法國在內等歐美發達國家逼迫精神疾病患者的趨勢。
從20世紀開始,美國印第安納州(1907年)訂定了一條法律,對患有精神疾病、智能障礙或者其他特定疾病的人進行絕育手術。隨後是瑞士的沃德邦和加拿大的艾伯塔省(1929),再來則是1933年的納粹德國所設立的絕育法。
至於日本,在1930年創立了日本民族衛生協會,從30年代後半起,這種勝汰優劣的趨勢變得更加強烈。隨著時間的流逝,國家主義者與民族主義者的呼聲越來越大。在那之後,1940年以納粹德國的絕育法為模板,設立了國民優生法。

結核
關於結核病
羅伯特 科赫於1882年(明治15年)發現了結核分枝桿菌。在那之前,結核病被認為是種病因不明的不治之症。但是,在17世紀的義大利或西班牙等南歐地區,卻對於結核病的感染防治有著十分明確的觀念,並且在各地制定了各種法律以防止疾病傳播。但是,那些法律卻被人認為過於嚴格,以至於18世紀中葉那些法律基本上變得有名無實。儘管如此,它對於各地人民還是造成了不小的衝擊,歧視和忌諱結核患者的風俗習慣還是存在於各地。
在科赫發現結核菌以前,結核病對西方歐美國家而言還是一種極為恐怖的疾病,甚至被認為要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至少還需花費七十年以上的時間。
再加上感染學說廣而流傳,直到結核菌被短暫撲滅前,結核病患者在社會上都承擔著極大的壓力。


當時日本如何治療結核病
1904年,內務省公布了一條預防肺結核的法律,規定應在公共場所設立痰盂。
1919年則頒布了結核病預防法,並對所有未成年人全員進行了X光檢查、結核菌素檢查與卡介苗接種。雖然這些只不過是預防措施,但一樣有助於根除結核病。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化學治療與疫苗接種更是讓結核病不在是一種威脅。此外,有人認為,其實不必採取任何特別措施,只要提高生活水準自然而然地就能減少結核病的發生。雖說事實上的確如此,只要基礎設施完善,任何流行疾病都能夠在其蔓延前預防。然而,如何治癒罹患疾病者的方法也是極為重要的。

什麼是療養院?「療養」這個字本身帶有回復身體健康的意味。結核療養院可以同時提供治療與日常照護的服務

在19世紀的歐洲,都市地區的結核病患者不斷增加,造成了一個極大的社會問題。而另一方面,海邊或者高原地區的農村卻鮮有發病者產生。乾淨的空氣、新鮮的食物、適度的運動與放鬆的生活都被認為對療養身體有所益處。
結核病患者的心肺功能大多都十分貧弱,於是,學者認為如果經常運動,去鍛鍊自己的循環系統、改善體質,可有效治療疾病。因此,德國在1854年設立了高原療養院
此後,他們發現比起進行嚴密的治療計畫,在寒冷的山地中舒適地待著的患者們,其回復率出乎意料的高,所以乾淨空氣、休息與充足營養成了治療的主要重點。
因療養院的居住成本高昂,因此在美國,每間療養院都會收容大量的患者,可若是這樣做而導致環境變得惡劣,反而會本末倒置。無論如何,結核病仍然是一種極難治癒的傳染疾病,患者與其接觸的周圍環境都應該被隔離。當時,歐美國家與日本都在積極的興建療養院。

被隔離的病人
將療養院的患者安置於高原或者海邊地區,將他們與正常社會隔離。
在那種交通不便的地方,患者被安置後便再也無法與世間有所交留,親人、朋友甚至是戀人都將與他漸行漸遠。患者不得不承受比疾病還更難忍受的社交孤立與精神折磨。
療養院雖然是一個治療場所,但與寄宿制學校、監獄或精神病院一樣都是封閉的環境。在那裡,患者們會被迫遵守著規律的日常生活作息,負責管理他們的人也十分嚴苛。且因為要與各種不同的病人一起生活,人際關係方面的問題也十分令人困擾。
雖然呼吸戶外空氣的療法效果已經被證實有效,因此療養院的基本構造被蓋得十分通風。但是,如果是在冬天,有著寒風不斷吹拂的情況下,在那個缺乏供暖設施的年代,患者們哪怕是在洗熱水澡時都會覺得寒冷。
若是環境好些的療養院,會為病人提供富含高蛋白質與脂肪的食物,但絕大多數的療養院所提供的食物都十分糟糕。
而因為是療養院,所以有明令禁止喝酒,因打破禁令而被強制出院的人也不在少數。
因為療養這項醫療措施就根本上而言的治療原理都一樣,所以意志堅強的患者基本上都能完全康復出院。當然,也有些患者因為諸多原因,在療養院這段期間反而變得精神虛弱,渾身無力,整日渾渾噩噩。

日本療養院最初的實例
日本最初的第一所結核病療養院,是建立於1889年的神戸須磨地區的神戸須磨浦療養院。這裡原本劃分用來建立別墅的用地,所以它自然成為了富裕階層家庭隔離精神病病患的最適合的地方。而在那之後,神奈川縣茅崎市因為發生了許多結核病案例,所以也跟著設立了療養院,像湘南地區的濱海地帶也有許多十分有名的療養院
說到日本第一個位於山地與高原地帶的療養院,莫過於信洲的富士見療養院(1918年)。自它之後,清里、輕井澤等地才逐漸發展出數家專門提供離鄉療法的療養院。
雖說,如今這一些地方都發展成了受歡迎的度假聖地,但在當時,他們其實都只是杳無人煙的普通農村罷了。只因這一些地方全都風光明媚、空氣清淨,遠離凡塵,所以才逐漸營建起了療養院。
可是,當在當地的居民,因恐懼結核病傳播而反對設立療養院的話,那麼興建設施基本上將成為不可能的事。以富士見療養所為例,該院對外宣稱的名義便是綜合醫院,而非療養所。
由於日本療養院的形成,都是在開始結核病研究後才開始的,所以基本上都是以靜臥屏息療法與營養療法為中心展開研究。專家們也對療法的效用進行了監測與評估,並且準備了職能治療以協助患者回歸社會。

營養療法的標準則是設定一日攝取固定的,在湘南的南湖療養院就規定每日需攝取2700至3500大卡的熱量,不過,這個標準仍然低於同時期其他歐美地區的療養院。
而靜臥悄息療法則意味著,患者白天時不走路、不起床、不讀書、不思考、不睡覺,就連吃飯都必須要靠別人用勺子盛進自己的嘴。在京都的東山療養院,他們實施了徹底的絕對沉默管制,患者間完全禁止交談,只能夠過用手指或棍子指五十音表來表達。

結核病的傳說
結核病,這一種傳染疾病不僅會從生理,在心理上也會帶給患者極為沉重的負擔。在很久之前,其實就有人提出了類似於流行病理論的說法。
在那時的北歐與西歐,結核病在法國的王室、龔固爾兄弟、波瑟爾家族等知名人士間傳播,他們大多數人皆因結核病而病倒。由於除了他們之外的其他傭人與接觸者並沒有發病,所以結核病一度被認為是特殊體質導致的疾病。
儘管這種病其實在平民間也會互相傳染,但因那些舉世聞名的藝術家與學者一族,躺臥在病床上,利用他們的藝術與作品,向大眾講述了他們的痛苦與悲傷之後,結核病也因此被那些受瑰麗文學所感動、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們認為是種只會感染天才與人傑的疾病,導致結核病一度被誤解成充滿著浪漫色彩的一種病症。
因此,結核病曾一度在那個時代為人所憧憬、同情,並被認為是種浪漫的疾病。
雖然某種程度上還是受到社會大眾所歧視,但卻有著極為獨特的地位。雖說之後,就算結核病被世人重新認知為一種傳染疾病,但在湯瑪斯·曼所著的長篇小說『魔山』出版後,【結核療養院】便被視為是浪漫主義與虛無主義思想者們的集散地,因而被某些高知識份子所憧憬。

日本的民間療法
在那時的日本,療養院的費用通常都十分高昂。所以付不出高昂費用的老百姓們、或早已無法透過金錢來治癒的絕症患者,都會選擇使用那些廉價且看似十分有效的民間療法。
自明治維新以來,新聞與雜誌上都充斥著各種荒唐的藥物廣告與迷信偏方。最著名的便是食用燒成焦炭的蠑螈與飲用石油。婦女雜誌甚至還曾經刊登過飲用石油對治療大有益處的文章,造成當時一時轟動。

也有人說,從年輕的乳母直接飲用母乳具有極佳的療效,又或者是吃新鮮的肝臟。
也有謠傳,說比起動物的肝臟,人類的肝臟治療結核病的效果會更佳,因此還出現了吃人肉、人肝的氛圍,人們甚至將死刑犯的肝臟拿來高價販賣。

醫療社會工作師的出現
這是一種專門提供醫療諮詢服務的職業。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美國家在醫療方面的社會問題變得愈來愈嚴重。所謂的醫療社會工作者便是為了貧困的工人階級而生的職業。不過,直至1920年代,醫療社會工作者才開始在日本出現。而結核病在當時也被認為是一種社會疾患。日本第一位醫療社會工作師的出現,其實就是源自在療養設施工作的志願人員,在某一次與病患相談、協助病患步入社會的過程中出現的。


在東京的聖路加國際醫院,率先引入了醫療社會工作師的制度。在那之後,醫療社會工作者們開始在各地活動,為一般居民們進行身體檢查,只不過,因受到當時的醫療技術,醫療觀念,人權理念與社會條件等多重因素影響,所以醫療社會工作師所能做的並不多。


脘毒體
脘毒體是種神祕的感染蛋白,它就像是病毒,但卻有所不同。在當時所知的,由脘毒體造成的疾病有綿羊搔癢症、庫賈氏病、庫魯病與狂牛症。其中,庫賈氏病於1920年代被發現。綿羊搔癢症則從十八世界開始就為人所知,古魯病是1950年代,而瘋牛症則是在1986年首次出現案例報告。然而,不論是哪一種疾病,都會在患者的大腦中形成大量如海綿般的液泡,而且每一種都是絕對無法治癒的神經疾病。


1920至30年的死亡數(單位為千人)
內閣統計局《日本帝國人口動態統計》,居住於日本包含外國人在內為人數總分母,年齡不詳者依照已知年齡分布進行分配。





« 上次编辑: 2020-04-04, 周六 15:14:17 由 Coffee G »
一個機翻狗  以下是機翻咚咚
克總與帝國: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07051.0
迷蹤: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1556.0
武裝少女: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9052.0
搞姬劍: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30367.0
Reign-Companies rule: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31746.0
尼爾-頑抗: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2575.0
一堆其他小垃圾: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2692.0

另外目前還在坑底慢慢弄或未發的東西:Gundog、少前同人系統、梵天狗校對、Mahō Shōjo  歡迎內洽

离线 Coffee G

  • Knight
  • ***
  • 帖子数: 394
  • 苹果币: 1
Re: 【擴充翻譯】克蘇魯與帝國(佔坑)
« 回帖 #6 于: 2019-02-12, 周二 23:34:40 »
6.軍事機構
一個機翻狗  以下是機翻咚咚
克總與帝國: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07051.0
迷蹤: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1556.0
武裝少女: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9052.0
搞姬劍: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30367.0
Reign-Companies rule: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31746.0
尼爾-頑抗: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2575.0
一堆其他小垃圾: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2692.0

另外目前還在坑底慢慢弄或未發的東西:Gundog、少前同人系統、梵天狗校對、Mahō Shōjo  歡迎內洽

离线 Coffee G

  • Knight
  • ***
  • 帖子数: 394
  • 苹果币: 1
Re: 【扩充翻译】克苏鲁与帝国(占坑)
« 回帖 #7 于: 2019-02-12, 周二 23:34:46 »
交通

20年代日本以鐵道與船隻作為交通及運輸主力,飛機由於不普及且可靠性低下而僅在郵務與報導等有限用途上使用,車輛則限於道路狀況與燃料而通常做為市內代步工具。






鐵路與電車
在一戰後日本國有鐵道(國鐵)完成了日本全國鐵道網路,從大正末期到昭和更有了進一步的完善發展,成為日本當時與將來的主要交通系統。這些鐵路起初多由民間建設營運,在日俄戰爭後為未來戰爭所需政府將其國有化,並將主要幹線交由國鐵營運。鐵道的發展並不僅於日本本土,朝鮮半島設立韓國總督府鐵道局、中國東北設立南滿州鐵道株式會社、台灣設立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能有效輸送殖民地物資的鐵道紛紛新建,並整合舊有鐵路。由於西伯利亞通往歐洲的鐵路完工,大正時代的人們以鐵路──當然期間也會乘坐渡輪──從東京乘至倫敦僅需花費15天。

在大正結束時,國內幹線通行的急行列車平均速度達50km/hr。到了30年代新型特急路線相繼通車,本島的燕號特急時速為66km/hr、朝鮮半島的光號特急時速約50km/hr、滿州國亞細亞號更高達90km/hr。特別是亞細亞號全線使用蒸汽機車牽引6節車廂,擁有100km/hr的設計急速而受到全球的鐵道相關人士注目。

1912年日本交通公社(Japan Travel Bureau簡稱JBT)設立,為外國旅客提供各種方便與便宜的服務,他們與鐵道業者保持了密切關係並相繼發售《旅行Guidebook(旅行ガイドブック)》、日文與英文觀光雜誌《Tourist(ツーリスト)》以及《JTB時刻表》。


都市交通
在明治中期以前,東京市民的主要交通工具為人力車與馬車鐵路,頻繁至每分鐘一車次的馬車使得全市地面到處都是馬糞,市民開始考慮引進路面電車。由於大企業間互相爭奪主導權且市政府對鐵路的了解不足,東京直到1903年(明治36年)才開始使用電車,隨後電車就開始急遽發展並於隔年取代馬車鐵路。

大正時代在東京內東京市電器局的路面電車(市電)是最常見的交通手段,於市內全域共有140公里長的鐵路,不論乘作距離每人單趟都是7錢而被平民所廣泛使用。在10年代時市電就是都市交通的主力,100km的路線每日運載50萬人次,但由於每班車僅能載運70人的有限運輸力難以應付首度不斷爆漲的交通量,參考國外地下鐵道計畫後於1927年底首條從上野到淺草的地下鐵開通。

東京地下鐵道使用投幣三棍式閘門取代剪票閘,每人收費10錢。該路線逐漸向南延伸,1934年(昭和9年)通至銀座並持續向新橋延伸,1938年(昭和13年)東京高速鐵道修建澀谷──新橋路段,並互相通車。

日本最早的路面電車是1895年(明治28年)為第四回國內勸業博覽會而開通的京都電氣鐵道,由琵琶湖運河的水力發電系統供電,但京都的市營電車京都市電直到1912年(明治45年)才開通,1918年(大正7年)全京都的路面電車皆市營化,總長21km。在京都電器鐵道成為國內先驅後,名古屋、小田原、川崎等大都市相繼營運電鐵,乾淨且高運量的路面電車成為當時日本城市的潮流。

大阪作為當時日本最大都市,與東京同樣遲至1903年才通車第一條5km長的路面鐵道大阪市電築港線,成為日本最早的公營市電。計費方式為全線分為4區,每人每區1錢、1908年(明治42年)二期線開始開營運後更為每區2錢,1912年後改為不分距離一律4錢。大阪市電是日本第二大的城市鐵路系統,且繼東京地下鐵後,大阪也在1933年(昭和8年)通車日本首個公營地下鐵系統──大阪市營地下鐵。

山手線各站形成交通節點,為了同時連接多樣化的交通方式,以轉運站概念將郊區火車、市電、巴士與計程車集中於一處,百貨公司、電影院、商店與餐飲街在周圍聚起,一個個商圈漸漸形成。郊外住宅受私營鉄路的引誘將營建資本投往遠離鬧區之處,如目黒蒲田電鉄(今 東急電鉄)的田園調布與國立市、東武鉄道的常盤台等住宅區在大正末期到昭和時期就開始出售興建,遊樂園及賽車場等大型遊樂場所也建於有鐵路觸及的郊區。

私鉄還在大都市近郊營運高速列車,國鉄與私鉄的高速化競爭從大正末期達到白熱化,這可以說是人口群聚和經濟成長的需求增長體現。最終,日本成為以鐵路為交通命脈的國家,數十家國營、私營鐵路及市電組成複雜的交通網路,成為擁有世界頂尖規模、密度與技術的鐵道大國。


鐵路旅行

「汽笛一響, 汽車駛離新橋, 進入愛宕山鞍部, 明月伴旅途……」此為《鐵道唱歌》的一段歌詞,此系列歌為大阪昇文館出版社為推廣地理教育交付詩人大和田建樹做曲的系列歌曲,歌詞沿鐵道介紹日本地理、歷史、傳說與名產品等。在第一集出版的1900年(明治33年),正好搭上鐵道旅行發展而成為全國朗朗上口的名曲集。

在明治中期,隨鐵道距離與載運量迅速攀升,車資從僅有官員與富裕者能負擔一路降低至平民也能付起的大眾交通方式,這也與同期引進日本的車廂分級制度息息相關。一等、二等、三等車廂有著差別巨大的個人空間、裝潢與服務,讓不同階層的民眾都能選擇合宜的價位,而各種諸如食堂列車、臥鋪、電燈與紅帽等為服務也成了業者爭相比較的項目。

在1906年(明治39年)年鐵道國有法案通過,多家主要鐵路線被收歸國有,軍方得以如願擁有便利有效的運輸系統,對於旅客來說不計盈虧的擴展路線也帶來方便,但同時肥大公家機關也讓品質改善與各種服務項目變得遲鈍與劣質。大正時代正是鐵道院(今 鐵道省)終於有了醒悟,與私鐵一樣致力改善服務品質與招攬旅客的轉變時代,諸如滑雪列車等休閒服務被逐個推出。

紅帽
1896年(明治29年),從私鐵之首山陽鐵道於主要車站行李搬運伕發展而來的紅帽於各鐵道登場,其名取自美國同職責的red cap,翌年官鐵也允許該職業在車站營業,行李搬運伕在眾人眼中的形象也從穿著印有商號的短外衣變成一頂頂紅色。紅帽相當受到歡迎,1914年(大正3年)東京車站啟用時甚至多達八十位,富裕乘客即使一頂帽子或提袋也會僱請紅帽拿取,往來進出的紅帽子成為與車站大廳及黑煙一同印在人們腦中的鐵道象徵。

C51蒸汽機車
由引進的美國8900型車頭改進而成的日本最早純國產機車頭,採用快速煤水機車典型的2-3-1太平洋型輪軸配置,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級的窄軌機車頭,時速可達95km。
原稱為18900型,在20年代開始成為日本國內各幹線客運列車主力,牽引力、高速性能與可靠性都有高度標準,生產將近300輛。在1930~1934(昭和5~9)為燕號列車東京到名古屋區間的機車頭,使東京到大板旅行時間從富士號特急列車的11小時縮短到8個半小時,因而被稱為超特急列車。



特急
全稱特別急行列車,是急行列車終最高等級的車班種,僅停大戰並由高性能車頭牽引,對應歐美的城際列車或特快車。該車班最早從1914年開始,到了昭和時代共有富士、櫻、燕三種特急列車。
1930年10月從東京到神戶間的燕號開始運行,共有3等行李廂1節、3等客廂2節、2等客廂2節與食堂車、1等展望車各1節共7節的編制,往來兩兩端不到9個小時,共停東京、橫濱、國府津/沼津(北/南行)、名古屋、大垣(南行)、京都、大板站。
採用C51改進型C53後,軌道增重、自動連結器、空氣煞車、自動信號器等設備客服了窄軌鐵道的缺陷達到60km的平均時速,向歐美95km級城際特快車的目標更進一步。


飛機
對於日本平民而言飛機在當時對生活並沒有很大的影響,即使已經有客機與載客飛艇商營,但少數座位帶來的高昂票價與不便遠比些微的快速來的不受歡迎,如東京至大坂的特急票價為6円60錢,而客機則要花費30円。但對於趕時間的記者、商人或嘗鮮旅客而言飛機仍有其價值所在,若前往鐵路未鋪設的偏僻或內陸地區,飛機仍是快速抵達的最佳選擇。

1910年(明治43年)底,從德法歸國的日野、德穿兩位陸軍大尉於代代木練兵場完成首次飛行,敲響日本航空史第一聲鐘,之後日本航空界也一直由軍方引領,致力於培養航空部隊與開發國產機。到大正時代時,國產軍用機試飛生產、派遣臨時航空隊參與一戰、陸軍國產飛艇雄飛號完工、陸軍航空部設立、海軍橫須賀與霞浦航空隊組成、鳳翔號航空母艦下水......,日本在航空界取得驚人發展,成功進入飛行俱樂部的潮流當中。

包括查爾斯‧F‧尼爾斯、亞瑟‧R‧史密斯與凱瑟琳‧史汀森等美國飛行員在大正年間來到日本進行特技飛行表演,激起大眾對翔於空中的渴望,在早期航空史中有著重要地位。

一戰結束後,有許多過時的淘汰軍機剩下。


飛艇
1909年(明治42年)軍方與民間合作組成的臨時軍用氣球研究會繼續進行飛船與熱氣球的研究和進口,隔年山田豬三郎製造的第一艘國產軟式飛艇於野外試飛成功。
一戰後海軍組建航空船隊,組成由進口和國產軟式、半硬式飛艇的部隊,但一直沒有達到成熟發展,最後被飛機的浪潮取代。


民航界
1912年(明治45年)奈良原男爵於千葉市稲毛海岸開設第一間民用機場,以此為根據地培養出奈良原男爵、滋野男爵、伊賀男爵與伊藤音次郎四位第一批民間飛行員。1913年帝國飛行協會成立,旨在由民間主導下促進航空界發展,透過飛行大會、賞金飛行大會等活動讓許多民間志士有發展舞台,為民航界做出重要貢獻。

民間飛行員主要從事的輕型機開發、參與飛行大會、經營飛行學校、付費飛行賽與巡迴演出等,在1920年航空局設立後以《航空取締規則》、《航空機操縱士免許規則》等取締危險行為與糾紛後步上下坡。1922年國際航空條約批准、隔年航空法實施,連帶有了對飛機檢查、成員、機場與航空運輸的規定。之後民間航空界主要朝新聞與運輸等實用業務領域發展,從先前的雜亂盛況步上專業正軌。

國內第一間航空公司──日本航空輸送研究所由於井上長一於1922年(大正11年)於大阪堺市成立,開通大阪往來德島與高松的定期貨運航班,隔年又有了日本航空的大阪至福岡至別府航班、朝日新聞東西定期航空會營運東京到大阪航班。該三社於1925年(大正14年)以外包形式接受帝國郵便的航空郵務運送,而旅客運送也於同年出現,其中以日本航空輸送最致力於推廣載客服務,從1928(昭和3年)新增多條航線。

報社也積極的使用飛機進行宣傳性質計畫,如朝日於1925年的歐洲訪問大飛行與每日新聞於1939年(昭和14年)進行的世界一周等。

為了能在航空界趕上歐美難以追逐的腳步以及意識到民航界在戰時的作用,1928年(昭和3年)政府建立日本航空輸送株式會社並要求現有三家航空公司解散併入,東西航空會與日本航空株式會社在部分航線維持原名的情況下於隔年解散併入。而井上長一則對於航空局不承認其實績的態度強烈不滿,在幾經協調後獲得除國營企業外不得經營300km以上航班的妥協,繼續經營短期航班直到1939(昭和14年)因戰爭而被強破解散併入。

日本航空輸送除改善國內航班與航空郵務外也開設國際運輸航班,將福岡作為與沖繩、台灣、中國的往來窗口,並被政府期待在戰時能發揮第2空軍的機能。


報社航空宣傳
1922年──朝日新聞社東西定期航空會設立,東京往來大阪試驗航班。
1924年──每日新聞社籌畫春風號日本一周飛行成功。
1925年──大阪朝日新聞社歐洲訪問飛行,春風與東風號抵達羅馬。

航空運輸
使用水上機或陸上機被用於運輸郵務與富裕乘客,除了少數特例外一般只能承載3或4位乘客。

東京往來大阪──花費2.5小時,每日2班。
大阪往來福岡──花費3小時,每日2班。
福岡往來京城(今 首爾)──花費16小時,每日2班。


主要民用機
1923年:
川西K-6「春風」號水上運輸機──雙翼水上機、單具邁巴赫M4a水冷引擎、極速166km/hr、升限7000m、最大航程4hr、乘員1+2名
1924年:
川西K-7A水上運輸機──雙翼水上機、單具邁邁巴赫M4a水冷引擎、極速196km/hr、升限6000m、最大航程6hr、乘員2+4名
1925年:
Breguet 19偵察機──鋁造雙翼輕型轟炸機/偵察機、單具洛林12E水冷W-12型引擎、極速210km/hr、升限7000m、最大航程10hr/800km、乘員2名
1927年:
尼爾多Do J「鯨」水上客機──全金屬單傘翼水上飛艇、兩具川崎BMW-6水冷V型引擎、巡航速度150km/hr、升限4000m、最大航程2200km、乘員3名、乘載8~10名旅客
1929年:
福克超級環球運輸機──上單翼封閉式機艙客機、單具惠普黃蜂星型引擎、極速235km/hr、升限5900m、機組員2名、乘載6位乘客或600kg貨物。
石川島R-3練習機──木造雙翼訓練機、單具石川島ADC CirrusMk.II空冷直列引擎、巡航速度140km/hr、升限6000m、最大航程420km、乘員2名。
石川島R-3練習機「青年日本」號──訪歐特別改裝機、單具石川島ADC CirrusMk.II空冷直列引擎、巡航速度120km/hr、升限2650m、最大航程1200km、乘員2名。



船隻

日本作為海島國家,航運理所當然是對外貿易的主要手段,在當時日本航運中心為神戶、大阪和橫濱。尤其神戶擁有日本最大規模的港口神戶港,做為開港時的第一批港口有著大量的外國旅客與商人,國際文化與潮流程度更勝東京。主要的路線有歐洲航線,北美航線(通過巴拿馬運河的抵達美洲東部)、澳洲航線,南美航線(主要到南美東海岸)以及中國沿海的海運航線,代表的海運公司有日本郵船、大阪商船與東洋汽船。

在一戰時由於遠離主戰場使得日本海運航路迎來繁榮,為商人賺進大筆外匯財富。不過在戰後隨著美英航運重新運作與經濟蕭條,日本許多大型航運公司陷入經營困境,直到昭和時代才脫離泥沼。日本郵船在太平洋橫斷航路投入淺間丸號與秩父丸號豪華郵輪,大阪商船將高速的畿内丸型內燃機貨船加入經巴拿馬運河往返紐約的快速船班等。

大阪商船主要航路(中途港)
以下為1921年(大正10)大阪商船定期運輸航路的所連接的城市,包括世界上多數的主要城市,也包括經由鐵路連接的內路都市。

國內有:橫濱、大阪、神戶、東京、門司、敦賀;並抵達世界以下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威)、大連、天津、北京、上海、青島、基隆、高雄、河內、西貢、曼谷、新加坡、馬尼拉、摩鹿加(東印度群島)、泗水、薩摩亞、巴達維亞、布里斯班、雪梨、墨爾本、仰光、加爾各答、可倫坡(斯里蘭卡)、孟買、蒙巴薩(肯亞)、尚巴吉(尚坦尼亞)、三蘭港(尚坦尼亞)、海地、ローレンリマークス(譯著1)、德本、伊莉莎白港、開普敦、賽德港(埃及)、馬賽、巴黎、屯敦、安特衛普、鹿特丹、柏林、不來梅、漢堡、里加(拉脫維亞)、莫斯科、里約熱內盧、桑托斯(巴西)、蒙德維多、布宜諾市(阿根廷)、紐約、費城、華盛頓、紐澳良、加爾維斯敦(德州)、巴拿馬運河、芝加哥、洛杉磯、舊金山、西雅圖、溫哥華、維多利亞(溫哥華)。


主要航路:
歐洲航路
北美航路──西岸航線(太平洋橫斷航路)
北美航線──東岸航線(經巴拿馬運河)
澳大利亞航線
南美航路(經南亞航向南美東岸)
東南沿海航路(中國沿海)
南美洲航路(經過南非)
印度航路


里約熱內盧丸 (大阪商船 南美航線)
秩父丸(日本郵船 北美航線)
冰川丸

日本郵船在1929年(昭和4年)下水12000噸級的遠洋客貨船冰川丸號,其性能在世界上並無突出之處,但優秀服務與頻繁的美日往返船班而受往來太平洋的旅客歡迎。1930年(昭和5年)5月17日冰川丸從神戶出發開始西雅圖航線首航,十日後如期抵達西雅圖。在之後它在航線上往返了70多趟,直到二戰爆發被徵為醫院船使用,戰後重新做為客貨船服役直到1960年(昭和35),現做為博物館船在橫濱山下公園永久停泊。

在昭和初期由於北太平洋貨客船航線需與美加競爭,日本郵船接受政府援助厚建造了6艘一萬噸多級、18節航速的客貨船,淺間丸、龍田丸、秩父丸(後改名鎌倉丸)航行於舊金山航線;日枝丸、平安丸與冰船丸航行於西雅圖、溫哥華航線。冰船丸長163米、寬20米、吃水9.2米,標準排水量11000噸並可載貨10000噸,巡航速度15節。船艙分為三個等級,標準客員容量為:一等艙76名、二等艙69名、三等艙186名,船上多數設施為所有艙等旅客共用,當然也有專供高艙等旅客的豪華服務。


往返航行時間
下關──釜山:16小時
下關──上海:36小時
橫濱──紐約:35日
橫濱──溫哥華:9~14日(沿阿申留群島航行)
橫濱──舊金山:13~17日(經夏威夷)
長崎──雪梨:22~25日
神戶──倫敦:38日(經巴拿馬運河)


汽車

明治末期汽車開始從歐美輸入,數量少性能差而多做為娛樂用的玩具。1915年(大正4年)東京黑目賽馬場首次舉辦汽車賽事,但汽車仍未處於普及的程度,1920年時全日本約有1000輛汽車,多數為華族與大企業主所有。同時出租計程車與共乘汽車也已經出現,東京周圍如京王電氣軌道(1913年)、東京市街自動車、東京橫濱電鐵、京成電氣軌道、板橋乘合自動車、DAT(ダット)自動車(皆於1919年之前)先後營業,關東大地震後東京市的市營巴士也開始服務(1923年)。

國產汽車的先驅為1914年(大正3年)快進社的「脫兔號」(譯著2),20年代東京石川島造船廠(今 五十鈴)、東京瓦斯電氣工業(今 日野)、DAT自動車(今 日產)都有製造國產汽車,然而在1929年(昭和4年)全日本8萬輛汽車中僅有437輛國產車,尤其是福特與通用在震災後主導了日本市場。1931年(昭和6年)發動機製造(今 大發工業)大規模生產便宜緊湊的「椿號」三輪汽車;石川島自動車製作所與DAT自動車製造合併成為日產自動車,1933年(昭和8年)開始生產大量國產車並以達特桑的品牌名外銷亞洲與中南美。

對日本來說當時的汽車過於昂貴,僅有少數高收入者擁有私人汽車,同時許多大型報社則積極地使用汽車進行新聞取材,對多數人來說當時要開到汽車只能進入那些大公司才有機會。

根據參考資料的不同難以確定加油站於何時開始出現,但由於有少數照片因此能猜測10年代應就有極少數的加油站存在,汽車擁有者建造的許多煉瓦油槽明顯表現出在當時汽車燃料基本上必須自行解決。1919年(大正8年)的《自動車取締令》(譯著3)與《道路法》(譯著4)對汽車普及有很大幫助,加油站也紛紛出現。1926年(大正15年)日本擁有32000輛汽車,對比1919年的5千輛有很大成長,而到了1932年(昭和7年)日本的汽車突破了十萬大關。



摩托車

早在1898年(明治31年)日本就在近代化推動下由紫義彥組裝第一台摩托車,但在之後相較於其他更「高大上」或平民化的技術與產業,摩托車並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因此以進口為主,製造生產也僅限於個人的小規模組裝。

1909年(明治42)島津楢藏製作了第一輛國產機車NS號(譯著5),同年摩托車進口商如山田盛輪館(進口NSU機車)、山口盛藏店(進口英國勝利機車與美國亨迪機車)(譯著6)成立,1917年(大正6年)大倉商事開始哈雷機車進口,國產機車屢屢發展失敗。

結果到了1933年(昭和8年)才有由腳踏車廠宮田製造所(今 Miyata宮田,主要生產消防設備)以警用腳踏車發展的Asahi號A型機車作為第一款日本量產機車,1935年(昭和10年)規模量產,到1939年(昭和14年)停產為止共造出3000多輛,標準款售價340円、特級款售價370円。

由於關稅導致進口車價飆升,哈雷在大蕭條與預備生產新車款的情況下以不可外銷的前提授權並交付機具給日本哈雷生產日本造哈雷機車,1934年(昭和9年)開始生產1200cc哈雷VL型。次年日本哈雷改名陸王,以1935年R型作為量產主力,並以每年上千輛的速度生產各式機車、汽車與三輪汽車。


復興道路
江戶時代為了防範市街戰鬥而將道路設計的狹窄曲折,改善道路對使東京作為現代化都市十分重要,但也相當困難。與銀座等區域計劃不同,主幹道需要與當地居民有大量溝通交涉,建設成本相當高。即使在大正時代住況也沒有獲得改善,除僅有鋪設少數道路外,整個市街下雨時滿是泥濘,晴天則塵土飛揚。

當40%的城市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一把火燒毀後,復興院就克服了地主反對進行大規模土地重劃,終於建設出一條真正的主要幹道。大正通(今 靖国通)是一條從市谷到亀戸的東西向道路,寬15至36米,並以此為基本從東京站為中心建設了放射狀的幹線道路。第一條環狀道:明治通在1933年09月20日完工,從品川ハツ山起,經目黒、渋谷、千駄ヶ谷、早稲田、池袋、王子向島、亀戸,這條現代化道路有部分段落鋪設輕軌與行人道,寬16.36米或14.54米(無鐵軌段),在連接東京周為快速發展的新興地區同時為汽車普及作好了預先準備。

昭和通、行幸通有超過2米寬的草皮,且種植了行道樹。




腳踏車

日本在應慶年間就有了最早的歐洲自行車引進,最初以美製為主,明治後期英製腳踏車數量開始增加,直到一戰而進口中斷為止。在明治為新時各地開始嘗試製造腳踏車,而宮田製造所引入了約翰‧史塔利的安全自行車設計(safety bicycle)於1890年(明治23)生產並成為當時的腳踏車大廠,到了大正時代日本的腳踏車多為以英式路用車(roadster)為基礎設計的國產或半國產腳踏車。早期腳踏車與各種舶來品一樣是昂貴的玩具,當高輪(penny-farthing)成為主流時腳踏車出租盛行,自行車比賽也相當受歡迎。在此時腳踏車由於車架設計不適合裙裝或和服而被認為是男性使用物,直到大正時代貴婦們成立自行車俱樂部並穿著褲裝或騎乘淑女車款,成為女性權益進步的象徵。

日本生產的腳踏車大多是有適合日本人身材的車架與能載一帶米(約60kg)的後置物架的多功能車(utility bicycle,日文寫作実用車),因道路與經濟水平不適合汽車而常被用於運輸,而腳踏車無法搬運的大型貨物則由推車或馬車載運。雖然腳踏車對一般家庭來說仍是相當昂貴,但由於實用且耐用而受大眾歡迎,1920年(大正9年)日本約有205萬輛腳踏車,1925年(大正14年)時激增到407萬輛──約15人就有1輛腳踏車。

銀輪少年隊
當時三越百貨公司將自江戶時代就有的免費送貨服務現代化,由穿著華麗英式制服的少年騎乘腳踏車運送客人所購買的物品,被稱之為銀輪少年隊。



人力車

人力車於明治初期由和泉一輔參考西式馬車所發明,整體結構與雙人座的輕形馬車類似,但由於日本難以取得馬匹而以拉夫代替,1870年在日本橋附近開開始營業。在此之前日本就有由人力拉動的雙輪板車「大八車」而很快被接受,且由於車夫不需要學識或資格就能獲得相對優渥的報酬而迅速於各地出現,直到昭和初期人力車都是日本普遍的交通工具。

只要有道路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人力車的蹤影,靠著轉乘的方式幾乎能以人力車抵達日本任何地方,車伕通常為一人,但趕路時會僱用另一人在後方推車,一天就能移動80~100公里。在關東震災之前人力車是中上階層最主要的移動方式,之後被汽機車與腳踏車逐漸取代,但仍可在觀光區或徒步區見到。

單人座和雙人座的人力車都可以看到,單人座較為常見。人力車有固定的收費標準,因此各車伕只能以車況和技術好壞相互競爭,因此如敞篷、遮簾、雲龍武士繪、素色蠟漆、蒔繪(譯著7)等等各種配件裝飾紛紛出現在人力車上。


地方城市樣貌
在地方城市公車與輕軌相當普遍,車站前也有公用電話,大八車與鐵路馬車混和使用。車站一般是在市區,周圍有著商家與比較現代化的公司,工廠遍布四處,農民則在郊區或山間開墾,採買或銷售時前往城市。

站前旅館
江戶時代的本陣(譯著8)與旅籠(譯著9)等住宿設施隨著宿驛系統(譯著10)的崩壞而發生變化。以往只允許在本陣使用的大門、玄關與上席(譯著11)等原本只有本陣才能使用的設施現在一般旅店也能享受到。最常見的旅籠客房是大通鋪形式,一個巨大鋪滿疊蓆的房間供不同組客人使用,有些會用拉門屏風隔開以提供一定程度的隱私;現在脇本陣(譯著12)和本陣為了維持經營也向平民開放,富裕的旅客可以享受舒適寬敞的個人雅房與客房服務,不需要住宿在品質低下的旅社中。

明治維新後隨鐵路發展使得舊有於五街道和脇往還(譯著13)上的宿驛旅店沒落,不屬於宿驛系統的新旅店在車站周圍相繼開設,後來就成了現在的站前旅館。


旅店
以下為30年的日本知名大型旅店──
東京:帝國飯店、丸之內飯店、東京鐵道飯店、大森飯店
橫濱:莊嚴飯店(ホテルニューグランド)
鎌倉:海浜飯店
輕井沢:万平飯店
京都:京都飯店
大阪:新大阪飯店
台北:台灣鐵道飯店
京城:朝鮮飯店
平壤:平壤鐵道飯店
大連、奉天:大和飯店







譯著1:查不到,絕望。只能根據前後猜測應在莫三比克或附近地區。

譯著2:1911年工程師橋本增治郎創辦快進社汽車工廠,隔年以英國雨燕公司的底盤組裝出試作第1號車「神速號」,1914年於上野大正博覽會展出試作第2號車「DAT汽車(即脫兔號)」,獲得銅牌獎。脫兔號為一輛3人座、V型二缸10馬力引擎的汽車,最高時速32km/hr,是第一輛純國產車(包括引擎)。

譯著3:大正8年内務省令第1号,同年實施。規定汽車必須行駛於地方長官限制的區域或道路、擁有如車燈及喇叭在內的安全設備、除特別指定時間地點外時速最高24km/hr、未滿十八歲或聾啞或精神病患及地方長官認為不適者不可駕車、車輛所有權與責權、車輛檢查與營業用途等等規定,於1947年(昭和22年)被道路交通取締法取代。

譯著4:大正8年4月10日法律第58号,次年實施。規定了包括道路標誌、所有權、道路等級與種類、道路鋪設與管理、道路使用費、監督與罰則等項目,於1952年(昭和27年)廢止並被道路法實施法取代。

譯著5:島津楢藏為日本機車界開山始祖之一,於1908年將二衝程引擎裝在腳踏車上實驗,隔年將400cc四衝程引擎裝在自制車架上程為NS號。

譯著6:分別為今日的凱旋機車和印地安重機。

譯著7:在漆器──人力車來說就是上蠟漆的車體──上以金、銀或色粉利用漆的黏性繪製成花紋圖案的裝飾,在明治為新時一度衰落,後來國粹和民族主義使得這類傳統工藝又受到重視。

譯著8:本陣為專供旗本武士、幕府官吏、勅使與皇族使用的最高級住宿場所,一般會指定地方仕紳豪門的家作為本陣。在住宿者會贈與或多或少的酬謝給本陣人家,而作為參與街道宿驛系統的特權,本陣被允許擁有大門、玄關、上席以及苗字帶刀(武裝特權),當然也是相當的榮耀。

譯著9:最普遍的旅店,有附餐與通鋪供平民和下級武士使用,較差的旅籠或擁擠時可能連隔間都沒有因此對女性相當不便。根據規模可分為大、中、小旅籠,並根據有無提供飯盛女(私娼)服務分為平旅籠和飯盛旅籠。早餐通常供應漬蘿蔔、炸豆腐、烤魚、水煮蛋、筍子與味噌湯;晚飯則是烤鹹魚乾、香菇、蘿蔔、烤豆腐和味噌湯。

譯著10:又稱宿場,是江戶時代與五街道公路系統配合的整套宿泊設施。包括問屋場(提供驛馬與信差)、本陣、脇本陣、高札場(設告示牌政令宣佈場所)、旅籠、木賃宿(附炊煮設備而不供餐的一般住宿,品質通常很差)、茶屋(販售旅客茶水與餐酒)、商店、枡形(宿場兩端的防禦設施)與周邊木戶形成的宿場町,由政府協助營運並會指定周圍的村陣為助鄉提供義務勞動人力。

譯著11:上段の間。書院造樣式建築中以框和疊蓆增高,專供大名與皇族接見家臣或訪客的房間區域,與下段の間相對以表達出身份地位的差距。

譯著12:本陣再次級的住宿,來訪的藩隊或宮若人數較多本陣無法住下時較下級者會住宿於此,不夠資格住於本陣的上級武士或官員也會住在脇本陣。脇本陣規模較本陣小,但裝潢擺設品質一般不會遜色多少,房間當然也有上下級之分。

譯著13:又稱脇道或斜街道,是五街道以外的主要道路與支線,同由幕府官員所管轄。由於不向五街道的觀所需要脫衣查驗與檢查私處,雖然較為難走或繞道但女性一般還是會選擇走脇往還。

« 上次编辑: 2021-04-24, 周六 22:28:05 由 Coffee G »
一個機翻狗  以下是機翻咚咚
克總與帝國: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07051.0
迷蹤: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1556.0
武裝少女: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9052.0
搞姬劍: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30367.0
Reign-Companies rule: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31746.0
尼爾-頑抗: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2575.0
一堆其他小垃圾: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2692.0

另外目前還在坑底慢慢弄或未發的東西:Gundog、少前同人系統、梵天狗校對、Mahō Shōjo  歡迎內洽

离线 Coffee G

  • Knight
  • ***
  • 帖子数: 394
  • 苹果币: 1
Re: 【擴充翻譯】克蘇魯與帝國(佔坑)
« 回帖 #8 于: 2019-02-12, 周二 23:35:04 »
9.年表







有意思的人物

鮎穿義介(1880~1967)
冶金學家、工業企業家。

芥川龍之介(1892~1927)
以《羅生門》與《魁儡師》為代表的文學家。

淺野和三郎(1874~1937)
心靈研究者、大本教幹部、海軍英語教師。

甘粕正彦(1891~1945)
陸軍軍官、震災殺人者、滿州國官員。

石原莞爾(1889~1949)
陸軍軍官、蘆溝橋事變參與者。

石原純(1881~1947)
東北帝大物理學教授、日本相對論先驅、《科學》雜誌總編。

泉鏡花(1873~1939)
觀念小說、浪漫主義作家,唯美主義劇本家。

井上円了(1858~1919)
佛教哲學家、教育家、東洋大學元老、心靈現象研究者。

海野十三(1897~1949)
本名佐野昌一,日本科幻之父,偵探小說中加入科學要素的先鋒。

江戶川亂步(1894~1965)
推理小說作家。

夏本健一(1904~1970)
演員、表演秀與劇場經營者。

大川周明(1883~1957)
右派國家主義者、法學博士。

加藤保憲
《帝都物語》角色,意圖毀滅東京的謎樣軍人,精通咒法。

川島芳子(1907~1948)
清朝皇族、帝國陸軍在滿州國的著名間諜。

川端康成(1899~1972)
新感覺派作家,現代主義文學先驅。

北一輝(1883~1937)
社會主義、超國家主義、法西斯主義思想家、社運家。

幸田露伴(1867~1947)
日本古典與宗教學家、新古典主義作家、京都帝大國文學講師。

西園寺公望(1849~1940)
明治、大正、昭和三代政治元老,帝國首相。

酒井勝軍(1872~1940)
基督教牧師、排猶主義者。

島田清次郎(1899~1930)
立志小說作家、社會主義思想家,在受控凌辱婦女後因綜合失調症而死。

松旭齋天勝(1886~1944)
本名金澤,女性魔術師、明星表演者。

添田啞禪坊(1872~1944)
演歌表演者、社會主義者。

竹久夢二(1884~1934)
畫家、詩人,為雜誌與報紙繪製抒情畫與美人畫。

出口王仁三郎(1871~1946)
大本教第二代教祖、預言家。

寺田寅彥(1878~1935)
地球物理學家、散文作家。

無崎岑喬(???)
奈良南都大學考古學家、人類學教授。(譯註:疑為本書虛構人物)

萩原恭次郎(1899~1938)
達達主義詩人、無政府主義者。

林芙美子(1903~1951)
女性主義作家、小說家、詩人。

平塚雷鳥(1886~1971)
女性解放運動者,女權主義作家、評論家。

福來友吉(1871~1952)
心靈神祕主義者、超心理學研究者。

本多光太郎(1870~1954)
冶金學家、東北大學金屬研究所所長。

三田光一(1885~1943)
流浪魔術師、念寫超能力者。

武者小路實篤(1885~1976)
白樺派現代文學作家、烏托邦主義者。

湯川秀樹(1907~1981)
理論物理學家。

夢野久作(1889~1936)
恐怖偵探小說作家。












« 上次编辑: 2019-09-05, 周四 15:51:41 由 Coffee G »
一個機翻狗  以下是機翻咚咚
克總與帝國: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07051.0
迷蹤: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1556.0
武裝少女: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9052.0
搞姬劍: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30367.0
Reign-Companies rule: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31746.0
尼爾-頑抗: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2575.0
一堆其他小垃圾: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2692.0

另外目前還在坑底慢慢弄或未發的東西:Gundog、少前同人系統、梵天狗校對、Mahō Shōjo  歡迎內洽

离线 Coffee G

  • Knight
  • ***
  • 帖子数: 394
  • 苹果币: 1
Re: 【擴充翻譯】克蘇魯與帝國(佔坑)
« 回帖 #9 于: 2019-02-12, 周二 23:35:14 »
日本領土與周邊諸國
一個機翻狗  以下是機翻咚咚
克總與帝國: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07051.0
迷蹤: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1556.0
武裝少女: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9052.0
搞姬劍: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30367.0
Reign-Companies rule: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31746.0
尼爾-頑抗: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2575.0
一堆其他小垃圾: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122692.0

另外目前還在坑底慢慢弄或未發的東西:Gundog、少前同人系統、梵天狗校對、Mahō Shōjo  歡迎內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