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Historia - 文明的兴衰: 历代记  (阅读 8220 次)

副标题: 尘封的历史,久远的回忆

离线 阿列克修斯

  • 版主
  • *
  • 帖子数: 32
  • 苹果币: 0
Historia - 文明的兴衰: 历代记
« 于: 2017-08-21, 周一 01:28:14 »
这是在下的自创规则文明类跑团游戏《Historia - 文明的兴衰》的各文明历史。

现在进行时的传送门如下:

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94235.msg874074#msg874074

希罗多德老爷关于NPC文明的记录:http://www.goddessfantasy.net/bbs/index.php?topic=94242

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 博尔赫斯

« 上次编辑: 2017-08-21, 周一 12:05:45 由 阿列克修斯 »

离线 阿列克修斯

  • 版主
  • *
  • 帖子数: 32
  • 苹果币: 0
Re: Historia - 文明的兴衰: 历代记
« 回帖 #1 于: 2017-08-21, 周一 01:33:50 »
格拉摩根(马萨利亚)

初创阶段:
格拉摩根文明的初创阶段选项总结:


一、我们是格拉摩根人,我们浅色皮肤(偏白),金色头发,身材矮小瘦弱。我们生活在一片狭窄的平原上,这里气候宜人,有些凉爽,我们的东侧和西侧各有一小片森林,我们的北侧是一片同样狭小的平原,南侧肉眼可见的地方也是一片平原。这里的平原有很多碎石,植被也很稀少。我们在过去漫长的时光里,学会了敬重亡者(初始科技:葬礼仪式)。我们决定:
1、定居;
2、迁徙
选1

二、我们在这片平原定居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想办法找到足够的吃的。我们:
1、发展狩猎;
2、发展采集;
3、派出探索队;
选1

三、尽管平原贫瘠不堪,但森林里好歹有些小动物,足以暂时让格拉摩根族人吃饱。这一天,有两个老人来到酋长面前,诉说自己的梦境。一个老人跟酋长说,他梦见南方有巨大的阴影笼罩,阴影中似乎隐隐可见残破不堪的石柱和装饰精美的横梁;另一个老人跟酋长说,他梦见西北的森林中有一个全身发着金光的人,一直背对着他站立。你决定:
1、梦都是虚妄,继续狩猎;
2、梦都是虚妄,发展采集;
3、派出探索队前往南方;
4、派出探索队前往西北方的森林;
5、同时向两个方向派出探索队。
选5

四、两个探索队都是身强力壮的人,派出去后可用的劳动力瞬间减少了很多。格拉摩根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为了渡过粮食危机,格拉摩根酋长决定(五选二):
1、要求老人也加入狩猎;
2、要求妇高强度地采集;
3、要求妇女也加入狩猎;
4、减少分配给每个人的食物;
5、允许部族各自出发寻找食物。
选2和5

五、 妇女高强度的采集确实缓解了食物危机,妇女的采集技巧有所提升,但浆果是不可再生资源,很快周围能吃的东西都一扫而空。幸好各部族都分散开向各个地方迁徙讨生活去了,锐减的人口压力让格拉摩根渡过最艰难的时间,但最后留下来的人大约只有五分之一。不久,去往南方的探索队平安归来,他们惊喜地向酋长报告,说在南部有一条河,越过这条河是一片更广袤的平原,那里的土壤环境比这里稍好。更美妙的是,在南部平原靠近东部的地方,有一堆神秘的废墟,那里的已经没有人烟。但留下了一些非常精美的建筑...遗迹:柱子呈圆柱状,上面雕满了美妙的几何图案。他们随身携带了一小段,上面的样式真的非常漂亮。但向西北的探索队则全无音讯。格拉摩根人决定:
1、研究柱子图案+派南部探索队去寻找西部探索队;
2、研究柱子图案+不排除搜寻队;
3、认为柱子图案是不吉利的代表,扔掉+派出搜寻队;
4、认为柱子图案是不吉利代表,扔掉+不排除搜寻队。
选1

六、即使是部族里最聪明的智者也没办法想明白这是什么人留下的,但凭借他们的聪明智慧已经能够用泥土仿制出这样的花纹纹路。与此同时,前往增援的搜索队狼狈地回来了,大约只回来了一半人。他们告诉酋长,他们钻进西北的森林,看到了一些森森白骨,从白骨的数量上看,似乎就是先前的探索队。他们倒毙的方向似乎是回程方向。但奇怪的是周围没有猛兽。他们大着胆子继续深入森林,结果在森林脚下看到一群自己的同胞围着一堆东西在讨论着什么,从他们周围的环境看,他们已经在附近定居。看到探索队,他们非常不友好,用很难听的语言抨击了酋长的错误,并且表示他们已不再听从酋长的吩咐。在被逐出去前,这些探索队员瞥到了一眼他们围着的东西:那是一堆暴露在地表的奇怪的“石头”,发出暗红色的光泽。看到这一幕,这些出走的人扣留了一半的探索队员,并警告他们不能再回来,否则就把这些人质杀掉。酋长决定:
1、带人杀回去;
2、算了,还是谋生把。
选1

七、就在他们出发前夕,之前出走的部族们逐渐回来,点了点人数,只剩下大约五分之一的人没有回来。据最后和他们在一起的人说,他们越过南部平原的河流,消失在平原深处,再也没有了踪影。接着一些部族回报,他们在东北的森林里,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石头,石头表面有美丽的纹路,周身泛着漂亮的白光。听到酋长要去攻打那支不听话的小部落,部族们纷纷表达了反对,认为没有必要理睬他们。还不如赶紧迁徙到更宜居的地方去。一小部分人则赞同消灭不听话的部族,他们甚至推论那些倒毙的探索队员就是被他们杀害的,应该为他们复仇。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应当迁徙到有奇怪石头的森林里,反正那里的环境也勉强能住。剩下大约一半人则建议迁往南方平原居住。酋长:
1、坚持进攻;
2、迁往东北的森林;
3、迁往南部平原。
你要怎样说服其他人:
1、激昂的演说;
2、武力的胁迫
选3+1

八、渡过河流,大部分格拉摩根人聚集在平原上过起了平静的生活,格拉摩根人的聚落从平原中心一直延伸到东面的海边,格拉摩根人决定:
1、发展农耕;
2、发展渔业;
3、发展文化;
4、发展手工业
选3

九、格拉摩根人天生就很有好奇心,还不服输。他们很快开始继续研究那些繁复的几何花纹,不同的人兴趣点不一样,有人认为这就是美的象征,所有东西只有符合这些花纹才能称作“美”;有些人认为这些几何图案代表着规律,这些规律或许可以帮助格拉摩根人了解世界的秘密;有些人则更加异想天开,认为可以通过这些图案记录日常生活,酋长对什么比较感兴趣:
1、美;
2、规律;
3、记录
选 2

十、格拉摩根的智者们日夜研究这些精美几何图案的规律,这使得格拉摩根人对形的概念日益明晰,并借此突破了固有的形象思维,开始涉及抽象的领域。但格拉摩根人的生活状态不太乐观,物质条件无法匹配抽象的精神思维。格拉摩根酋长:
1、发展农耕;
2、发展渔业;
3、继续研究精美的图案;
4、发展手工业。
选1

十一、格拉摩根的农耕艰难地起步了,一开始的收成并不好。普通人难以果腹而长期积攒起来的怒气爆发了。他们认为酋长不是一个合格的领袖,而抽象的思维又赋予他们寻求解决方案的能力,于是他们集合起来,冲到酋长面前,要求酋长交出权力。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参与决定自己命运的过程的必要,应该成立一个全民参与的会议,共同商讨决定自己的命运。酋长决定:
1、顺从民意;
2、顽抗到底。
选1

十二、酋长顺从地交出了权力。从此,格拉摩根的民众经常聚集在一起吵吵嚷嚷地商量自己的事务应该怎么处理。这促进了格拉摩根语言艺术的发展。酋长由于妥协,因此没有被民众为难,相反,他们还是比较尊敬你的,时常咨询你的意见。现在民众为几个方案吵得不可开交,都把咨询的目光投向你:
1、继续发展农耕;
2、发展渔业;
3、发展手工业;
4、什么都不说,是坠吼的。
选3
十三、酋长的意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之前的研究基础,格拉摩根的手工业发展十分迅速。这一次,民众又聚集起来,开始讨论起格拉摩根的前途命运。一位在民众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发话了,他说:“要搞清楚我们的未来在哪里,就有必要好好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现状。否则,一位盲人又如何找得到路呢?诸位,你们觉得我们最大的优点和最大的缺点分别是什么?”酋长的内心立刻嘀咕了起来:
我们最大的优点是
1、不服从权威;
2、有创造力;
3、口才好;
我们最大的缺点是:
1、不团结;
2、无效率;
3、不实际。
选2和1。

第一回合

定居下来后,格拉摩根酋长试图召开部落大会。但他忘记了,格拉摩根现行的制度是部落民主制。在这种制度下,酋长不过是一个普通部落成员,虽然普通格拉摩根人多多少少对酋长还怀有一丝敬意,但这仅仅是因为他们认为酋长比普通人更有经验。基于此,格拉摩根人虽然时不时向酋长咨询部落事务,但要想回到过去那种酋长一呼百应的时候,是绝不可能的了。尽管部落大会没有应酋长的要求召开,但定居下来后,不免有许多事情要决定。因此,部落大会在若干天后还是召开了。

在大会上,酋长呼吁格拉摩根人重视过去在东北方向曾经发现的美丽石头(大理石),希望部落大会能向彼处派遣侦察队并建立定居点。大部分大会成员认为格拉摩根的当务之急时想办法喂饱族人的肚子,而不是好高骛远地去搞什么白色石头。虽然阻力重重,不过酋长巧舌如簧,最终还是说服大会派出一支几百人的侦察队前往。一段时间后,侦察队回报一切顺利,已经成功找到白色石头,并建立了一个小型定居点。

此外,酋长还在大会上向族人们展示了如何用火烹饪熟食,尽管这种行为不合时宜,但仍有不少族人好奇地尝试,并纷纷赞叹这种烹饪方法制作出来的食物的美味。很快,熟食烹饪的习惯很快在格拉摩根部族中普及了。熟食的推广,使格拉摩根人的生活质量获得了提升。

地图更新
解锁科技“生活:熟食烹饪”
解锁科技“探索:有组织侦查(高效)”

第二回合

部落大会召开了,这一次,酋长没有忘记礼数。轮到酋长讲话时,酋长针对格拉摩根人粮食相当匮乏的现状,呼吁族人利用身边的河流和海洋,捕捉贝类和鱼类,以缓解时常笼罩在格拉摩根人头上的饥饿。事实上,居住在河流附近的族人已经自发地开始尝试捕鱼了,这一生活方式让他们明显比周边地区的族人生活水准更高,早已引起旁人的艳羡。因此酋长的这一提议受到广泛的欢迎,在欢呼中高票通过。得到部落大会授意后,许多格拉摩根人迁徙至河边,尝试下水捕鱼。刚开始,他们只是笨拙地徒手去抓鱼,后来逐渐学会用削尖的木棍叉鱼。一些更聪明的格拉摩根人则学会了用石器掘空原木,人乘原木在河上捕鱼。格拉摩根人的领地沿河逐渐展开,一部分人甚至住到了海边。

此外,酋长在部落大会上还提出了收复西北方向分离氏族的动议,刚开始,初步安定下来的族人对此缺乏兴趣。但之前被分离氏族杀害的探险队的血亲们站出来,嚎啕大哭,痛陈他们失去血亲的苦痛,力主复仇。这一举动令大会风向骤变,很快通过决议从各氏族中选出800名青壮猎人,在一位狩猎经验丰富的氏族长的带领下,向西北开进。

队伍顺利穿过森林,抵达了西北氏族的聚居地。带队的氏族长派出一位能言善辩的使者前往拜访分离氏族,试图和平解决当前问题。分离氏族的族长接见了使者,但傲慢的族长没有等使者说完话,就命令手下将使者轰了出去。末了,还炫耀式地向使者展示了一下他们的武器——那种武器散发着一种特别的光泽,和格拉摩根族人常用的木石混合武器不太一样。灰心丧气的使者决定休息一晚再回去禀报。

晚上,几个人点着火把前来拜访使者,他们自称是分离氏族的人。这几个人告诉使者,分离部族主要由两个大氏族组成,一个叫布朗兹尼,另一个叫阿提卡斯,他们正是布朗兹尼氏族的人。阿提卡斯的氏族长统治着整个分离部族,并经常凭借人多势众将脏活累活交给布朗兹尼氏族的人办。久而久之,布朗兹尼氏族早已对阿提卡斯氏族相当不满。今天他们听到了使者的话,希望借助格拉摩根主氏族的力量推翻阿提卡斯氏族。他们还告诉使者,他们居住地附近的山谷中散落着一些奇怪的物质,呈暗红色,有相当良好的延展性。分离氏族已经初步掌握了利用这种物质制作武器的方法。这种武器的威力远大于普通的石器和木器,但由于制造过程繁琐,数量不多,且主要掌握在阿提卡斯氏族的手上。布朗兹尼氏族愿意与主氏族合作推翻阿提卡斯氏族,并愿意归顺主氏族。但他们提出条件,希望能够获得居住在这里的许可。

接到使者回报的带队氏族长决定接受布朗兹尼氏族的合作意愿。第二天,当氏族长统率猎人们向分裂氏族的猎人们冲去时,布朗兹尼氏族如约在背后向毫无防备的阿提卡斯氏族下手了。惊愕的阿提卡斯族长很快冷静下来,他大吼一声,愤怒地率领所有族人弃主氏族部队于不顾,反身向布朗兹尼氏族杀去。两族积累已久的怨气爆发出来,格外凶狠地挥戈相向。但毕竟主氏族和布朗兹尼氏族在人数上占有太大的优势,很快战斗结束了。阿提卡斯男性几乎全部战殁。布朗兹尼族人也损失过半。

带队氏族长如约让大部分布朗兹尼氏族人留在当地,外加与他们人数相等的猎人陪护。然后带上布朗兹尼族长一起返回主氏族聚居地。部落大会批准了双方的约定,要求布朗兹尼族长将儿子送到主氏族处做质子。然后允许布朗兹尼氏族居住在当地,并在得到其同意后,迁入了一些小氏族充实其人口。至于剩下的阿提卡斯女眷,则全数分入其他氏族。曾经赫赫威名的阿提卡斯氏族就这样消失在茫茫的历史中。
尽管冶炼铜器的技术主要掌握在阿提卡斯氏族手中,但布朗兹尼人也略有耳闻,在布朗兹尼人的帮助下,格拉摩根人初步了解了铜的基本性质和使用方法,但局限于天然存在的原铜。对那些以铜矿石呈现出来的铜,还不懂得如何利用。

地图更新
控制资源新增:铜×1
西北部族(格拉摩根)覆灭,改为格拉摩根(布朗兹尼氏族)人数约1000人。
人民不满下降
解锁科技“捕鱼:原始捕鱼”
解锁科技“水上:独木舟”
解锁科技“手工业:高效率石器”
解锁科技“手工业:铜器(基本知识)”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25%~
政治力投入军事/战争(0)

第三回合

在新一轮的部落大会上,大部分大会成员认为当下应当集中精力解决粮食的问题,一小部分人则认为应该认真研究一下新发现的名为“铜”的东西。但酋长力排众议,在大会上提出全格拉摩根人应当祭拜天地,因为天地掌握着自然的伟力,如果不加以礼敬,会遭到报复。其实,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格拉摩根人已经对自然现象有了一定的认知,一些想象力丰富的格拉摩根人更是提出了,认为不同的神灵掌管着不同的自然力量,并以此作为对自然现象的回应和解释。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被全族人广泛认同的神话体系。因此酋长提出的建议并没有遭受过多的反感,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敬拜谁以及怎样敬拜上?为了避免争吵,酋长建议大家按照自己的想法共同礼拜。于是,滑稽的一幕出现了:一些格拉摩根人跑到海边向海神祭拜,一些格拉摩根人则跪在当地,向天空祭拜,一些格拉摩根人则借机屠杀自己的仇敌,以其鲜血祭拜被害的先人…云云。场景一度非常混乱,但这也让格拉摩根人第一次开始思考到底是谁在主宰着这个世界。

如果说酋长的第一个建议尚有可取之处,第二个建议则简直是一场灾难。部落会议是一个分散随意的机构,人们有事则聚,无事则散。在当下的发展阶段,治理手段是原始而直观的。酋长心下一动要求部落会议选出300个代表集中议事,取代实行已久的部落大会。不仅被视为没有必要,这种举措也被质疑是酋长试图恢复之前独断专行的状态。遭到大会一致否决,更有一些激烈的声音警告酋长,如果酋长再做类似的提议,将被剥夺与会的权利。
地图更新

人民不满上升
解锁科技“宗教:祈祷仪式”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35%~
政治点保留(1)

第四回合

格拉摩根酋长在部落大会上的表现一直不稳定,颇受部落成员的诟病,不过新上任的这一代酋长却有所改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上台时年纪已大,之前一直以观众的身份在部落大会上察言观色,非常清楚地知道部落民们喜欢听什么。因此,他一改前任酋长颐指气使的习惯,在部落大会上耐心倾听,轮到自己讲话的时候,就把之前得到呼声最高的说法鹦鹉学舌地说一遍,这样往往能得到部落大会的赞同。格拉摩根人性情高傲,总是觉得自己最有创造力,自己想的最正确,别人说的都是不过大脑的混话。因此部落大会上往往陷入一片争吵,谁也说服不了谁。酋长既不想得罪人,又加上年纪大了,更加约束不住这些火气正旺的格拉摩根年轻人,所以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酋长让部落成员们自行商量如何寻找食物最有效率,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不过是一句废话。因为在当前的生产水准之下,食物的生产并不是有组织进行的,而是以血缘部落为单位的简单分工。况且格拉摩根人居住分散,所处环境差异很大,根本无法一概而论。不过在酋长的温言鼓励下,还是有了一定的进步。木制工具得到发展,并在格拉摩根诸氏族中流行开来,逐步取代了石器,成为格拉摩根人的主流工具。此外,酋长鼓励各小型氏族外出开辟新的领地。确实,格拉摩根以丘陵为主的土地确实不适合密集聚居的生活方式。这一举措也正中处处以自己为先的格拉摩根人下怀。不少小型氏族离开主氏族出外寻找自己的出路。格拉摩根人的分布也因此更加分散了。

前段时间发生的日食让格拉摩根人心惶惶,一些好事者以此为由挑起对酋长权威的质疑。酋长认识到必须要有一套合理的说法才能度过目前的难关。正好格拉摩根人正如没头苍蝇般沉迷于各自造神,老而弥精的酋长决定顺水推舟,确立一个可以为大多数格拉摩根人接受的信仰体系。考虑到目前格拉摩根人已经构思了许多神灵,要强行统一为一种崇拜肯定会遭到族人的反对,一向精明的酋长绝不会这么做。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一种折中的办法:将太阳神描绘为一个高大健壮的战士,作为众神的领袖,将其他神灵一并纳入太阳神的麾下。前段时间的日食正是太阳神对于这些只拜小神,不敬大神的愚者的示警。这一说法得到了大多数格拉摩根人的认可。并逐步在各氏族中流行开来。

地图更新
人民不满下降
解锁科技“原始木制工具”
获得“太阳神崇拜(原始多神崇拜),分布:40%,影响:低”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50%~
政治点保留(2)

第五回合

文字的发明依赖于实际生产的需求。格拉摩根目前的生产处于分散、无组织的状态,在这种形态下,强行发明文字实属缘木求鱼。不过格拉摩根人的努力也并非一无所得,新兴的太阳神崇拜激发了一部分族人仰望天空的兴趣。既然太阳神是格拉摩根诸神的主神,观察太阳的轨迹自然成了表达敬意的方式,再加上格拉摩根人本来就充满创意。很快,格拉摩根人根据观测结果初步测定了一部原始的天文历法。格拉摩根历法基于太阳运行规律制定,对指导宗教仪式颇有助益,但却疏于对农时季节的总结。由于格拉摩根人原本就对原始的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自然地将数学运用于历法,并创制了一套计数符号。

至于酋长建议研究大理石和铜矿的使用方法,尽管在部落大会上被一致通过。但由于占据大理石产区的克拉西斯氏族实际上处于半独立状态,格拉摩根人必须通过以物易物才能换来少许大理石。本来格拉摩根氏族主氏族的生产就乏善可陈,能引起克拉西斯氏族关注的东西不多。能换到的少量大理石对研究大理石做法可谓杯水车薪。但控制铜矿的布朗兹尼氏族则与主氏族关系良好,在布朗兹尼氏族的大力支持下,格拉摩根人对铜矿的冶炼技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格拉摩根人已经懂得通过冶炼的方法提纯纯度较低的青铜,对铜器的应用已经近在眼前,欠缺的只是技术上的细节了。

也许是这一任酋长的大部分举措都得以实施,酋长不由得志满意得起来,竟宣布自己是太阳神的代言人。格拉摩根人人都精明异常,这一做法很快就被部落大会否决。为了防止酋长再疯言疯语,部落大会专门设立了专职祭司,负责礼敬太阳神的仪式。酋长要求为自己修墓的举措倒是得到了认真的讨论,但当工匠们看到酋长在沙地上画出的图形时,不由露出鄙夷的目光,且不说格拉摩根目前在建筑上没有什么经验,工具也不足以支撑如此规模的建筑工程,光格拉摩根单薄的人口就足以一票否决;更不用说修筑大型建筑需要的组织动员能力,以当下格拉摩根简陋的行政机构根本无法支撑。酋长只得悻悻退下。

地图更新
解锁理念“祭司阶层”
解锁科技“天文:原始历法”
解锁科技“科学:数学(计数符号)”
解锁科技“知识:冶炼青铜”
获得状态:铜制工具权重上升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70%~
政治点转换指令(0)

第六回合

长于思考的格拉摩根人一向有著很多不同的点子,而在如何寻得温饱上,即使大部份的格拉摩根人仍然是采用过去以采集为主的生产方式,但已经有一些聪明的格拉摩根人已经进入较为稳定的生产模式,也就是以耕作的方式获得他们的食物。随著社会的发展,人民们对于稳定的生产方式也有了更多的需求,而这时候大酋长的建议正好切合了人民的需要,毕竟不想饿肚子是每个人的天性需要,因此大酋长的建议得到了不少长老和人民的支持,在其他格拉摩根人的支持下,大酋长的政策很快在格拉摩根下推行,不过生产方式的转变势必会带来社会地位的转变以及家庭地位的变化。过去能够承担与男子相同责任的女子因为农耕生活更加依赖于耐力,而非爆发力下,天生基因拥有优势的男子将会慢慢取代女子的生产地位,而身材较矮小的男人的社会地位也会随之而上升,农耕生活不同于狩猎生活,体型上的优势在农耕生活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而这也符合格拉摩根人普遍而言较为矮小的特性。

大酋长想要将格拉摩根转向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的话,就势必要解决猎人和女人的社会地位的变化。 难得在政策上取得不少支持的大酋长认为目前的礼祭方式不如人意,而他认为被格拉摩根人日渐所熟悉的铜将会是一种很好的制作礼器的物料。事实上,祭司们对于将铜运用于礼器很感兴趣,铜这种需要经过冶炼才能使用的物料令祭司们觉得与其他木石等不需要特别加工的材质有著本质上的不同,他们认为“铜是经过神的智慧,赐给人类才得以运用的恩赐“,因此祭司们对于发展铜礼器都采取支持的态度。不过格拉摩根内信仰众多,不同信仰之间的祭司为铜器的争夺发生了不少争执,无疑是加剧了格拉摩根社会内的信仰矛盾。另一方面,由于铜器文化的发展,作为主要的铜原料出产地的布朗兹尼氏族在格拉摩根内的地位亦随之而上升,在不同派别的祭司都不约而同地承认铜器的崇高下,相对拥有较多铜器的布朗兹尼氏族在宗教派别中的影响也随之而上升了。

此外,在酋长的号召下,数千格拉摩根人组成的移民队伍向西南方向新发现的铜矿区垦殖,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氏族——库珀氏族。由于新铜矿的开发和冶铜技术的进步,铜制工具逐渐取代木制工具和石器,成为格拉摩根人的主要工具。格拉摩根的生产力也由此获得飞跃式的发展。

地图更新
失去科技“农业:原始农耕”
解锁科技“农业:刀耕火种”
失去科技“手工业:铜器(基本知识)”
解锁科技“手工业:青铜礼器”
布朗兹尼氏族友好度提升
外交状态变更“布朗兹尼氏族:相当友好(约2000格拉摩根人)”
            “克拉西斯氏族:一般(约1000格拉摩根人)”
            “库珀氏族:友好(约2000格拉摩根人)”
失去状态:铜制工具权重上升
解锁科技“手工业:青铜工具”
获得状态:“父系社会进程:1/2(需合理指令促进,否则将停滞不前)”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90%~
政治点投入生产/增长(0)

第七回合

生活在海边的格拉摩根人生性充满创意,这令格拉摩根人在智识和创造力上独树一帜。但凡事都有两面,才能带来骄傲,格拉摩根人非常自负,这使得统一行事成为罕见的美德。而天性好奇的格拉摩根人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被复杂的地理分割成一块又一块的独立地理单元。在漫长的远古时代,由于社会整体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即使相互隔离也仍令格拉摩根人保持着一种基本的整体向心力。但当格拉摩根率先普及青铜工具后,一切都改变了。

青铜工具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特别是给农业的生产带来相当的助力。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格拉摩根社会出现了阶层分化,一部分掌握着较多生产资料的人成为统治阶级,而大部分失去生产资料的人则沦为无地平民甚至奴隶。格拉摩根也因此成为第四个进入古典时代的文明。青铜除了被格拉摩根人应用在农业上,还被用于制造大批精美的礼器。尽管所有格拉摩根人名义上都尊崇太阳神,但由于各氏族分居已久,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都有了不同。因此各种次生崇拜顺应各地的环境纷纷产生。青铜礼器的产生则加强了不同神祇各自的影响力。诸神同源不同系的事实又反过来促进了格拉摩根各氏族的分裂。

尽管如此,得益于日渐发达的交通运输能力,兼之吸纳了各氏族的头面人物,主氏族的部落民主仍可勉强维持对各氏族的控制。但大酋长的一个决定打破了这一微妙的平衡,从而开启了一系列激烈的斗争与变化,深刻塑造了格拉摩根在古典时代之初的形态。

为了加强各散居氏族的联系,大酋长向各处分别派出使者,尤其对布朗兹尼氏族寄予厚望,因为布朗兹尼氏族与主氏族渊源颇深:正是在主氏族的帮助下,布朗兹尼氏族才得以推翻残暴的分离主义者阿提卡斯氏族,获得了相当大的利益和自治权。大酋长希望布朗兹尼氏族能够与主氏族合并为一个更大的部族,从而取得针对其他氏族的绝对优势。事实上,在主氏族多年的经营和影响下,布朗兹尼氏族的大多数贵族都与主氏族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复杂利益关系。因此,在布朗兹尼氏族的部落大会上,合并的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不过一位雄心勃勃的年轻贵族——塞奥尼达改变了这一切。塞奥尼达所属的家族是一位新贵,通过组织失地平民采掘铜矿而发家。塞奥尼达本人是一位富有魅力的俊美年轻人,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像他一样的新兴贵族。新兴贵族多半通过挖掘铜矿发家,与通过攀附主氏族发达的旧贵族有根本不同,他们更加关注布朗兹尼本氏族的利益,也相对更愿意令本氏族保有更强的独立性。而赛奥尼达以其出众的魅力和财力自然而然地成为新贵族的领导。

在决定布朗兹尼命运的部落大会上,塞奥尼达发表了一番激昂雄辩的演说,试图阻止两族合并。但再雄辩的演说,在利益面前,都是无谓的挣扎。夜里,在塞奥尼达的居所,新贵族们汇聚一堂,决定发动暴力政变,推翻“自私的部落大会”。趁着夜色,新贵族们带着自家的武装奴隶,挨个逮捕旧贵族,并以旧贵族为质,强迫部落大会选举塞奥尼达为执政官,然后解散了部落大会。许多忠于部落民主制度的布朗兹尼人逃往主氏族寻求帮助。由于这一举动违背了格拉摩根传统的正当程序,因此塞奥尼达之后被称为“僭主”。

大酋长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在部落大会上号召各氏族联合起来,讨伐僭主塞奥尼达,因为他显然破坏了格拉摩根一向以来的政治传统。这一提议立刻得到大会的通过。不过,库珀氏族态度暧昧,没有明确表态支持主氏族,而一向与主氏族不和的克拉西斯氏族则更是公然站到了僭主塞奥尼达一边,试图谋求利益。

而僭主塞奥尼达并非愚蠢,他明白知道刚经历动荡的布朗兹尼绝非主氏族的对手。因此派出使者向主氏族求和,承诺只要主氏族允许他继续统治,并遣返逃往的布朗兹尼人,他就再度归附主氏族。主氏族为了争取时间,好言抚慰塞奥尼达。但塞奥尼达识破了主氏族的缓兵之计,一面与主氏族虚与委蛇,一面派出使者前往雅努斯的苏利乌斯,请求雅努斯的援助。主氏族也不甘落后,同时向雅努斯派出了使者。

而此时,雅努斯也并不平静。前不久,苏利乌斯发生了内部冲突。老苏利乌斯首领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因政见不同爆发了矛盾:主张积极争霸,反对雅努斯王族统治的幼子阿米利乌斯被他主张低调发展,顺从雅努斯王族的兄长击败,阿米利乌斯只身流亡到库珀氏族,试图借兵夺位。因此,阿米利乌斯被认为是雅努斯的叛徒,自然也成为格拉摩根诸势力与雅努斯交涉的重要筹码。而阿米利乌斯的实际控制者——库珀氏族又摆出一副听调不听宣的中立姿态。所以,内战双方都在努力争取库珀的支持,以使自己拥有与雅努斯谈判的筹码。

精明的雅努斯王奈伊夫一世对此模棱两可,摆出一副不愿意干涉格拉摩根事务的姿态,但又同时向双方索取阿米利乌斯。双方使臣不知道背后的谈判进程,也只好与奈伊夫一世虚与委蛇。不过,时间的拖延只会对主氏族有利。在得知与雅努斯的谈判陷入僵局后,主氏族集结军队,对布朗兹尼氏族发起了猛攻。布朗兹尼氏族毕竟在兵力上占据绝对劣势,很快战败。一群精英武士护卫着赛奥尼达,投奔了雅努斯。听闻主氏族战胜赛奥尼达的消息,库珀和克拉西斯都派遣使者表示屈服。

为了稳定布朗兹尼,主氏族重新组建了布朗兹尼的部落大会。受到极大鼓舞的主氏族派出军队南下,试图收服失踪已久的海角氏族——现在他们自称为迈塔姆人。但当格拉摩根大军浩浩汤汤抵达海角氏族的聚居地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高大的白色城墙,全副武装的军队。心中发怵的格拉摩根人试图强行进攻,却遭到当头棒喝:迈塔姆人居高临下,用格拉摩根人没有见过的弓箭射下漫天箭矢。装备简陋的格拉摩根人全军溃退,但沉默的迈塔姆人没有追击,只是目送着进攻者狼狈逃回。

损失惨重的主氏族元气大伤,已经稳定的局势又动荡起来。在赛奥尼达的鼓动下,不仅库珀和克拉西斯再次游离于主氏族的政令之外。一些格拉摩根人因为害怕迈塔姆人的追击,四处逃亡,逐渐形成了三个一定规模的氏族。

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格拉摩根人形成了八个主要势力,这些势力的领地都不算大,人口也不算多,实际控制范围有限,又因为各自的生活环境不同,发展出了不同的特色。由于格拉摩根的太阳神崇拜是没有统一教义的多神崇拜,所以每个城邦都演化出了自己的守护神。尽管除了迈塔姆外的其他势力都在名义上尊崇主氏族,但事实上都有近乎完全的自主权。格拉摩根从此进入了城邦分立的时代。

八大城邦简介如下:
马萨利亚(主氏族):势力最大的城邦,名义上是除迈塔姆外所有格拉摩根城邦的宗主。实行城邦大会制度。守护神:太阳神。
布朗兹尼:由亲近马萨利亚的贵族统治,以冶铜技术闻名。实行城邦大会制度。守护神:山川之神。
库珀:边远城邦,以制造青铜器具闻名,实行城邦大会制度。守护神:工匠之身。
克拉西斯:位于东北部的城邦,以大理石工艺闻名,实行城邦大会制度。守护神:艺术女神。
迈塔姆:位于南部海角的神秘城邦,似乎有着极高明的技术。对其知之不详。
塔林提亚:新兴三城邦之一,势力较强,以战斗出色闻名。实行贵族寡头统治。守护神:战士之神。
塞萨尼卡:新兴三城邦之一,以农业闻名。实行贵族寡头统治。守护神:月亮女神。
科林斯:新兴三城邦之一,以商业闻名,实力在诸城邦中最为弱小。实行贵族寡头统治。守护神:爱神。

城邦时代的格拉摩根,虽然缺乏统一治权的管辖,却极大地解放了格拉摩根人的精神特质,各城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文化繁荣。而各城邦尽管互不服从,但仍然认同自己都是格拉摩根人,因此可以确信,如果遇到外敌入侵,各城邦还是会团结一致,共御外侮。

古典时代开始了,格拉摩根人能否穿越时空,创造一个不朽的文明?

第八回合

尽管格拉摩根已经迈入城邦时代,但马萨利亚始终认为自己才是正统的格拉摩根人。在马萨利亚领袖看来,这种正统性远不止文化上的优越感,更包含了一系列政(河)治(蟹)上的实际诉求:马萨利亚是所有格拉摩根城邦的母国,因此马萨利亚人有责任恢复大一统的格拉摩根。不过,有些贵族隐晦地指出,自格拉摩根有历史记载以来,一直处于实质上的分治状态。因此,领袖的目标与其说是要重建大一统的格拉摩根,不如说是要彻底消灭格拉摩根的分治传统。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领袖的“伟大理想”。也引起了部分贵族对领袖可能破坏格拉摩根分权传统的担忧。但在领袖的强势宣传下,统一理念为大多数马萨利亚人所了解。其他城邦在听到这一消息后,提高了对马萨利亚的警惕。

城邦分立繁荣了格拉摩根世界的商品贸易,马萨利亚领袖看到了这一点。在领袖的组织下,马萨利亚开始推行一项轰轰烈烈的商业改革:鼓励外邦工匠来马萨利亚定居,并授予公民身份;向商人收取商业税,并且要废除现行的简单人头税;还要求所有父亲都要让儿子学习一门手艺。这一项改革计划相当庞大,但是目前,各城邦仍处于相对原始的状态,对于公民并没有什么概念。因此,这一计划主要从商业税和传艺着手,但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因为两邦间一向的亲密关系,马萨利亚与布朗兹尼联合向西扩张的建议得到通过。双方的殖民队轰轰烈烈的出发了。

与此同时,马萨利亚开始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建城计划。对于马萨利亚现有的工程工具水平而言,这并非难事。但马萨利亚对城市的规划相当宏大,注定了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获得文明定义“统一渴望”(马萨利亚对格拉摩根城邦发动战争的内部阻力减小,格拉摩根城邦对马萨利亚持更加审慎的态度。)
所有格拉摩根城邦友好度下降,平民阶层支持度小幅下降
马萨利亚商业改革(商业税/父子传艺):600/4000(君主能力良好,进度+100)
向西扩张:300/1000
马萨利亚城(港区/商业区):300/3000(工具先进,进度+100)

第九回合

马萨利亚与布朗兹尼联合派出的拓殖队渡过河流,在小麦富集的肥沃平原上定居。经过艰苦的拓殖,逐渐发展成为一块欣欣向荣的聚居地。这片聚居地远离格拉摩根诸城邦,虽然名义上由布朗兹尼和马萨利亚共管,但实际上聚居地中已逐渐分化为两派:一派亲近布朗兹尼,另一派则主张本土自治。本土自治派的主张符合格拉摩根人一贯的传统,因此势力正在逐步壮大。按照格拉摩根的惯例,格拉摩根人聚集的地区都会成立城邦大会。按照现在的情况,不久之后的城邦大会上,自治派应当会赢得权力,如果这一情况发生,格拉摩根将会诞生一个新城邦,这显然不是马萨利亚所乐见的。

马萨利亚城的修筑和商业改革仍然在进行中。

向西扩张完成,国力上限+50。2回合后,新聚居地将召开城邦大会,决定新聚居地的命运。(目前自治派支持度:55%)
马萨利亚商业改革(商业税/父子传艺):634/4000
马萨利亚城(港区/商业区):700/3000

————————————————————————————————————————————————————————————————————————————————————————————————

遗憾的是,格拉摩根(马萨利亚)在第十回合开始时放弃了游戏,马萨利亚的历史也就告一段落。


« 上次编辑: 2017-08-21, 周一 01:37:28 由 阿列克修斯 »

离线 阿列克修斯

  • 版主
  • *
  • 帖子数: 32
  • 苹果币: 0
Re: Historia - 文明的兴衰: 历代记
« 回帖 #2 于: 2017-08-21, 周一 01:45:55 »
萨丹文明(原名瑞典文明,中途更名)

瑞典文明的初创阶段选项总结:


一、我们是瑞典人,我们有着浅小麦色的皮肤,黑色头发,高大强壮的身材。我们居住在一片相当肥沃的平原上,气候温和宜人。漫长的过去让我们学会了探索的技巧(初始科技:探索:狩猎间隙)。我们决定:
1、定居;
2、迁徙
选1

二、定居下来后,我们环顾了周围的情形。我们的东面是一条小河,其他三个方向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我们首先要解决我们的粮食问题,我们决定:
1、发展农耕;
2、发展狩猎;
3、发展渔业;
4、派出探索队。
选1

三、农耕的发展非常成功,这给了瑞典人以强烈的自信心。粮食的增长促进了瑞典人的人口增长。瑞典人决定:
1、继续发展农耕;
2、派出探索队;
3、扩张(指出方向)
选2,向南

四、瑞典人决定派出探索队向南。探索队沿着河流南下,回报发现河流东西两岸有着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东岸是肥沃的土地,西岸是一些丘陵。瑞典人决定:
1、还没到扩张的时候,继续农耕;
2、派出一部分人扩张到南方东岸的平原;
3、派出一部分人扩张到南方西岸的平原
选1

五、农耕的发展开始还好,但很快受到了阻力,似乎遇到了瓶颈。自信满满的瑞典人不能忍受自己的失败,召集了全族的智者讨论。智者们提出了好几种解决方案:
1、月亮和星辰的位置影响了农耕;
2、水影响了农耕;
3、人影响了农耕;
4、地理影响了农耕
选3

六.瑞典酋长硬点了人力派的智者的意见是正确的。于是酋长召集农耕者加大劳动强度,并且用现有的简陋工具翻耕土地,这使得农耕的产量又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当然,这些工作全都由人来完成,虽然让人适应了农耕生活,却也限制了人把精力用在其他方面。农业产量的提升造成人口的极大增加,拥挤不堪的瑞典人必须扩张:
1、沿河流向南扩张到东岸的平原;
2、沿河流向南扩张到西岸的丘陵;
3、向西渡过小河扩张(看起来像是平原);
4、向东方的平原上扩张;
5、向北方的平原扩张
选1

七、南部东岸的肥沃平原也非常适合农耕。农耕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这时候,一次从来没有遇见的情况出现了。在某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下起了连绵大雨,河流的水位被迅速抬高,很快漫出河床,向农田里蜂拥而去。水越涨越高,将当年种下的田地一股脑全部淹没。当年颗粒无收,迁往南部的人遭受了严重的饥荒,全靠北部的人接济才勉强活了下来。全族对这种泛滥的洪水都升起了严重的恐惧之心,酋长怎么看:
1、洪水是神秘力量对瑞典人的惩罚+组织瑞典人反省;
2、洪水是神秘力量对瑞典人的惩罚+寻找洪水和太阳的联系;
3、洪水应该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东西+将耕种地迁离河边并派人近距离观察洪水的规律;
4、洪水应该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东西+寻找洪水和太阳的联系
选4

八、酋长的态度让瑞典人对神秘的东西敬而远之,从此瑞典人开始按照比较理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一方面增强了瑞典人的思辨能力,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瑞典人对于更高存在的想象力。瑞典人变得相当务实而...无趣。瑞典人经过观察,发现了太阳的运行是有规律的,炎热的时候太阳在正午会基本升到天的中央,而寒冷的时候,太阳在正午则离天的中央还有相当的距离就落下了。而洪水往往在炎热的季节发生。从来没有在寒冷时节泛滥过。对于这个规律,瑞典酋长认为:
1、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世界的基本模型;
2、这有助于我们农耕的进一步发展;
3、这有助于我们产生对数的概念。
选1

九、脑洞大开的瑞典人开始对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太阳所处的位置的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些智者提出太阳就是一个大火球,而天空是一个蓝色的湖泊,太阳漂浮在湖泊里,有时候天上的湖泊也会涨水,这个时候太阳就会浮得更高一些,于是我们这里就热;反之太阳沉下去得更多一些,我们这里就冷;有些智者提出,天是半圆形的,倒扣在地面上,太阳从地与天交界的边缘升起,在另一侧交界处落下,那两个地方都是人间炼狱;有些智者提出,我们的世界被一头巨大的狼(这是瑞典人见过的最大的动物)驮着,狼时不时回头看一下我们,狼的眼睛就是太阳。狼饿的时候流下的口水就是洪水。酋长要硬点哪一种模型作为瑞典人的世界观:
1、天湖火球说;
2、天圆地方说;
3、狼驼眼睛说
选1

十、酋长钦定天湖火球说是这个世界的基本模型。这让瑞典人突破了形象思维的限制,开始考虑更为抽象的东西。此外,更有一个智者,瑞典人都叫他“波塔尔”,波塔尔提出,既然天湖火球在我们的天上,那和我们的河流篝火也是一一对应的。天上或许也存在一个和我们一样的世界,就像我们去河边望向河面,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一样。此外,既然太阳是一个大火球漂浮在天湖上,那我们要研究太阳,就可以通过研究我们这个镜像世界的同样的东西来实现——河水和狼皮囊。于是波塔尔开始了各种实验,酋长觉得哪个实验(或成果)更有意义:
1、狼皮囊在水中的漂浮实验;
2、光通过狼皮囊的投影实验;
3、用杠杆撬动装满水的狼皮囊的实验;
4、波塔尔在做实验中记录的符号。
选4

十一、尽管伟大的波塔尔的寿命很短暂,他的实验和他的成果大多数湮灭在历史中。但波塔尔创下的符号成为一小部分聪明的瑞典人记录日常生活的工具,但这种符号过于复杂而没有规律,因而大部分瑞典人都没有办法掌握它。垄断了记录符号的小部分瑞典人掌握了超出其他人的能力,再加上对波塔尔的崇敬提高了研究者在瑞典文明内的地位,许多人主张酋长应该以其对自然的了解程度和对记录符号的掌握程度来甄选,或者干脆由从事研究和掌握符号的人来掌握。面对着激烈的舆情,酋长决定:
1、我说了算;
2、他们说的也有道理
选2

十二、研究者们对酋长的通情达理表示赞赏,双方坐下来沟通具体的统治形式:1、酋长终身制,新酋长由研究者们在他们中间推选;
2、酋长终身制,但研究者们组成的会议有相当大的决策权和建议权;
3、酋长非终身制,定期由研究者们从他们中间推选;
4、废除酋长的职位,所有部族事宜由研究者们的会议讨论决定。
选1

十三、这种方案是双方都能接受的一种方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由于农耕的发展,父权社会逐渐取代了母系社会。在文明黎明前的最后一段时光里,瑞典人决定:
1、发展农耕;
2、继续研究自然;
3、发展手工业;
4、发展自己的文化
选3

第一回合

瑞典酋长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在贤哲推举的制度确定下来后,他敏锐地意识到可以将贤者们在推举酋长时聚在一起形成的贤哲会议作为自己管理部落事务的绝佳帮手。于是野心勃勃的瑞典酋长急不可耐地召集贤者们,宣布了一大堆复杂深奥的制度规则。尽管这些制度规则在旁人看来非常难懂,但智者们毕竟不是凡人,大部分人基本理解了酋长的意思。但出乎酋长意料的是,这一决定却在贤者们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多数贤者向酋长提出了反对意见。大惑不解的酋长在慌乱中要求贤者们解释他们的反对意见。

在贤者们看来,酋长忽视了三个最主要的问题:一、贤者多半都是自己氏族德高望重,富有能力之人,很多本身就是氏族长。他们在本氏族中本身就担负着沉重的管理职务,如果按照酋长所说的长期聚集在一起,显然会荒废他们对本氏族的管理,严重削弱他们在本氏族的地位;二、按照传统,贤者会议的用途是在老酋长故去或因故不能理事时,从会议成员中推举新酋长的,因此所有贤者会议成员本身都是潜在的新酋长人选,严格来说是与酋长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的。而现在按照酋长的设想,他们基本上沦为完全听从酋长命令的人,这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不可接受的;三、以当下的技术水平,按照酋长说的那样,结伴去各区域行使管理职权是不现实的。对酋长提出的选拔贤者方案,贤者们也表现出了反对的态度。因为现行的贤者会议基本上就是各氏族推选出的人,如果按照酋长所说的方式选拔,且不说威胁了自己的地位,现在的瑞典部族也没有那么多的行业。大部分族人都是全能型,今天农耕,明天狩猎,怎样能搞到食物就怎样做。

尽管如此,一些居住在主氏族附近的小氏族出身的贤者则对酋长的提议表示出一定的兴趣。因此最终妥协的结果是,酋长改称大贤者,大贤者招募了愿意参与的小氏族贤者组建贤者会议,但参加了贤者会议的人将丧失选举新一任大贤者的权利。这个小规模的贤者会议成员听从大贤者的安排巡视附近的领地,组织日常的工作,本身也参加劳动。但他们的行动范围严重受限,基本上只能覆盖主氏族和成员所属的领地。针对其他氏族的管理则仍遵循旧制,也就是说新任大贤者仍需由其他贤者另行组成会议选举。

此外,大贤者倡导的引河掘溪的行动受到了支持。虽然许多尝试失败了,但一些人仍旧成功地引出了若干条小渠灌溉土地。这一行动促进了瑞典人工程技术的发展。至于大贤者提出的修建所谓“桥”的设想,则因为过于超前和工具技术的不足而失败了。

地图更新
建立行政机构“小型贤者会议”(高层行政机构,原始,分权程度:低,行政效率:低)
解锁科技“手工业:原始木制工具”
解锁科技“辅助:自然灌溉”
人民不满小幅上升。
部分氏族不满上升

第二回合

瑞典大贤者在这段时间内将主要精力放在改进工具之上。大贤者从猎人狩猎时投掷石块作为武器中得到启发,让族人将木头用石器削尖,投掷之以杀伤猎物。以瑞典人目前的工具水平,制造这种被称之为标枪的武器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在使用中,猎人们发现了这种工具的缺陷:木头比较轻,投掷后准头差,威力低。一些比较有经验的猎人想到了改进的方式——在木头前端系上石块,这样可以稳定标枪的飞行轨迹,并加强其威力。尽管由于制作方式的复杂使得标枪没有能够大规模推广,但这一发明无疑大大增强了瑞典猎人的狩猎能力,并带动了武器水准的普遍发展。
瑞典人对农耕的狂热促使他们在掌握了基本木制工具后便迫不及待地将之投入农业领域。瑞典人早先已经发明了原始的犁具用以疏松土地,一些聪明的瑞典人想到可以用木头连接石制犁具。延长了的犁具使得人可以更方便地操纵它们。这使得人力耕作无论在技术水准还是使用频率上都大大增加了。但由于目前生产力极低下,要让人们匀出大量时间以人力耕作土地不太现实。因此人力耕作目前还仅仅处于萌芽状态。

地图更新
解锁科技“武器:原始武器”
解锁科技“手工业:原始武器制造”
解锁科技“武器:原始标枪”
解锁科技“手工业:原始标枪制造”
人力耕作在农业生产中权重上升
获得500名瑞典标枪猎人(非战斗平民++/远程)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35%~
政治力保留(1)

第三回合

萨丹人生活在一条宽阔的大河边,每隔一段时间,大河就会泛滥,洪水肆虐退去后,会留下很多肥沃的淤泥。这些淤泥可以说是对萨丹人的天赐礼物,因为这些淤泥有着相当的肥力,萨丹人在这些淤泥冲积形成的土地上耕种,事半功倍。这也是萨丹人在农耕方面高屋建瓴的基础。然而,萨丹人并没有满足于此。一方面,他们发现洪水的泛滥是周期性的,往往发生在炎热的时候;另一方面,尽管洪水给萨丹人带来了肥沃的淤泥,但也带来了灾祸和死亡。所以萨丹大贤者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他找来一帮智者,让他们长期密切记录洪水的泛滥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并从中整理规律。在此基础上,萨丹人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历法,与其他文明基于太阳回归或月相变化的历法不同,萨丹人的历法基于水文的变化,在后世被称作“水文历”。以水位变化为基础,以农作物生长周期为计时单位:将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时间定义为一季;按水文变化,定义了三个不同的“季”:枯水季,泛滥季和平缓季。三季一循环。并以此指导农耕,由于这种水文历事实上没有反应真实的太阳回归或月相变化,因此并不十分精确,但用于指导农耕却绰绰有余。在水文历的帮助下,萨丹的农耕有了一定的发展。

一些部落民发现,将动物尸骨或腐殖植物掩埋起来再播种,长出的作物明显比一般的土地上长出的更为茂盛健壮。这一发现被贤者会议探知并回报大贤者。大贤者对此十分重视,下令贤者会议调查研究,求证后推广开来。但事实上,由于冲积平原的存在,萨丹人对肥料的需求并没有那么旺盛,因此天然肥料更多地被远离河流的氏族利用。占有冲积平原的萨丹人则对此不是很感兴趣。
大贤者还注意到动物在萨丹人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事实上,一部分萨丹人,尤其是生活在远离冲积平原的小氏族已经开始驯化一种长着凶猛獠牙,及膝高,肥壮有肉的一种生物(野猪)。也逐渐培育出一种较为温顺的品种(半驯化野猪)。但由于缺乏养殖经验,成活率始终不高。萨丹大贤者便下令在这种知识的基础上集中贤者的力量参与驯养。有了标枪的萨丹人能够以更低的伤亡,捕捉更多的野猪加以驯养。但驯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地图更新
解锁科技“天文:原始历法”
解锁科技“辅助:天然肥料”
野猪驯养进程:1/2(需合理指令促进,否则将会停滞不前)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50%~
政治点转换政策(0.25)

第四回合

和所有其他文明一样,第一次见到日食的萨丹人十分惶恐。大贤者紧急召开贤者会议,请各地的贤者建言献策,共同讨论这是什么原因。一位贤者试图利用萨丹人耳熟能详的“天湖火球说”解释这一自然现象:太阳漂浮在天上的湖泊里,一条大鱼游过,正好遮挡了太阳投下的光辉。大鱼耐不住太阳的炙热,很快游走了,于是人们又看到了太阳。由于“天湖火球说”在萨丹人中流传已久,贤者们对这种解释纷纷表示赞同。因此,日食并没有引起大的恐慌。建立在上述解释的基础上,大贤者认为自己还应该做点什么。大贤者认为,连太阳这样永恒而伟大的造物都会熄灭而复燃,人的匆匆生命又何足道哉?从这一点至少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一、万事万物都处于循环运动之中,荣而枯,枯而荣,少而老,老而少,生而死,死而生;二、正因为人生苦短,所以要充实地过完这一生。前一个循环理论很容易被较为理性的萨丹人接受,后一个想法则直接催生了一个新的举措:大贤者要求贤者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氏族中聪明伶俐者为下一任贤者,因此,除了在日常劳动中学习,贤者们还要每人带两名备选人,跟随自己学习,之后再选出自己的继承人。这一举措使得萨丹在知识传承方面,有了粗糙的架构。

为了维系逐渐扩张的诸氏族的联系,大贤者要求所有部落的贤者都要根据水文历定期集会,一方面庆祝丰收,另一方面交换有无。但且不论路途遥远,萨丹现行的贤者会议并没有囊括许多大型部落,许多部落的贤者也质疑这一决定是否必要。大贤者便退而求其次,允许个人自便。尽管如此,每年定期也有为数不少的贤者聚集参加。贤者们在集会上交流经验,交换各自所需。尽管规模不是很大,但也形成了一个交换市场。并且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多的人被吸引来参加这一集会。

地图更新
解锁理念“知识传承”
解锁科技“科学:自然哲学萌芽(万物循环)”
解锁科技“商贸:原始市集”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65%~
政治点保留(1.5)

第五回合

也许是由于贤哲统治的传统,萨丹文明的发展向来极具计划性和前瞻性。历代大贤者和贤者会议竭心尽力教育后来者,并传承知识。多年的耕种终于开花结果。一名六岁的男孩因为天资聪颖受到贤者会议的关注,并推荐给大贤者,经过两年的考察,大贤者出乎意料地宣布这个八岁的孩子在未来将继承自己的位置。疑惑不解的贤者会议成员纷纷质疑大贤者的决定,但在大贤者向贤者会议出示了这两年这孩子在沙地上绘出的东西后,贤者会议的所有成员都被慑服,一致同意这位孩子成为大贤者的继承人。这个男孩也成了萨丹文明历史上第一个具名姓的伟大人物,他的名字叫基路士。

基路士成年后不久,大贤者便去世了,按照先前的安排,基路士成为新任大贤者。在追随前任大贤者学习的过程中,基路士在农业生产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擅长触类旁通的基路士将选种的思维从农业生产投入到野猪的驯化之中:通过挑选性格温顺的野猪,并让它们繁殖下一代。这大大加速了驯养野猪的过程。在基路士晚年的时候,萨丹人基本完成了对野猪的驯服。野猪被驯化为家猪,大大增加了萨丹人的食物供给和蛋白质供给,促进了萨丹生产力的发展。

聪慧的基路士能够将旁人无法联系在一起的概念放在一起考察。在萨丹人的水文历和灌溉、肥料、犁具等辅助技术的基础下,基路士创造性地开创了轮耕的方法。通过轮换耕种土地,降低了土地肥力流失的速率,保护了耕地。轮耕制度迅速在萨丹族内传播,得到广泛地应用。这一举措令萨丹的农业生产一时无两。轮耕制对萨丹人还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由于轮耕制度要求劳动者们紧密配合,因此人们在长期的合作中,发现了各人的长处,并扬长避短,以实现更高效的劳动生产效率,大大促进了社会分工。而由于社会财富的积累,私有制的萌芽也开始萌发。

此外,基路士还对萨丹族内流传的文字进行了改良,但由于萨丹人薄弱的文化意识,绝大部分改良失传了。只有一块以基路士改良的文字刻就的石板传承下来,但萨丹人已经看不懂它的意思了。

地图更新
失去状态“野猪驯化进程”
解锁科技“畜牧:小型家禽驯养”
失去科技“农业:刀耕火种”
解锁科技“农业:轮耕(双圃制)”
获得状态“第一次社会分工进程2/3(需合理指令促进,否则将停滞不前)”
获得状态“私有制进程1/3(需合理指令促进,否则将停滞不前)”
获得状态“基路士石板(雕满没人看得懂的奇怪符号的石板)”
获得伟人奖励“人口爆炸:劳动人口+5000人”
政治点转换指令(0.75)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80%~

第六回合

在伟人基路士的率领下,萨丹人奋勇向前。享受了圈养野猪带来的便利,萨丹人意识到动物的力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萨丹相对发达的农业发展出了繁琐的耕作程序,令专门从事农业耕种的农民筋疲力尽。有识之士提出,也许可以参考驯化野猪的过程,驯化野牛这样大型的动物,以帮助农耕。有了驯化野猪的经验,驯化野牛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只是因为野牛体型过大,而且生育能力不如猪,因此所需时间比较长。为了促进这一进程,基路士授予驯养士较为崇高的地位,免除他的劳动义务。这一举措促进了畜牧业与农业相分离的进程。

擅长农业的基路士对萨丹的农业生产制度进行了决定性的改良。由于萨丹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相对较高,农业生产已经不再是刀耕火种,人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春天撒下一把种子就可以不管不顾,长多少算多少了。复杂的农业生产程序要求农民广泛地参与到耕作中来。基路士总结了一套较为高效的耕作办法,将耕地、播种、灌溉、施肥、收货等步骤固定下来,并以象形文字雕刻在石板上,史称“基路士农制”。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路士农制都是萨丹人耕作的范式。

基路士试图以大贤者的名义强行规定人们从事的职业,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职业有赖于从事者的经验和意愿,当前简陋的行政机构和松散的管理方式不支持这种需要严密行政配合的措施。不过基路士是个聪明的人,在看到人民的反对后,很快终止了这一措施。
由于萨丹生产生活资料日渐富余,剩余产品逐渐不再进入氏族公有,而是由生产者自行到集市上出售,交换所需。这样生产者逐渐对自己的生产品产生了属有意识,这无疑促进了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基路士以其天才观察到这一现象,召集贤者分析讨论后,认为有必要明确私有财产之所属,将所有这一概念分解为三种具体形式:“使用”“转移”和“收益”。之后,凡是裁决交易不公或侵占私产的事件,基路士都采用这种逻辑范式分析。

基路士活到八十多岁才去世,终其一生,为萨丹文明打上了鲜明的个人烙印。基路士统治期间,萨丹文明欣欣向荣,物质极大丰富,由此也导致了萨丹文明的生活和组织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贤者会议和大贤者逐渐掌握了更大的权力,管理部落的力度和手段都获得了相当大的提升;农业的发展和人力耕作的普及,让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被越来越牢固地束缚在土地上,原来以血缘聚居的氏族逐渐解体,以父母子女为单位的小家庭开始萌生,小家庭聚居在耕作地附近,形成村社;私有的概念日渐普及,由于各人生产能力和财富积累能力各有差异,因此财富分配开始日渐倾斜,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凡此种种,标志着原始公社已彻底解体,不复存在。萨丹也成为第一个迈入古典时代的文明。

古典时代或许会带来许多深刻的影响,但萨丹文明最先感受到的,是统治方式的改变。基路士由于其卓绝的能力,在贤者大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基路士去世后,基路士所属氏族自称为“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在萨丹语中,是“英雄后裔”的意思)。凭借基路士的影响力,维特尔斯巴赫家族轻而易举在下一任大贤者选举中获胜。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结连支持者,向贤者会议提出基路士的血液是高贵的,只有基路士的后裔才能领导萨丹人走下去。因此,希望贤者会议废除大贤者推举制度,大贤者之位将在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族内传承。这一举动引起了轩然大波,小型贤者会议成员所属的小氏族由于深受主氏族的影响,多半表示支持。但边远地区的大氏族则表示反对,一方面,他们的发展程度没有中心地区高,原始公社思想仍有深厚残余;另一方面,他们不能容忍自己被永远排除在大贤者的候选范围之外。因此他们团结起来,向维特尔斯巴赫家族表达自己的不满,要求取消这一决定。面对大氏族的反对,大贤者固执己见,双方僵持不下。这也给刚刚迈入古典时代的萨丹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地图更新
人民不满上升
获得状态“大型家畜驯养进程:1/2”(不需要合理指令,只需要占用一个指令即可推进)
失去状态“第一次社会分工进程:2/3”
解锁理念“第一次社会分工”
失去状态“人力耕作权重上升”
解锁科技“辅助:人力耕作”
获得状态“基路士农制”(农业生产+,随时代改变)
状态改变“私有制进程:2/3(需合理指令促进,否则将停滞不前)”
获得状态“古典时代先锋I:获得5点革命点”
获得状态“家天下危机”
政治点转换指令(0)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100%~

第七回合

在揭晓“家天下危机”的最终解决情况前,让我们回顾一下萨丹文明目前各势力的分布情况。萨丹占有着肥沃的土地,人口的增长和迁徙都很兴盛。因此除了占据领土中央的主氏族,各氏族呈辐射状均匀地向外扩张。受限于简陋的交通工具,边远区域的氏族自然地疏离了政治中心。目前,萨丹内部主要有以下势力:居住在中央区域的主氏族、附庸于主氏族的众多小型氏族、向南扩张的埃兰氏族、向北扩张的米底氏族和向西扩张的萨法维氏族。反对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建立世袭独裁制度的主力正是这三大氏族。

自萨丹人脱离蒙昧以来,贤者大会一直伴随着萨丹人穿越历史。最近一次对贤者大会的改革是设立小型贤者会议。小型贤者会议与其说是贤者大会的附庸,毋宁说是大贤者本人的施政工具,在设立之初就充满争议。最后大贤者争取到了靠近主氏族的小氏族们的支持,才正式确立了小型贤者会议。经过六百年的磨合,小型贤者会议的各成员氏族已经被主氏族深刻地影响了,甚至可以说,这些小氏族与主氏族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所以他们对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世袭要求几乎一边倒地赞同。

北向的米底氏族在扩张的过程中击败并吞并了几个小型蛮族部落。受蛮族的风格影响,米底氏族的作风日趋硬朗。新近发现的大理石和小麦资源更是大大加强了米底氏族的实力。可以说,米底氏族是萨丹族内仅次于主氏族的实力玩家。近几代的大贤者选举中,米底氏族长的支持率一直紧咬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也正因如此,米底氏族非常坚决地反对大贤者在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族内世袭,其态度也最为强硬。在对贤者会议的观点上也最为传统,要求回到最初、最纯粹的贤者会议形式。

南向的埃兰氏族兴起的时间较为晚近,兼之埃兰人最初是专攻手工业的部族,故而在农业生产上一直较为乏力。不过有赖于农具需求大增,埃兰氏族在农具贸易中获得了相当收益,因此凭借着半手工半商业的模式崛起了。由于经商的缘故,埃兰人相当务实,厌倦意识形态的名词之争。所以他们反对维特尔斯巴赫的家天下更多地是出于对维护自己贸易利益的需求,而非对萨丹传统的尊敬。

西向的萨法维氏族比较特殊。由于各种原因失去土地,又不愿意沦为奴隶的族民团结起来,以一种不畏前程的冒险精神,渡过大河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地,这些新兴的小部族联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氏族,也就是萨法维氏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萨法维人都是“非法”的萨丹人。但也正因如此,他们尤其警惕萨丹成为一个铁板一块的统一体。河西分布着许多或大或小的蛮族,为了自保,萨法维人锻炼出了强大的军力。尽管人数在三大氏族中最少,但其战斗力却不可小觑。

面对着三大氏族的反对,新任大贤者采取了不同的措施。首先当然是呼吁团结,漂亮话谁都会说,嘴面上没有人会说不赞成团结。聪明的米底氏族长在贤者大会上高谈阔论,“团结固然没错。但团结不意味着妥协退让,完全一致。如果我们牺牲伟大的贤者大会传统,去迎合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团结,那么未来,当维特尔斯巴赫们以团结的名义,要我们交出土地、女人、奴隶,我们是不是也要乖乖交出?”

大贤者只好退而求其次。允许各大氏族保留自己的自主统治权力和武装力量,唯必须使用萨丹文字和定期参与瑞典节。此时,除了米底氏族仍然强硬,其他两个氏族已经动摇了。大贤者在其他贤者的建议下,决定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对付他们:大贤者向埃兰氏族许诺,埃兰氏族的商业利益不会受到损失,相反,作为主氏族南迁的补偿,大贤者授予了埃兰氏族贸易特许和贸易优惠。解决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加上主氏族南迁的压力,埃兰人同意了大贤者的提议。

本来事情看起来非常顺利,但萨法维却给这一切蒙上了一层阴影。作为逃奴和债务人为主体的氏族,萨法维提出的条件是承认逃奴们的合法地位,废除他们背负的债务和人身契约。作为奴隶主的小氏族长(同时,也是大多数贤者)们很是担忧,不由连连劝说大贤者。或是迫于贤者们的压力,或是出于对威胁的厌恶,大贤者最终坚决拒绝了萨法维氏族的要求。萨法维人为了自保,只得向米底氏族表达了支持。

外表强硬,内心却忐忑不安的米底氏族长在得到萨法维人的支持后,也硬气起来。他大张旗鼓地宣布废除逃奴的债务和奴隶身份,自行举办贤者大会,并顺利当选大酋长。以坚持贤者大会传统为由,米底氏族宣布自己才是正统的萨丹人。虽然这一举动鼓舞了萨法维和本邦奴隶的精神,但却引起族内奴隶主和贤者们的不安。

听闻这一消息,大贤者决定与米底-萨法维联盟开战。大贤者派出使者,要求埃兰人履行诺言,派出武装力量支援。但接连派出了十几名使者,埃兰人只是好吃好喝招待着使者,却不肯给任何确定的回覆。看来,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只能依靠自己了。大贤者召集了主氏族和附庸于主氏族的小氏族,大约有1600名萨丹猎人和400名标枪猎人。米底-萨法维联盟则有1400名萨丹猎人和400名标枪猎人。双方在斯德哥尔摩河的源头展开对决。史称“血源之战”。

由于萨丹族人乐于农耕,安于和平过久,双方都不太有战争的经验。双方主将一声令下,两边猎人们便一窝蜂向对面冲去,标枪猎人冲在前面,一边跑,一边杂乱无章地扔着标枪。其他猎人们则手持削尖的木棒和长矛冲上去,一阵乱棒敲击。尽管在大贤者的设想中有诸如阵型、时机等概念,无奈既缺乏良好的指挥系统,也缺乏懂得这些的领头人,好的想法也无法实践。米底氏族曾经和北方的蛮族战斗,有一些经验;萨法维人作为苦力人,体格也相对健壮些,联军渐渐占了上风。就在主氏族的军队摇摇欲坠,眼看就要全线溃败的时候,埃兰人的几百名猎人出现在战场边缘。他们只是缓缓向联军靠拢,却没有要出击的迹象。不过出于谨慎考虑,联军缓缓退却。虽然厮杀很久,但由于毫无章法,杀伤力却并不高。主氏族丢下600名尸体,而联军则丢下400名尸体。经此一战,双方都清楚自己没有吞并对方的能力。再加上埃兰这个只作壁上观的家伙不可捉摸,双方各自撤兵回境。“血源之战”并未解决这一难题,只是明确了米底-萨法维联盟的事实独立。

战争过后,大贤者将全部精力投入在内政建设上。排除了米底人的干扰,事情反而进展顺利。在聚居地的部族广场上,大贤者举行了盛大的就位仪式,正式宣布自己是“王”(在萨丹语中是“沙赫”,史称维特尔斯巴赫一世),并宣布废止了贤者大会,不过仍旧为大会成员保留了“贤者”的称号。贤者成为了贵族的代称。而贵族们则被选召入一个类似御前会议的机构,常驻聚居地为王提供咨询和建议。这个御前会议的格局和设置都基本沿袭了过去小型贤者会议的样式。

维特尔斯巴赫一世颁布的第一道法令是一系列基本的价值观,总称为“十诲”。据萨丹王自己的说法,他是在征讨米底人的途中想到的。十诲总的来说,是一套关于人生价值的生活哲学。他认为,一个人生活的意义在于要求自己尽善尽美。能力并非是尽善尽美的唯一标准,还有个人的美德。一个人要达到尽善尽美的完美之境,需要有强健的体魄,卓越的战斗技巧,丰富的学识,出众的劳动手艺,勤劳的精神,对友人的忠诚和对规则的尊重。维特尔斯巴赫一世还给符合这一境界的人定了一个称呼,叫做“十圣”,同时还设立了一套进阶机制:努力磨炼自己,追求十圣境界的人,在未臻化境,又有所得的时候,便称为“士”。士是人们的模仿对象,是激励人们称为十圣的榜样。

不得不说,“十诲”确实是一套为萨丹人量身定做的价值观。与其他崇拜神秘力量的民族不同,萨丹人自古就习惯理性思辨,更不要说又经历了上千年的“贤哲统治”。这种立足于现实的思维方式早已烙印在萨丹人的灵魂里。“十诲”建基于现实生活,不仅设立了终极追求的标准,更指出了达到的方法和路径。因此一经推出,便迅速得到族人的认可。即使处于对峙状态的米底人和萨法维人,也毫不犹豫地接纳了这一体系。

如果说,“十诲”塑造了萨丹人的精神,那么“士”则塑造了萨丹人的社会结构。士名义上是由公议评出,但之后很快成为有地位的人才能独享的名号。在古典时代,国王的统治只能控制王畿所在地,基层的统治基本上依靠自治。而“士”的出现完美地填补了这一空缺。“贤者”贵族是最早的氏族长和奴隶主,拥有强大的实力,甚至能够左右萨丹王的决策。但“士”作为地方新兴势力的代表,也迅速登上历史舞台与以贤者为代表的旧贵族抗衡。士有多种多样,有的追求“十圣”的精神境界;有的则以“十诲”为名力图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有的则以自己的身份为筹码追逐权力…但不管怎么说,“士”成为萨丹社会的重要角色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古典时代开始了,萨丹人能否穿越时空,创造一个不朽的文明?

第八回合

“十诲”信条在萨丹境内传播,以其自洽与完成度而言,可谓是第一个成体系的政治哲学。这激发了萨丹的士人们对此的热烈讨论。在漫长的讨论中,一位名叫薛西斯的学者脱颖而出。薛西斯出身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家庭的变故让他格外关注人在社会中的命运问题。在他最迷惘的时候,一位村社士人教授了他十诲的基本理念。薛西斯很快被这种学说抓住,他废寝忘食地收集各种著作,四处交游。他本身非常博学强识,又机敏善辩。经过十年的求学生涯,他将零散而不成系统的十诲学说总结起来,融入自己的思想,提出了“圣王”理论:既然十诲是要求人在道德上和能力上锤炼自己,追求达到完美境界;那么推而广之,统治者也应当兼具美德和智慧,只有达到十圣地位的君王,才能完美无缺地统治国家,成为“圣王”。薛西斯的理念很快传播开来,成为一时无两的著名学说。薛西斯也就此在萨丹三邦巡游,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

萨丹王认为,只有修建一座宏伟的城市,才能彰显自己的威严,昭告自己的统治。在国王的命令下,萨丹人开始在自己的母亲河——斯德哥尔摩河畔修建一座功能丰富的城市。在工程上乏善可陈的萨丹人只能缓慢地开始一步步摸索。

经过残酷的“血源之战”,萨丹王意识到军事的重要性。为了获得与处于分裂状态的米底-萨法维联盟斗争的优势,萨丹王开启了一项庞大的军团改制。萨丹的军团改制内容主要包括:建立基本的军队层级编制;设置传令兵提高指挥效率;组织行政官员处理后勤。除了传令兵一项纯属技术革新,没有引起什么异议外,军队的层级编制和后勤安排则无疑将触动军功贵族的利益。

此外,萨丹王向嘉登王派出使团,提出用自己的农具灌溉技术交换嘉登的指挥枢纽,嘉登王痛快地答应了这一请求。双方开始紧锣密鼓地履行贸易合约。

获得政治哲学家薛西斯(可选行动:①一次性增加文化;②创作一本传世著作;③某种秘密行动);
巴斯特里城(内外城区/河港):500/3000(缺乏工程经验-100,君主能力良好+100);
军团制度(层级编制/传令兵/基本后勤):600/3500(军事落后-100);
贸易合约(萨丹农具灌溉vs嘉登指挥枢纽):400(萨丹100+嘉登300)/1000

第九回合

在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支持下,政治哲学家薛西斯成为一位御用的宫廷文人,被接入王族居住的地方,好吃好喝地招待着。在这段时光里,薛西斯感念君主的善待,结合自己对十诲理念的理解,写下了一本著名的著作《十圣论》。在《十圣论》中,薛西斯阐述了这样一种哲学理念:十诲教导我们要通过身体和心灵上的修行,达到十圣的境界。可是成为圣人之后又应当追求什么呢?自然早已给了我们答案,自然世界中天体有自己的运行轨迹,洪水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这就是所谓的自然秩序。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自然秩序当然也会作用于人类。人类的自然秩序就是永恒不变的君主制度。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是受命于天的,是整个人类自然秩序的基石。圣人既然已达到十圣的境界,自然对这种自然秩序了然于胸。所以圣人当然要服侍君主,纠正君主的偏差,维护君主的威严。圣人尚且如此,何况其他那些正在追求十圣之道的士人了。因此,每一个以十诲为自我要求的士人都应该效忠君主,服从这种伟大的自然秩序。

《十圣论》一经写就,在国王的推动下立刻成为士人们趋之若鹜的读物。士人们膺服于薛西斯的精彩论述,可以说,自从《十圣论》后,十诲学说变成了“薛学”,薛西斯的解释被认为是十诲的权威论断。由于《十圣论》提倡人们忠于君主,因此自然也受到王室的欢迎。在《十圣论》的统治下,人们普遍认为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受命于天,王室的威望大大提高。《十圣论》也成为一把政治哲学和文化的利器,所向披靡。不过,它无疑破坏了思想市场的多元性,萨丹境内的许多学说自此受到压制。

在萨丹与嘉登的积极推进下,萨丹与嘉登的贸易合约履行完毕。萨丹向嘉登派去了由几十位有经验的老农组成的使团,传授了嘉登轮耕制的经验,嘉登王下令在全族推广。萨丹和嘉登相距不远,地理环境和天气气候都相接近,因此萨丹的农耕经验也适用于嘉登的土地,嘉登的农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嘉登也派来了一些军功贵族组成的代表团,萨丹则选派了一些精锐年轻贵族接受嘉登人的训练,在嘉登人的帮助下,萨丹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指挥枢纽,指挥枢纽以旗语传讯,所用旗语与嘉登人的非常接近。萨丹国王下令把这一制度在军队中普及开去,尽管尚未经历战争的洗礼,但可以想见,这种指挥制度必将大大提高萨丹在战争中的指挥效率。

至于巴斯特里城的建筑工程和军团制度改革则仍在进行中。

萨丹获得文明成就《十圣论》,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天命+1,文化竞争力大幅上升,国家威望小幅上升,科研动力小幅下降。士阶层支持度上升。
贸易合约(萨丹农具灌溉vs嘉登指挥枢纽)完成,萨丹获得文明成就“嘉登式指挥枢纽”,萨丹征召兵和投石手战力上升;萨丹战力小幅上升。萨丹与嘉登外交关系变为“良好”。
巴斯特里城(内外城区/河港):1419/3000
军团制度(层级编制/传令兵/基本后勤):600/3500

——————————————————————————————————————————————————————————

离线 阿列克修斯

  • 版主
  • *
  • 帖子数: 32
  • 苹果币: 0
Re: Historia - 文明的兴衰: 历代记
« 回帖 #3 于: 2017-08-27, 周日 18:29:41 »
河湾渡文明(后更名为丹阳文明):

河湾渡文明的初创阶段选项总结:


一、河湾渡文明是这片大陆上最古老的文明。河湾渡人浅色皮肤,微微泛黄,头发黑色,身材中等。他们诞生在一片气候温和的平原上。在他们南边有一条河流流过,东边是片森林,西边则是险峻的群山,北面是广袤的平原。河湾渡人由于地理环境优越,很早就有了一定的富余产品,并发展出了交换意识(初始科技:以物易物:意识)。在其他文明还在沉睡时,河湾渡文明决定:
1、定居;
2、迁徙。
选1


二、宁静的岁月依然在继续,河湾渡人决定:
1、发展农耕;
2、发展手工业;
3、派出探索队;
4、发展狩猎
选1

三、农耕的发展带来人口的扩张,河湾渡人必须决定扩张的范围:
1、向西(群山,沿河有峡谷);
2、向东(森林);
3、向北(平原);
4、向南(渡河,南方仍然是平原)
选4


四、河湾渡人终于等来了其他文明的苏醒,在河流南岸,河湾渡人遇见了两个不同的氏族。其中一个看起来野蛮而有力,另一个则似乎比较温和。河湾渡人决定如何和他们打交道:
1、和平接触+和平接触;
2、和平接触+威胁姿态;
3、威胁姿态+和平接触;
4、威胁姿态+威胁姿态。
选1


五、野蛮部族似乎对河湾渡人的示好不屑一顾,而温和种族却也回以温和的回应:“请你们不要扩张到我们的领地”。河湾渡人决定:
1、强行南渡;
2、改向东;
3、改向西;
4、改向北。
选4


六、北边也是一片普通的平原,但上面居住着一个奇怪的部族,他们总是用黑色的木头面具把自己的脸遮起来,还跳着一种奇怪的舞蹈。据说,他们信仰着一种叫“鬼神”的东西。他们对河湾渡文明的先遣队持有非常强烈的敌意。河湾渡文明:
1、尝试与他们接触;
2、改向其他方向(东或西);
3、打爆他们!
选3


七、信仰鬼神的种族(姑且叫他们巫族)已经发展出了相当成熟的武器制造技巧,但他们的鬼神似乎没有保佑他们。面对漫山遍野不成队形奔涌过来的河湾渡人,巫族人溃不成军。大部分巫族人都被俘虏了。请决定对俘虏的处置和如何利用这片新的土地:
1、杀光男人,留下妇女儿童;
2、奴役男人,留下妇女儿童;
3、放走他们。
选2


1、发展农耕;
2、发展手工业;
3、建造居所;
4、发展狩猎
选1


八、奴隶的加入扩充了河湾渡文明的人口,农耕发展也很顺利,但鬼神崇拜随着奴隶们的传播也日益在河湾渡文明内普及。河湾渡文明决定:
1、兹辞鬼神崇拜的传播;
2、默许鬼神崇拜的传说;
3、鬼神崇拜是低贱奴隶们的信仰,必须禁止。
选1


九、在河湾渡文明酋长的大力兹辞下,鬼神崇拜迅速在河湾渡文明中普及,原本河湾渡文明萌芽中的一些思潮被迅速吞没。鬼神崇拜的核心理念是世界到处都存在着鬼,人和动物死了都会变成鬼,鬼一直试图杀死活人/活动物来取代他们的躯体,重新获得生命。传说中诸鬼有一个领袖叫“鬼王”,它拥有能控制所有小鬼的法力。事实上,原本的巫族领袖的称呼就叫“鬼王”。但是要当鬼王必须献祭自己的三个孩子,两个男孩一个女孩,少一个或者用别人的孩子欺骗鬼神都会遭到可怕的报应。许多信仰了鬼神崇拜的有影响力的氏族族长都来劝说河湾渡酋长进位“鬼王”,这就意味着河湾渡酋长必须杀死自己的全部三个孩子——正好是两男一女。你的选择:
1、鬼王屌爆了,我一定要做,孩子没了可以再生嘛!
2、鬼王算个鬼,我要当鬼王,但不能献祭孩子;
3、鬼神信仰太邪恶了,镇压他们;
4、算了,我不当鬼王,但鬼神崇拜就顺其自然吧。
选2


十、河湾渡酋长过于高估自己的影响力了,也过于低估鬼神崇拜对河湾渡文明的影响。河湾渡酋长的命令遭到普遍的抵制,由其以居住在巫族原址的北部氏族的反感情绪最为强烈。北部的一些氏族甚至开始释放原先的巫族奴隶,并延请他们作为祭司。河湾渡酋长的政令在北部几乎已经行不通。只有在文明起源地的南部,鬼神信仰比较薄弱的地方还比较听从酋长的号令。你要:
1、祭祀自己的孩子,进位鬼王,与北部和解;
2、坚持自己的意见,既要当鬼王,又要改革鬼神崇拜的传统(面临内战风险)
选2


十一、河湾渡酋长的概念过于超前,在自己子民听来几乎如同疯话一般,现在酋长几乎完全失去了北部氏族的支持,内战一触即发:
1、献祭孩子,进位鬼王,尽最大可能避免内战风险;
2、动员南部氏族准备与北部氏族战斗
选1


十二、河湾渡酋长庄重地祭祀了自己的所有孩子,一个前巫族奴隶为河湾渡酋长献上花纹繁多的鬼神木面具,宣布河湾渡酋长为鬼王。河湾渡各部族在鬼王的威望之下重新弥合在一起。此时,一些虔诚的鬼神崇拜信徒请求鬼王释放所有巫族奴隶,并接纳之前逃走的巫族人。河湾渡文明:
1、同意释放奴隶+同意接纳巫族流民;
2、拒绝释放奴隶+同意接纳巫族流民;
3、同意释放奴隶+拒绝接纳巫族流民;
4、拒绝释放奴隶+拒绝接纳巫族流民。
选3


十三、巫族奴隶被释放后逐步融入河湾渡文明之中,现在的河湾渡文明又进入了一个相对平静的发展期,你选择:
1、委派鬼神崇拜的祭司研究长生不死的灵药;
2、委派鬼神崇拜的祭司创造鬼神崇拜的文字;
3、拟定鬼神崇拜的戒律;
4、建立一支捍卫祭司的卫队。
选2

第一回合

河湾渡鬼王处理继承危机的方法可以概述为两点:一、鬼王还得河湾渡人做,且为政教合一的领袖,但作为交换,鬼王承认巫族人在河湾渡内的地位和其掌握主要宗教活动的现状,并承认鬼神崇拜为河湾渡人坚定的信仰;二、改鬼王为“罗斯曼”,并废除活人献祭为没为奴工,通过变更习俗淡化巫族和鬼神崇拜的影响。

事实上,在鬼神崇拜的传统认知中,鬼王是万鬼之主。因此,鬼王本来就在名义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先代鬼王也是看中了这种权威而忍痛献祭了自己的孩子。只不过由于被解放的巫族奴隶在很多氏族都成为掌握祭祀的祭司,所以鬼王的实际影响力大打折扣。但这不影响鬼王在名义上继续作为政治和宗教的总领袖。至于鬼王传承给河湾渡人,则受到大多数河湾渡族人和氏族的支持,毕竟是血缘相连的同族,首领的位子没有理由交给巫族人做。而鬼王正式承认巫族人和鬼神崇拜的地位则进一步巩固了它们的地位。其实,随着巫族逐渐融入河湾渡部族,在群婚制的影响下,两族的血缘开始混合,界限也日益模糊,一种结合了河湾渡、巫族和鬼神崇拜的混合文化和习俗开始主导河湾渡部族。

但鬼王改名罗斯曼则受到了广泛的抵制。这主要是因为鬼神崇拜的深刻传播导致河湾渡族人熟悉其理念,传统的鬼王概念已经深入人心,骤然更改令族人们不安。这一举动只好作罢。至于移风易俗,在巫族和鬼神崇拜影响较为淡薄的南方,基本成功普及。但在北方,活人献祭则仍然大行其道。风俗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撕裂了河湾渡。

新任鬼王鼓励农耕的做法则受到支持,因为饱经动荡的河湾渡人也厌倦了不稳定的生活。奴隶概念的出现和农耕产量的提升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这也缓慢地启动了社会阶层分化的进程。

地图更新
人民不满小幅下降
分权程度小幅上升
解锁科技“刀耕火种”
特殊状态“残忍的观感”效果减弱
巫族人同化度小幅上升,服从度小幅上升,影响力上升。

第二回合

河湾渡酋长试图强行推行以地域为依据划分的村社制度。这一制度从理论上讲确实有助于更严密地组织劳作和生产。但这种设想严重超越了当前时代的限制。在当前的河湾渡社会,母系氏族社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母系氏族中,婚姻制度由族内婚向族外婚过渡,原先以族内杂婚为纽带形成的血缘家族转化为以互相婚配的诸族为纽带的氏族。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实行原始公有制的氏族,而非家庭。家庭是早期村社的基本单元,在缺乏基本单元的情况下试图推行区域村社制显然是空中楼阁,至于基于村社的制度构想更是无本之木。酋长的疯言乱语在氏族成员们听起来,不啻于天方夜谭。对酋长精神状态的质疑,开始缓慢地在部族内传播。

此外,酋长要求祭司们尝试寻找书写符号,祭司们生无可恋地指指木雕上的象形符文,人们投向酋长的怀疑目光更多了。尽管这段时间内,在酋长的组织下,河湾渡基本上处于一无所得的混乱情况,但河湾渡的族人经过长期实践,普及了熟食的烹饪方法,并由于向森林中的迁徙,稍微改进了自己的工具效率。

地图更新
人民不满上升
解锁科技“生活:熟食烹饪”
解锁科技“手工业:高效率石器”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25%~
政治力保留(2)

第三回合

在一片混乱中稍微恢复过来的河湾渡鬼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下以鬼王的名义下令结束了之前的错误命令。并且将注意力转移到生产方面来。一些从事农耕的部落民发现将动物骸骨和粪便或烧成灰的草木埋入土地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鬼王得知后,在经过一些实验后,以鬼神降灵的名义,宣布自己受到启发,将这一经验推广出去。崇奉鬼神的部落民自然是毫不生疑地运用了。此外,鬼王试图汇总日常争端的仲裁结果汇编。鬼王的确参与了日常的争端仲裁,但由于原始社会的人类意识还处于相当模糊的阶段,只有一些简单的“善恶”和“好坏”之别,因此试图逻辑严密地汇编一套习惯法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在酋长的努力下,更清晰的一套原始道德被族人们接受了。这是一套混合了鬼神戒喻和部落生活经验的简单道德观念。基于这种道德,一些更先验式的争端解决办法被开发出来:决斗审判。如果不服从鬼王的裁决的人,败诉的一方可以要求与胜诉的一方决斗。当然,胜诉的一方如若拒绝,则改判败诉的一方胜利。
最后,鬼王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工具已经成为限制河湾渡部族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最大桎梏。因此在鬼王的动员和努力下,河湾渡部族基本掌握了原始木制工具的使用方法。

地图更新
人民不满小幅下降
解锁科技“辅助:天然肥料”
解锁理念“原始道德”
解锁科技“手工业:原始木制工具”
【抉择:是否接受“决斗审判”成为鬼神崇拜的教义?(决斗审判:不服从权威裁决的双方可以诉诸鬼神旨意,通过生死决斗的方式决出最终的裁判结果。人民对酋长错误决策的容忍程度小幅上升;但祭司阶层将更多地掌控律令和审判方面的权力)】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40%~
政治点转换政策(0)

第三回合

由于民间风俗的影响力日益传播,鬼王接受了决斗审判作为鬼神崇拜的教义。既然有了决斗审判的裁决方式,河湾渡文明根据鬼神崇拜的一般内容,发展出了一套简单的决斗仪式。决斗仪式丰富紧张的场景又成为河湾渡许多传说的源头。对于罕见的日食现象,鬼王以自己的特殊身份作为依凭,解释说是因为鬼神对河湾渡的现状不满,因而降下异象以惊醒族人。具体来说,最惹鬼神恼怒的,便是巫族传统中的活人祭祀。本来活人祭祀作为施行已久的传统仪式,早已被族人接受,并被蒙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但由于原始道德的发展,河湾渡人已初步具有同情心,因此鬼王的这一主张很快得到认同。尽管没有明言,但大部分部落在实践上废止了这一仪式。但仍有少数部族坚持这一传统,不过已经不再是主流了。
驯化动物是一项耗时长久的活动,即使以鬼王的威望,也不可能寄希望于通过一次大会宣言,就能一蹴而就。事实上,小规模、不科学的驯养方式早已存在。鬼王的布告进一步推进了这一进程,并鼓舞了更多猎人投入驯化动物的努力。以河湾渡目前的地理位置,河湾渡人主要驯化的对象是中小型的动物。

地图更新
人民不满小幅下降
鬼神崇拜新增教义:“决斗审判”(不服从权威裁决的双方可以诉诸鬼神旨意,通过生死决斗的方式决出最终的裁判结果。人民对酋长错误决策的容忍程度小幅上升;但祭司阶层将更多地掌控律令和审判方面的权力)
解锁科技“文化:故事与传说”
解锁科技“文化:决斗仪式”
失去理念“献祭活人”
失去特殊状态“残忍的观感”
获得状态:小型家畜驯养进程:1/2(需合理指令促进,否则将停滞不前)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55%~
政治点保留(1)

第五回合

河湾渡鬼王在各部族大会上提出对各部族资财的管理方略,在鬼王的启发下,各部族任命了专门的书吏记录牲畜等物资的数量,并按时加以清点。这对原本就有象形文字的河湾渡而言,并没有困难。经过清点和统计,河湾渡的资财管理清晰起来。而识文断字的书吏也成为鬼王和各部族酋长的左膀右臂。许多河湾渡人都希望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书吏。河湾渡也因此建立了初步的管理形式。
书吏的记录为规律的发现提供了便利,从书吏对天气和谷物的记录中,河湾渡人推导出一部粗略的历法,称为“鬼历”,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当然,鬼历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推算过程并非根据实际观测,而是根据书吏的数据。此外,书吏的记录也帮助河湾渡人掌握了中小型动物的驯养。这给河湾渡人提供了更多的蛋白质,丰富了河湾渡人的食物来源。
鬼王还打算将各部族划分为十个区域,每个区域委派一名代表管辖。河湾渡此前在对巫族文化的接受上本来就存在分歧,这一举措倒是得到赞同。只不过最后各部族妥协的成果,是由南至北划分为三个区域,每个区域都由专员管理。事实上,由于巫族祭司原本就具有相当影响力,因此这些所谓的专员基本上都是巫族祭司,进一步扩大了祭司阶层的影响力。而划分区域,使得各区域的治理得以符合各区域的特质,因此河湾渡的行政效率也有所提升。鬼王从某种程度上说,更像是一个共主,而非处理具体事务的执行者。

地图更新
解锁理念“书吏阶层”
解锁科技“天文:原始历法”
解锁科技“管理:原始统计与管理”
失去状态“小型家畜驯养进程”
解锁科技“畜牧:小型家畜驯养”

第六回合

经历了上一任鬼王的管理制度改革,河湾渡文明的行政效率有所提升,能够支撑进一步的变革。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河湾渡人能够在生产之余留下一定的剩余产品。为了适应这一趋势,鬼王颁布命令,河湾渡人只需向氏族上交上一年度的粮食生产量,多余的粮食可以保留。由于有了书吏阶层的存在,记录各年度粮食生产量成为可能。这一命令通过三区祭司颁发,较为成功地传达到了各氏族。由于整体看来,河湾渡的生产力是进步的,因此,这一举措收到族人的欢迎,刺激了生产的发展,而更多剩余产品的留存催生了私有制的萌芽。比起其他文明自发性的私有萌芽,河湾渡的特色在于,通过合理行政体系的架构,实现了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催生了河湾渡的私有制发展。至于农兵制度,则受限于原始公社氏族族聚而居的历史条件,没有发展起来。不过,还是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令河湾渡人的拓殖热情大大增强。
经过书吏们的总结和反映,鬼王推行了一些氏族已经在推行的休耕制度,最大限度保存了土地肥力,令土地利用率大大增加。此外,河湾渡已经出现的分工苗头也为酋长觉察,并通过行政系统加以认可。本来河湾渡已经存在系统性的家畜养殖,分工的推进促使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分工。而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男子的地位大大上升,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的进程也开启了。
与此同时,一些外出探索的猎人回报,在北方,发现了一个相当强盛的部落,他们自称自己是华夏人。
地图更新
解锁理念“第一次社会分工”
解锁科技“农业:轮耕(双圃制)”
获得状态“私有制进程:1/3(需合理指令促进,否则将停滞不前)”
获得状态“父系社会进程:1/2(需合理指令促进,否则将停滞不前)”
政治点保留(3.5)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95%~

第七回合

丹阳文明的命途同样多舛。在远古时代早期,丹阳文明邂逅了区域性的大部族巫族,在通过武力彻底征服巫族后,却又采纳了巫族的信仰体系,这最终导致文化远胜早期丹阳文明的巫族在文化上同化了丹阳。原本如同白纸一样的丹阳人从此开启了坎坷的巫族化过程。借用一位丹阳祭司的话:“巫族在肉体上被我们征服,他们的灵魂却在我们身上苏醒。”

早期的丹阳酋长为了取悦被巫族影响的部族,不惜献祭自己的子嗣,也要接受巫族祭司们奉上的“鬼王”称号。鬼王在巫族的鬼神信仰体系中,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不仅能和鬼神灵魂沟通,也掌握着凡间人类的命运。但这样一来,等于默许了巫族文化的正当性。从此,人祭横行,绝大多数祭司都由巫族俘虏充任。由于地理的封闭性,丹阳文明中发生了分化,北部的族群由于位处巫族旧地,基本上被完全巫族化了;南部的族群则多多少少保留着丹阳本来的习俗。文化侵略加上部族分裂,给鬼王带来了巨大挑战。

所幸后来的鬼王们采取了一以贯之的温和策略,没有完全否定巫族文化,而是建基于鬼神崇拜提供给他的合理性上开展了一系列持久的温和改革。鬼王首先移风易俗,通过唤起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渐产生的原始道德感,凝聚了基本的共识,如“杀人偿命”。道德与禁忌相伴相生,都建立在同理心的基础上。同理心让人类痛人之所痛,故而对原生巫族文化中残忍的部分渐生厌倦。以此为契机,鬼王不失时机地废除了人祭,从而解决了南北之间最大的差异。

在鬼王“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统治手段下,丹阳部族的原生文化与巫族文化逐渐融合起来,形成了混合的“巫丹阳文化”。至此,激烈的文化冲突告一段落,转入了漫长的融合发展之中。鬼王也因此得以集中精力发展生产。

丹阳地理位置优越,一望无际的平原给农业发展提供了天然助力。与其他发达的农业文明相比,丹阳文明的最大特色在于在远古时代早期就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管理系统。鬼王因地制宜,按照民风不同将国土分为三大部分,分别委任高级祭司管理,授予便宜行事之权,这使得实际管理者能根据在地的风土人情分别治理。凡事皆有利弊,三区祭司制度在大大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令鬼王的实际掌控权有所下降,实际上以一种祭司共主的形态存在。此外,在远古时代末期,鬼王还建立了书吏制度,选拔聪明能干者,教授读书算数和管理技能,委派到各地,记录粮食,统计俗务。有了这些精干书吏的支持,鬼王对基层的控制力和管理效率可谓世界之最。书吏们也成为颇有影响力的阶层,许多平民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被选中成为书吏,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同时统领着祭司和书吏的鬼王拥有双重身份:他既是祭司的最高统领(尽管是共主性质的),同时也是世俗书吏的最高领袖。因此,丹阳形成了独有的政治制度:鬼王是一个政教合一的最高领袖,但却又具备共主性质。

随着管理体系的完善,鬼王得以后顾无忧地发展农业。双圃制和轮耕制取代了落后的刀耕火种,令丹阳文明在生产上发生了大规模的爆发。这也成为丹阳文明彻底告别远古时代的根本原因。随着剩余产品的积累,财富分野,大量失地农民沦为奴隶,阶级社会取代了原始公社。

在社会的快速变迁下,对外拓殖也没有落下。随着边界的逐渐推进,丹阳人发现了北方庞大的华夏族,这令丹阳人感到忌惮。据丹阳派出的使团回报,华夏人排外、尚武、物产丰饶。这一切都令鬼王产生了极强的不安全感。两个东方大国将何以相处?答案只能交给后来人书写了。

古典时代开始了,丹阳人能否穿越时空,创造一个不朽的文明?

第八回合

丹阳鬼王认为三区祭司制度仍有可以改进的地方,行政事务和宗教事务不应当完全聚集在祭司手上,而应该各司其职。为了贯彻这一思想,鬼王决定从教会改革入手,建立一个以自己为首脑的独立教会管辖所有祭司。这些改革无疑触动了祭司的权力,但在鬼王的坚决贯彻下,还是有条不紊地展开了。

为了增强丹阳军队的实力,鬼王决定着手改革军队。一方面扶持军功贵族,另一方面增强训练,并要求工匠依据现有技术发明改良武器。加强训练和改良武器是军队改革的应有之义。但提拔军功贵族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重要改革,由于牵涉众多,因此不免多费周折。

鬼王觉得丹阳目前的行政体制依旧过于简单了,为了加强对基层的把控。鬼王决定依照流行已久的丹阳道德风俗设立简单的法庭(审判机构),对民间争议予以裁决,犯罪者多罚为奴隶。此外,鬼王还决定实行实物税,主要以粮食冲抵。由于书吏制度的存在,税制的推行阻力不大。

三区祭司改革(政教分离/统一教会):600/6000(宗教浓厚+300)
军事改革(提拔军功贵族/改良武器):400/3000(军事落后-100)
原生国家(法庭/实物税):600/3000(书吏阶层+100)

第九回合

感到精力不济的丹阳鬼王下令废弃了三区祭司改革,这令国内那些为自己的命运暗暗捏把汗的祭司们不由松了一口气。丹阳鬼王下令组织拓殖队,向东南组织了拓殖活动。训练有素的拓殖队成员在祭司们的祝福下信心满满地踏出了扩张的脚步。

与此同时,军事改革和原生国家的政策仍在推进中。

向东南扩张:520/1000
军事改革(提拔军功贵族/改良武器):900/3000
原生国家(法庭/实物税):900/3000

第十回合

丹阳文明的拓殖队如期抵达目的地,正要安营扎寨开始建立定居点,却发现许多九方人已经严阵以待,拓殖队首领试图与九方人解释,九方人的头领是一个肌肉发达的壮汉,他头上戴着一个柳条编制的环冠,似乎昭示着他的身份。他丝毫不听丹阳人的解释,下令手下粗暴地把丹阳人往外推搡。拓殖队首领是个识时务的人,为了避免无谓的伤亡,果断命令手下后撤,正在他们要收拾随身物资时,九方壮汉邪魅地一笑,摆了摆手。首领肺都要气炸了,但为了自己和手下的性命,还是立刻认怂了。携带者剩下的补给品,丹阳拓殖队一路北撤,渡过了河流,在河流北岸建立了定居点。拓殖队赶紧派人将这一事件回报鬼王。

此外,丹阳的各项工程仍在推进中。

扩张完成,国力上限+50,因九方的掠夺,本回合国力-200。
军事改革(提拔军功贵族/改良武器):1312/3000
原生国家(法庭/实物税):1350/3000

« 上次编辑: 2017-08-27, 周日 18:45:43 由 阿列克修斯 »

离线 阿列克修斯

  • 版主
  • *
  • 帖子数: 32
  • 苹果币: 0
Re: Historia - 文明的兴衰: 历代记
« 回帖 #4 于: 2017-08-27, 周日 18:45:02 »
东墟文明:

东墟文明的初创阶段选项总结:


一、我们是东墟人,我们是浅色人种(偏黄),黑色头发和深色眼睛,身材中等。我们居住在一片较为炎热的平原上,平原土质不错。我们的北面是一条平缓的河流,南边是一片湿热的丛林,东边和西边目力所及都是平原。经过长期的发展,我们学会了制造简单的武器(初始科技:武器制造:原始),我们决定:
1、定居;
2、迁徙
选2

二、东墟酋长对目前的地理环境不是很满意,决定迁徙,方向呢:
1、向北渡河;
2、向西;
3、向东;
4、向南进入丛林
选1

三、渡过河流后,东墟人来到一片还不错的平原,这里周围没有什么野生动物,一切看起来很宁静。但在迁徙过程中,不少族人生病了。我们决定:
1、定居;
2、继续向东迁徙(平原);
3、继续向西迁徙(平原);
4、继续向北迁徙(地势逐渐不平坦)
选1

四、东墟人定居后,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粮食问题,但在迁徙的过程中,族人们产生了互相帮助和交换的意识。现在,酋长决定:
1、发展采集;
2、发展狩猎;
3、发展手工业
选1

五、采集促进了生产组织形式的进步,东墟人的粮食困难初步得到缓解,但仍有进一步生产粮食的必要:
1、发展农耕;
2、发展狩猎;
3、发展手工业;
4、派出探索队
选1

六、东墟人的农耕发展得还算顺利,由于土地和气候的原因,只要轻轻撒下一把种子,不需要怎么照顾,过段时间就能有一些作物长出。因此东墟人不愿意太用心去照料,而是想去做一些其他事情:
1、用鞭子抽族人继续钻研农耕;
2、发展文化;
3、发展手工业;
4、派出探索队
选2

七、在闲暇的时候,有些东墟人便拿吃剩的动物骨头玩耍,发现有些骨头如果用火烧烤,能出现一些奇怪的裂痕,而且几乎每次都不一样。于是很多东墟人对此乐此不疲,其中一些人提出一个理论,这些裂痕对未来有着预示作用。很快,一套利用骨痕占卜的理论渐渐兴起。这件事传到酋长耳朵里,酋长觉得:
1、吼呀,给我也算算;
2、无稽之谈,给我滚去种田;
3、吼呀,但什么痕迹预示什么要由我来定
选1

八、占卜界有一个年轻人,他非常聪明,很多学习占卜的人都向他讨教。酋长便慕名请这位年轻人来给自己算一下自己的未来。这个年轻人骨骼清奇,两眼朦胧,看起来的确有一种不同于常人的样子。他拿过一个小骨头烧了起来,烧罢,看着上面那些复杂的龟裂痕迹沉吟良久,眉头紧皱;接着又拿过另一个大一些的骨头烧了起来,看到裂痕的一瞬间,两眼瞪得很大,仿佛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最后又拿过一个鬣狗的头骨烧了起来,裂痕刚刚出现,他就惊呼一声,把头骨扔到一边,哆哆嗦嗦地缩在墙角。众人再三逼问,他什么都不肯说,只是用惊恐的眼神瞪着酋长。酋长按捺不住,亲自逼问。年轻人很害怕地说:我看到酋长的命运里有一团很大的阴影,十年后他会暴毙,更可怕的是,他的死会直接导致东墟人的一场大灾难,在那场灾难中,所有二十岁以上的东墟人都会死。而唯一的破解办法,就是酋长现在立刻离开东墟,不能再回来。酋长大怒,立刻命人把年轻人拉出去杀了,但年轻人一边挣扎,一边用不可思议的语速把酋长的生平一一道了出来,甚至很多细节连酋长自己都不是很清楚,但没有对不上的。众人惊疑不定,酋长感到压力正渐渐向自己转移:
1、顺从民意,离开东墟;
2、坚持不离开,杀了这个年轻人;
3、坚持不离开,但不杀这个年轻人。
选2

九、酋长下命令杀这个年轻人,但其他人都没有行动。周围一片寂静。突然,年轻人用他那瘦弱身体不可能爆发出的能量大声吼道“杀了酋长,不然他会害死我们大家!!!!!!”众人如梦初醒,刚开始畏畏缩缩,后来逐渐大胆起来,硬是把酋长扔到空地上,用柴火活活把酋长烧死了。年轻人走到余烬未息的火堆中,从酋长的骨灰中取出一快灰黄的石块,大声告诉大家,这就是灾难之源,那个恐怖阴影的原型。众人敬畏地向年轻人跪下,看着年轻人把这块灰黄石块密封在一个鬣狗的头骨里。然后众人毫无异议地奉年轻人为新的酋长。看着战战兢兢地众人,年轻人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在新酋长的统治下,东墟人:
1、研究占卜和人的寿命的关系;
2、研究占卜符号;
3、研究占卜仪轨
选1

十、在新酋长的命令下,所有人都根据骨头的裂痕的指示外出寻找各种奇怪的植物。新酋长根据骨痕的吉凶预兆要求族人吞食那些植物,以判定其效果。在长期尝试下,不少人痛苦地死去了。但东墟人也初步了解了植物的药性——当然,这些知识基本被年轻人和他亲密的伙伴们垄断了。这些精通占卜和草药的人被东墟人尊称为巫师。在巫师们的统治下,东墟人:
1、发展农耕;
2、继续研究占卜术;
3、发展手工业;
4、派出探索队
选1

十一、农耕的发展很快让东墟人的人口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增长,东墟人现有的土地不足以承载这么多人口。东墟人必须扩张:
1、向东(平原);
2、向西(平原);
3、向北(平原丘陵交杂);
4、向南渡河回到最初的地方
选1

十二、东墟人很顺利地扩张到东部。与此同时,年轻人也早已衰老,垂垂老矣的他做出了人生的最后一个预言,两千年后,恐怖阴影将在东墟上空降临。人们必须为此做好准备。他在临死前下令组建一支军队,给每个人的简易武器上都涂上从植物中萃取出的毒液,老酋长称这支军队为“灵军”。但他没能亲眼看到命令执行就死去了。“灵军”的组建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其他巫师倾向于不同意,新酋长怎么看:
1、按老酋长的命令照做;
2、只研究武器制造技艺,不组建军队;
3、完全不执行这个命令,把节省下来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修建住所中去;
4、完全不执行这个命令,把节省下来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发展手工业上去。
选1

十三、一支灵军被组建起来,灵军由东墟族百里挑一的最强大战士组成。他们的武器得到了改进,还学会在武器上淬毒。但组建军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巫师阶层和占卜信仰的质疑正不断在族内积累。新酋长认为:
1、巫卜是族之根本;
2、放任自流;
3、推波助澜削弱巫师阶层和占卜信仰,改而推行自己的个人崇拜。
选2

第一回合

自上一个伟大的占卜者通过占卜预言的方式烧死上任酋长后,巫师阶层在东墟部族内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他们掌握了编织他人命运的武器——占卜。他们的卜辞既可以将一个人捧为部族的救星,也可以把一个人定为部族的灾星。这种卜辞在这个蒙昧的时代对普通族人有巨大的号召力。事实上,现任酋长本身就是巫师出身。而现在,他却向自己命运所系的群体祭出了改革的旗帜:酋长要求各族的巫师每个月圆更换一次。这是一项非常不现实的举措,巫师处于有影响力的地位,人数本身就在少数,在所属氏族更是已经形成了权威,即使要更换,也没有备选对象。更何况,这种赤裸裸褫夺巫师阶层权利的举措,遭致巫师们的集体反对。一些激进的巫师甚至开始动用他们最致命的武器——占卜来对抗酋长:他们声称,酋长已经失去了灵力。凡此总总,酋长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主张。至于酋长的第二个措施,打造一根精美的木杖,交给巫师们的领袖,却意外地获得了支持。巫师们召开集会,在神秘复杂的占卜仪式后,巫师们推选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巫师接过权杖,并获得称号“大巫师”。从此,东墟的巫师阶层便有了一位半公开的领袖,也就是大巫师。酋长也只能通过大巫师影响巫师群体。大巫师对酋长的观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巫师对酋长的评价。

酋长关于标枪的设想则顺利实现了,这对于已经有一定手工业技术水平的东墟人而言并非难事。至于淬毒,则因为技术的限制和材料的稀缺,没有完全普及。

地图更新
分权程度小幅上升
失去特殊状态“对巫师和占卜的质疑”,获得特殊状态“大巫师存在”(酋长对祭司阶层控制力下降)
解锁科技“武器制造(改良)”
解锁科技“高效率石器”
武器装备变为改良原始武器

第二回合

东墟酋长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创制一套记录符号用于记录日常生活和宗教事务。这一看法受到了包括大巫师在内的祭司阶层的全力支持,因为随着巫卜仪式的发展,仪轨和卦辞都日益复杂化,急需一套书写符号,以记录卦辞,编制卦书。大巫师率领高阶祭司们夜以继日地投入这一套符号的编制中。编制者们就地取材,用龟甲、兽骨等作为书写材料,以雕琢过的石器和更为坚硬的骨头作为书写工具,从象形的角度出发,围绕卦辞的基本内容和东墟人的日常生活,创制了一套书写符号。这种书写符号被称为“东墟甲骨文”。但由于编制这套符号主要是出于宗教目的,因此东墟甲骨文的内容并不全面,更多地侧重在抽象的宗教仪轨和吉凶占卜上。并且东墟甲骨文被祭司阶层垄断,普通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这套文字。文字的垄断使得东墟的祭司阶层势力更为庞大了,文化创作也因为文字被垄断的关系更多地仰赖于祭司阶层。

东墟酋长是个务实的人,顺应这一潮流,不仅干脆承认了祭司阶层对文字的垄断,还授予祭司阶层用甲骨文总结东墟知识的权利,并允许这些知识仅在祭司阶层内部流通。这等于将对知识的垄断也授予了祭司阶层。由此,基本确立了祭司阶层对文化、宗教、知识和精神领域的完全垄断地位。祭司阶层对此十分满意,也愿意对酋长投桃报李。在一次盛大的占卜后,宣告酋长是东墟族的命定福星,在酋长的带领下,东墟族人必能拥抱伟大的未来。这种盛大占卜在为酋长张势后,得到酋长的认同,成为定例。每次大占卜,大巫师都会通过占卜结果提出对当前局势的某些意见,请求酋长裁决。事实上,这就是祭司阶层以占卜的名义向酋长提出自己的要求,如果酋长能够妥善处置,则祭司阶层对酋长的观感会有所提升,反之,则会引起祭司阶层的不满。

得到祭司阶层的认可后,酋长的野心极大地膨胀了,连珠炮似的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又是要举办考试,又是要派出探索队,又是要整肃猎人行伍,又想推出宗教改革。但酋长忽视了两个重要事实:且不说酋长一人独木难支,精力有限,根本不可能处理这么多事务;东墟目前简陋的行政机构和极度粗糙的管理方式也根本不足以支撑这一系列事务。最终的结果是,东墟族人按照酋长的意思在狩猎之余操练战力,猎人们勤奋地练习格斗、奔跑,提升了东墟族人的战斗力。

地图更新
人民不满下降
解锁特殊理念“大占卜式”(每回合祭司阶层都会对酋长提出一些意见,如酋长不能满足这些意见或者对这些意见置之不理,祭司阶层对酋长的支持度会下降,若祭司阶层对酋长的支持度过低,会引起包括政令不行等在内的一系列负面后果)
祭司阶层对酋长支持度大幅提升(目前:极高)
解锁特殊状态“祭司阶层垄断文化”(酋长的文化/宗教类指令之效果完全取决于祭司阶层的观感和态度)
解锁理念“象形文字”
东墟猎人战斗力提升(目前:非战斗平民+/近战)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20%~
政治点保留(2)

第三回合

东墟从事农耕的部落民也观测到了土地肥力的问题,并且认识到了通过施以动物尸体和焚烧的草木可以增进土地肥力,在东墟酋长的大力推广下,这一举措也顺理成章地在全部族获得了普及,进一步促进了东墟的农业生产。此外,酋长在一些聪明的巫师建议下,将木头和石块削尖,改良了工具的应用效率,并通过此法镂空木头,制作出了可以在水上航行的独木舟。并派出一队猎人,带着淬毒武器,向南探索。虽然许多人被毒蛇咬伤,猛兽咬死,但还是幸存了一部分人。他们带来消息,说在河的南边,发现是一块平原,并在平原上发现了一种作物,刚开始长得像草,生于湿土之中,长高后可达大腿高,结出的种子是待壳的颗粒,剥壳后香甜可食用(水稻)。勇士们带着一些样品回到部族,展示给巫师和部落民们观看。
此外,酋长还做了许多糟糕的决定:疯言疯语说什么五常,部落民根本不知道酋长在说些什么。还有让部落民试毒则受到部落民的极度反对,最后甚至搬出了大巫师叫停这一荒谬事件。酋长还试图编制脱产的军队,却不知道在这一时代各产业基本上是合而为一的,根本不存在什么专业化的可能。更不要说酋长还明目张胆地将巫师排斥在各项事务之外。这引起了巫师们的严重不满。
大占卜式要求:酋长废止一切不合时宜的举措,并沐浴后,亲自抬着贡品到大占卜式上,向大巫师致歉,然后全程跪在会场,等待占卜仪式结束,以示虔诚。

地图更新
人民不满上升
祭司阶层对酋长非常不满(当前支持度:较高)
解锁科技“辅助:天然肥料”
解锁科技“水上:独木舟”
原始木制工具占比提升
发现新资源:水稻×1
原始社会解体进程:30%~
政治点保留(3)

第四回合

日食结束了,酋长的梦也醒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梦蹂躏着酋长的脑袋,昏昏沉沉,浑浑噩噩。酋长忍不住绘声绘色,向族人们讲自己的梦:“我梦见一头黑白雄鹰,它温柔地啄了啄我。我正要挥手赶走它,它却开口说话。它是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血肉创造了我们居住的世界,”酋长突然提高声音,指着旁边好奇的巫师们,“而他们!他们是闯入我们心灵的邪念!他们是污染我们世界的根源!每个人都应该为祖先讨伐他们!”
全场一片寂静。
巫师们一下没有反应过来,脸上还挂着残存的好奇,只是渐渐凝结,僵硬。大巫师重重地用代表自己权威的手杖点地,沉声招呼卫士,“酋长累了,你们带他下去休息。”
第二天,大占卜式。酋长被带到会场。大巫师痛心疾首地教训道:“巫卜之术无不灵验,酋长虽然尊贵,也不能任意侮辱。昨天酋长说的话实在令人难过。卜辞有云:太阳隐则瘴疠生。酋长一定是被瘴疠影响了。但说出来的话,没有那么容易收回。酋长必须付出代价,以表明赎罪的决心。”大巫师给了酋长两个选择:被公开鞭打30下,并当众跪下聆听巫师的教诲;从三瓶药水中选一瓶喝下,这三瓶药水,一瓶是淡红色,一瓶是淡黄色,一瓶是淡蓝色,其中一瓶是致命的,一瓶会令人失明,一瓶则是无害的,酋长只要敢于冒险,聆听命运的裁决,他的罪过就可以一笔勾销。然而,谁也没有料到,酋长抬起高贵的头颅,坚定地说:“我不敢违抗祖先的启示。”一缕微妙的表情掠过大巫师的脸庞,“把酋长带下去吧,明天,就让大占卜决定他的命运吧。”
次日,大占卜式。尽管巫师们德高望重,但公然拘捕酋长也算是把事情闹大了。酋长的弟弟从所属氏族带来800名猎人,大巫师见此阵仗,也派手下调出300灵军。双方在会场紧张地对峙着。大巫师又问了一遍酋长是否屈服,酋长依然坚定地拒绝。于是大巫师开始了漫长又神秘的占卜。终于,大巫师面前摆好了三块龟壳。众人紧张地聆听大巫师的解释。“第一卦,渊。渊者,既幽且长,向下。”大家都知道,渊卦代表着整体卦局的不利。酋长的弟弟挥挥手,猎人们举起木棒和石块,灵军也针锋相对,抬起淬毒的木枪。气氛骤然紧张了起来。“第二卦,泽。泽者,陷而下之,沉也。”泽标志着卦主有错,结合第一个“渊”卦,大家心里都暗叫不好。眼看只要大巫师说出第三个凶卦,一场战斗就要爆发。大巫师警惕地左右看看,举起了最后一块龟壳,气氛凝住了,众人都盯着大巫师。“第三卦,乌。乌者,聚黑散精,至浊。”酋长眼一闭,大家都知道玩完了,乌卦三,代表卦主无药可救,不仅有错,还是主动犯浑。酋长的弟弟发一声喊,众猎人向会场中间冲去,就要抢出酋长。“且慢!”大巫师大叫一声,“乌后带撇,向金,金乌,阳也。虽不利,缓冲。”原来,乌卦有一个及其罕见的延伸,如果乌卦的龟裂不是连续的,而是中断一次后,向上继续裂开延伸,如同一撇的话,就叫“金乌”卦,金乌就是太阳,是一个大大的吉卦。即使其他卦象再差,也大有转圜余地。众人长舒一口气,大巫师拿着大石器,亲自去解酋长的束缚,说时迟,那时快,就在绳索落地的一瞬,大巫师石器一挥,酋长的左手已被砍断,鲜血溅了一地。“这就算赎罪了。”大巫师缓缓说道。
酋长的弟弟不忿,又要带人冲上来,“站住!”酋长咬着牙忍痛喝止。等到众人散尽,酋长才告诉弟弟,刚刚大巫师看到800猎人真的要上来拼命,偷偷用手中石器划了一下龟壳,将乌卦改为金乌卦,才宣布赦免了酋长。“既然人家有意忍让,我们现在实力不足,也暂时不要轻举妄动。”
断手的酋长静下心来,诚恳地向大占卜式致歉。酋长接着发布了几道命令,族人来到新发现水稻的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探索,找到了种植水稻的方法。并且根据经验,发现了刀耕火种的种植方法。至于研究所谓陶器,则因为工具不够先进的原因,失败了。

地图更新
祭司阶层对酋长非常不满(当前支持度:一般)
解锁科技“农业:刀耕火种”
解锁科技“知识:水稻驯化”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40%~
政治点转化指令(0)

第五回合

新酋长上台后,对祭司阶层秉持礼敬的姿态。尽管私下里,新酋长策划过夺取祭司阶层权力的阴谋,但及时被亲信的朋友制止了。旁观者清,酋长自信满满的举动实在是过于鲁莽。还好新酋长从善如流,没有坚持。新酋长是个有想象力的人,他在大占卜式上诚恳地向大巫师“请教”:既然巫卜揭示了未来,那未来究竟是由谁操纵的呢?这个问题确实难住了大巫师,紧接着,酋长向大巫师提出了一套解释,酋长认为,不同的神灵操纵着不同的事物,比如下雨是由雨神操纵的,而农业则是由谷物之神控制的,云云。尽管大巫师驳斥了这套理论,但毕竟具象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共鸣。多神的说法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与巫卜并行的一套说辞。但是总体上,巫卜仍然占据着绝对主流的地位。虽然大巫师没有公开为难酋长,但祭司阶层对酋长的观感大大下降了。
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储藏粮食成为东墟人的一大实际需求。一些东墟人发现,用火烧制河边的湿土可以制成密封性良好的陶制容器。制陶技术很快流传开,但仍然只被少数人掌握。此外,酋长还通过缝制兽皮改进了服饰,令东墟人穿上了更体面保暖的服饰。
地图更新
祭司阶层对酋长不满(当前支持度:较低)
宗教:女娲崇拜(原始多神崇拜)在东墟出现(当前分布:10%~,影响:弱)
解锁科技“手工业:陶器工艺”
解锁科技“手工业:原始服饰”
政治点保留(3)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50%~

第六回合


新任东墟酋长的一生是悲壮的一生。他刚上任的时候,励精图治,在手工业领域做出了相当大的创举。从利用滚木搬运重物的古老传统中,东墟工匠们逐渐制造出了轮子:将木头削成环形,在环形中央辅以木质轴承,然后两个或四个轮子为一组,上置木板,用以托运物品。轮子的发明大大解放了东墟的生产力,大型工程和长途运输成为可能。借着轮子的便利,东墟人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换陶器和水稻粮食等生产生活资料,形成了集市。
此外,随着农业生产的进步,人民不再满足于露天居住。一些工匠已经自发研究出了种种简易的建筑,只不过式样各有不同。酋长则其优者而从之,设计出了一套成体系的方案:掘地设地基以使建筑牢固,立木以为柱,上铺木梁茅草。这样的方形房屋可以遮风避雨,出村粮货。生活较为富足的一部分东墟人很快采用了这种建筑。
酋长的后半生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酋长不满以大巫师为首的祭司阶层势力过大,想尽办法削弱祭司阶层的力量。但酋长似乎是操之过急,也可能是高烧糊涂了,竟说出什么“国民大会”“百人队”之类的疯话。对酋长早有不满的大巫师借为酋长看病为名,将酋长和其他族人隔绝开来。被软禁的酋长不堪忍受,派人装神弄鬼,企图推重女娲崇拜,削弱巫卜仪式的影响力。但酋长不仅做事不密,被巫师探知,酋长推重的方法也有问题,竟然让部下找什么“红磷”“白磷”,部下一头雾水,表示听不懂。大巫师震怒不已,终于决定召开大占卜式,在仪式上公开为酋长占卜,宣布酋长邪毒缠身,导致疯病。在疯病之下背叛族人,污蔑巫卜,如果不以圣火净化,必将给全族带来灾难。本来酋长并非毫无影响力,但是酋长的所作所为不由人们不相信大巫师的话。于是酋长在众目睽睽之下被绑在柴堆上烧死。大巫师另外扶持一个小氏族的族长成为新酋长。经此一事,酋长基本上沦为大巫师的傀儡。祭司阶层对部落事务的控制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地图更新
人民不满上升
祭司阶层对酋长非常不满(当前支持度:极低)
巫卜仪式影响力上升,女娲崇拜影响力下降
解锁科技“运输:轮子”
解锁科技“商贸:原始集市”
解锁科技“建筑:木石混合建筑”
失去状态“原始木制工具权重上升”
解锁科技“手工业:原始木制工具”
获得状态“巫师的傀儡:祭司阶层总领一切事物,每回合政治点-1,指令成功率下降,对祭司阶层不利的指令成功率大幅下降”
政治点投入指令(1)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70%~

第七回合

东墟文明的历史有一条鲜明的主线,酋长和巫师的斗争贯穿了整个远古时代。而且酋长在斗争中一贯处于节节败退的状态。对于这一处境,历代东墟酋长不能说没有试图做出改变:上上代酋长试图通过塑造女娲崇拜对抗巫卜崇拜;上任酋长则力图依靠精锐的灵军战士和亲族的支持推翻巫师的统治。但东墟酋长都过于勇猛冲动,缺乏策划阴谋的必要素质。上任酋长更是因其毫不掩饰的意图被大巫师烧死在众人面前。到现在的酋长巢鸟接任的时候,东墟的酋长独裁制度,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在实际上都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巢鸟本身是被大巫师从毫无势力的小氏族中推举出来的,因此他明智地决定主动终止酋长制度,以换取自身的平安。他命令亲信放出风声:大巫师年高德劭,理当成为东墟全族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他还利用主要掌握在酋长手上的女娲崇拜,将大巫师解释为女娲的代言人,并伪造了诸多神迹证明这一点:比如把女娲的标记涂抹在大巫师居所外的石头上。大巫师的手下也顺水推舟,不断宣布在占卜中发现大巫师的非凡之处,将大巫师说成是唯一能把东墟人从传说中的“大毁灭”解救出来的救世主。

经过长达数年的造势和宣传,大巫师在全东墟上下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巢鸟宣布将举办一场大占卜式,占卜全族的命运。早已与巢鸟商量好的巫师们声称卦辞显示圣者已经降临,而根据卦辞的启示,圣者便是大巫师本人。巢鸟也极尽赞美之词,希望将权柄完全移交大巫师。大巫师则宣布自己并不能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依照传统,仍然应当由酋长总摄诸事。巢鸟知道这只是大巫师故作推辞,因此连续举办了三次这样的大占卜式。终于,在第三次大占卜式上,大巫师“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巢鸟的禅让。大巫师从此成为东墟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改称“圣巫”。而巢鸟的禅让仪式也成为东墟的传统,之后的大巫师也由最富声望的12名巫师推选产生,并通过禅让仪式授予大巫师之名。至此,东墟确立了政教合一的“圣巫”独裁制度。圣巫本人只是整个祭司阶层的代表,因此,东墟事实上的统治者是巫卜崇拜的祭司阶层。而女蜗崇拜也因此很快被斥为邪说,从东墟社会基本消失了,只剩下零星的历史记载和传说还会偶尔提及这一崇拜。

由于一直以来祭司阶层在东墟文明内部都有着极高的控制力,因此禅让并没有给东墟带来特别大的震动。东墟仍然沿着原来的轨道继续发展:东墟的主要粮食来源是水稻种植,此外,东墟率先发明了轮子,这使得粮食的运输更为便利,不仅促使东墟不断外向扩张,也在东墟内部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市场。这一切都促使东墟的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母系社会解体,大量失去土地的人沦为奴隶,财富迅速分野。拥有大量财富的主要是祭司阶层,他们不仅拥有大片土地,还拥有众多奴隶。凭借东墟发达的建筑技术,他们修建了许多富丽堂皇的庙宇,用作居住、统治和祭司仪式。

由于祭司阶层在东墟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这使得神秘主义的文化氛围和宗教目的的文化形式非常发达,但人们的思想也因此被钳制,充斥着迷信、压抑和混沌。这令新生的东墟文明充满了死气沉沉的停滞气息。

古典时代开始了,东墟人能否穿越时空,创造一个不朽的文明?

第八回合

东墟圣巫似乎高估了现有机构的行政能力,一下子提出太多不可能实现的改革。祭司们不由暗地里嘀咕圣巫是不是疯了。经过耐心的说服与讨论,圣巫终于同意削减部分过于困难的改革。在保留下来的提案里,东墟要建立一个由12位高级祭司组成的“十二议会”辅助圣巫管理日常事务;此外建立了一套简单的官僚机构,官僚由十二议会察举并委任。官僚机构基本涵盖了一般的日常事务。本来圣巫想在十二议会之外设立一个被称为元老院的机构,元老院对十二议会和圣巫的决断有否决权。但由于严重触动祭司的利益而直接被否决。即使被大幅削减,这个复杂的机制改革也够东墟折腾好一阵的了。

圣巫在农业上也有不切实际的追求,他一边兴致勃勃地规划了理想的井田制度,一边突发奇想要拟定精准的度量衡,又从从东墟的巫卜神话中挑出一个英雄战胜饕餮的故事,让农民们在播种时节举行欢乐的仪式,敬拜英雄,并祈求英雄给新一年的农耕带来好运。。最后把这些东西杂糅在一起,搞了个统称为东墟农制。这也是一项极其浩大的工程,祭司们纷纷对圣巫的规划能力摇头叹气。

十二议会与简单官制:600/5000
东墟农制(井田制度/度量衡/农始日)500/6000
祭司阶层支持度下降

第九回合

面对繁重的工作量,在圣巫的督促下,相关东墟人全力以赴地投入实施。

除此之外,为了安抚不安的祭司阶层,圣巫设立了祭司的准入考核,由祭司主持。如果这一制度得以实施,可以想见祭司的传承将仅限于现有祭司。并且向祭司大肆宣传了他们的崇高地位。圣巫郑重地告诉祭司,他们的地位比平民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十二议会与简单官制:1600/5000
东墟农制(井田制度/度量衡/农始日)585/6000
安抚祭司(祭司准入/口头安抚)200/1000(宗教浓厚+100)

第十回合

在圣巫的努力推进下,对祭司的安抚完成了。一方面,圣巫赞扬祭司们是东墟的支柱,对抗毁灭阴影的最有力助手;另一方面,圣巫建立了祭司的准入考核机制,祭司原则上仍然世袭,但必须经过考核,考核项目主要是占卜知识、识字和草药知识等。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祭司的地位,但同时也令祭司阶层更加固化。

圣巫宣布,终止东墟农制,开始进行对灵军的改革。灵军被宣布为除祭司外,对抗毁灭阴影的重要支柱,灵军的每个成员都将被封以土地成为小贵族,地位仅次于祭司。这样的举措固然能讨得灵军的欢心,但大规模的封赏需要大量土地。圣巫决定从将自耕农连带他们的土地分封给灵军将士。

此外,东墟的简单官制仍在推进中。

完成“安抚祭司”,东墟获得文明成就“祭司准入”,祭司阶层支持度大幅上升,文化竞争力上升。
分封灵军:211/1500
十二议会与简单官制:2000/5000


离线 阿列克修斯

  • 版主
  • *
  • 帖子数: 32
  • 苹果币: 0
Re: Historia - 文明的兴衰: 历代记
« 回帖 #5 于: 2017-08-27, 周日 18:48:50 »
诺亚文明:

诺亚文明的初创阶段选项总结:


一、我们是诺亚文明,我们有浅古铜色皮肤,黑色头发,身材高大强壮。我们出生在一片丘陵之上,这里稍微有点炎热,气候比较湿润。我们目力所及,丘陵北面有一片森林,东面也是一片森林。这里看来食物勉强够用。我们选择:
1、定居;
2、迁徙。
选2

二、在过去漫长的生活中,我们学会了想尽一切办法填报自己的肚子(初始科技:有组织采集)。现在我们要往哪迁徙:
1、向北进入森林;
2、向东进入森林;
3、向南跋涉(似乎仍然是丘陵);
4、向西跋涉(丘陵逐渐稀疏)
选4

三、很快,诺亚人脱离丘陵,来到一片平原上,这里的土壤尚可,除此之外没什么特别的。我们要:
1、在此定居;
2、继续向西迁徙(平原,似乎有温润的海风);
3、向北进入森林;
4、向东回到原点
选2

四、这是一次漫长的迁徙,有些体弱多病的人已经病倒了。现在诺亚人来到了一片温润的平原,西边就是大海。这里的环境比起之前似乎没什么两样。看着族群里疲惫的众人,诺亚酋长决定:
1、定居;
2、向北迁徙(仍是平原,但逐渐远离大海);
3、向南迁徙(濒临大海的丘陵);
4、向东回到上一处地方
选1

五、诺亚人定居下来,定居下来后他们才发现这里有不少野兽出没。但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填饱自己的肚子。诺亚人决定:
1、发展农耕;
2、继续采集;
3、发展狩猎;
4、发展渔业
选3

六、身体强壮的诺亚人在狩猎上很有一套,狩猎和采集的食物让诺亚人暂时摆脱了饥荒的威胁。此外,诺亚人由于长期处于长时间迁徙,他们的人民学会了互助的重要性,他们开始互相交换各自的需要的东西。不太顺利的旅程让诺亚人紧密团结在一起。稍有余裕的诺亚人接下来决定:
1、继续发展狩猎;
2、尝试农耕;
3、在互相便利的地方设立交换物品的集市;
4、发展渔业
选3

七、随着交换逐渐兴起,开始有一些人不仅仅为了以物易物交换自己所需才参加交易,而是充当起交易的中介人,四处打听别人需要什么,然后再去为他换取,从中收取一点的利益。但这种人的被老实勤恳的猎人所鄙视,认为他们纯属不劳而获。许多地方已经发生猎人殴打交易中间人的情况。诺亚酋长决定:
1、为交易中间人辩护;
2、兹辞猎人;
3、顺其自然
选1

八、看到酋长也为中介人辩护,猎人也屈服于酋长的威望。甚至有不少猎人也转行做起了交易中介人。此外,交易的发达催生了数的概念。不少中介人开始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记录一天的收获和市场的行情。但交易的基础是剩余产品的产生和流通,诺亚人有限的生产力无力支撑大规模的交易。诺亚人决定:
1、发展手工业加工捕猎的毛皮;
2、发展农耕;
3、发展渔业;
4、提高捕猎的技术水平
选2

九、习惯于狩猎、交易和采集的诺亚人开始尝试农耕,长期的采集经验给了他们一定的助力,但他们种下的东西勉强长出了可以食用的东西。但看到农耕的收益如此之小,诺亚人决定:
1、继续农耕;
2、还是狩猎吧;
3、还是回去研究交易吧;
4、尝试一下捕鱼
选4

十、捕鱼对身体强壮额诺亚人倒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这片海域的鱼类资源不多不少,刚好足够捕鱼的人维生。也许收成好的时候还可以到集市上换点野兽的肉。如果说捕鱼给诺亚文明带来了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诺亚人初步了解了制造简易独木舟的办法,以及丰富了集市上商品的种类。诺亚人勉强达到了这片土地能够供养的上限。诺亚人开始考虑扩张的问题:
1、向北部平原扩张;
2、向东部平原扩张;
3、乘独木舟从海上向南部探索扩张;
选3

十一、很遗憾,由于航行技术的欠缺和航海经验的不足,绝大部分出海者都死于海难,只有一个人逃了回来。逃回来的人很显然受了很大惊吓,但他还是告诉其他诺亚人,他们遭遇了风暴,大部分人在这场风暴中丧生,其他大部分人试图紧急靠岸,却被岸上的一个孔武有力的种族杀害。只有他和其他几个人因为落在队伍后面,免于一难。但接下来他们完全失去了掌握独木舟的能力,随波逐流,在意识恍惚中,他在漂流很久以后看到了一个小岛。小岛上有一座很高的山峰。但他没能坚持到岛上就昏了过去。最后他在半昏半醒间飘回了诺亚人居住的海滩。但其他诺亚人发现他乘坐的独木舟上有一些腐烂的肉,和森森白骨,那些肉看起来很像是人肉。你决定:
1、处决这个吃了自己同伴肉的人;
2、他也是被逼无奈,还是放了他吧。
选2

十二、这个人被释放以后感恩戴德,向诺亚人倾囊传授自己的航海经验。并极力鼓吹诺亚人再次发动一次航行,探索南部海域和陆地。有许多年轻人被他的故事所吸引,其他老成的人则持反对态度。你决定:
1、再次航海,航向孔武有力部落居住的地方,干死他们;
2、在此航海,航向神秘小岛;
3、向东迁徙;
4、向北迁徙。
选2

十三、舰队渐渐远去,很久都没有消息。但诺亚人的生活还要继续下去。在诺亚人忙于组织航海的时候,一部分守成持重的诺亚人自行向北扩张,在那里农耕,渔业,狩猎和交换都有所发展。在剩下的时间里,诺亚人决定:
1、研究农耕;
2、发展狩猎技巧;
3、研究数与形的奥秘;
4、发展自己的文化。
选4

第一回合

诺亚酋长听取了海上探索者的报告后,认为即使他们所言不是天方夜谭,派人冒着滔天海浪的风险迁往一块遥远的平原也是不划算的事情。远处的沃土再宝贵,也没近处的饥馑令人揪心。痛心于族人惨淡的生活水准,诺亚酋长下决心发展生产。在酋长的鼓励下,诺亚人筛选了不同植物的种子,最终确定出几种产量稳定,适合耕作的品种。并且采用广撒网,多比较的方法,发现在耕作地上覆盖一些草木,乃至人或动物的粪便有助于作物的生长。在尝试中使用的比较方法也促使诺亚人注意观察,萌生了基本的理性思维的萌芽。

此外,靠海吃海。诺亚酋长也没有忘记发展自己的渔业和航海。在一些有经验的渔民的报告中,较远处的海域能抓获的鱼的品种和数量都比岸边有所提升。诺亚酋长突发奇想,命令渔民在独木舟上用树枝撑起兽皮,发现可以借用风的力量驱使独木舟航行,能大大节省人力。但由于对洋流规律和借风航行的不娴熟,不少人因此葬身鱼腹。但不管怎样,航行技术还是有所发展。

地图更新
解锁科技“原始选种”
解锁科技“天然肥料”
解锁科技“独木舟(原始帆)”
渔民比例小幅上升

第二回合

诺亚可以说是博而不精的典型,农采渔猎都会一点,但都不精通。因此,虽然看起来忙忙碌碌,但是诺亚人的食物来源并不充足。为了解决这一僵局,诺亚酋长号召向东北方向神秘的森林探索。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进入森林探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最大程度地完成探索,诺亚酋长天才地设计了一套方案:探险队定时派出一部分人原路返回向主部落汇报,越是体弱的人越先返回,返回的人携带一部分容易携带的东西回来供主部落研究。这样,即使探险队全军覆没,也至少能保留阶段性的成果。这种方式刚开始不容易被成员理解,但很快顺利地运转起来。进入森林探索的成员没有什么特别有意义的发现,但是这种连轴运转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诺亚人的侦查水平和组织能力,此外成员们还发现一些鸟被森林中的藤蔓缠住,受此启发,诺亚人掌握了陷阱设置的方法。
诺亚酋长还定期召集族人将收获的食物聚集在一起,欢庆收获。大家在一起载歌载舞,交流收获的经验。久而久之,形成了丰收节的传统,每到叶子变黄的季节,人们就会自发聚集在一起,庆祝丰收。人们在丰收节上还逐渐增进了交换行为,交换彼此所需。丰收节也成了规模较大的市集。

地图更新
人民不满小幅下降
解锁科技“探索:高效有组织侦查”
解锁科技“狩猎:陷阱设置”
解锁科技“人力:原始组织能力”
解锁科技“文化:丰收仪式”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30%~
政治点保留(2)

第三回合

诺亚酋长认识到聚居地附近的森林是一笔潜在的财富,而森林中到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木头更是财富中的瑰宝。因为木头既有相当的可塑性,又可燃,可以说是多面的工具。但是现实往往不能如意,以诺亚人当下低下的手工业能力,采集木头的能力是受到限制的。但是诺亚酋长很快意识到这一点,反过来从源头督促诺亚人改良工具。在族人的共同努力下,诺亚人改良了石器工具的形状,扩展了它们的用途。
以分散生产,博而不精闻名的诺亚人终于意识到当下的生产模式并非长远之计。且不论捕鱼和狩猎的成果很看脸,大量被浪费在这些方面的人力本身也是很令人惋惜的资源。意识到要将部落民集中从事农耕的酋长也知道如果凭借强制手段是不太可能奏效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扩大农耕的优势,让事实说话。因此酋长根据部落民的汇报,总结出一个事实经验,那就是用火焚烧土地,让被烧毁的草木的灰烬增强土壤的肥力。经过酋长的推广,刀耕火种取代原始农耕成为诺亚人的主流耕种方式。巩固了农耕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地位,一些采集者也开始转向农耕。
在有悠久历史的丰收仪式上,一些有创造力的诺亚人用碳灰在石壁上涂抹绘画,试图描绘丰收的盛况。看到自己所处的环境被画在石板上,诺亚人都感到新奇而喜悦。顺水推舟地,酋长鼓励这些人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对能够绘制出美好画作的人予以奖励。

地图更新
解锁科技“手工业:高效率石器”
解锁科技“农业:刀耕火种”
解锁科技“艺术:原始壁画”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40%~
政治点转换政策(0)

第四回合

诺亚酋长一向以镇定自若著称。面对太阳突然消失的异象,酋长一动不动,并大声喝止四处逃窜的族人。镇定的酋长抚慰族人,说这早在意料之中,很快太阳就会重新出现。果不其然,太阳很快再次出现。见识到酋长胆识的族人纷纷拜服。酋长趁机搬出一套早已构思好的理论:这个世界存在着诸神,诸神之首是天神埃拉,他创造了这个世界和诸神,并令诸神各司其职。诺亚人一直以来只顾着享受天神的赐予,却从来不知道报答天神,刚刚的景象就是天神对诺亚人的警示。刚刚见识过酋长“本事”的族人敬服不已,接受了酋长的这套说辞。酋长趁热打铁,称自己是天神埃拉的代言人,只有自己才能得到神谕。并命族人按时祭拜,族人也都一一照做。由于这一事件,加之又获得了天神代言人的身份,诺亚酋长在族人中的影响力达到新的高峰,对氏族的控制力也更强了。
挟日食余威,酋长将注意力转移到农业种植上。观察到临河的植物和雨后的植物长势喜人,酋长便以诸神的名义,命令族人想办法运水浇灌土地。这一举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酋长更进一步,让族人挖坑积蓄雨水,并掘道引积水灌溉作物。这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很快就在诺亚全族推广开来,诺亚的农业因此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地图更新
人民不满大幅下降
获得宗教:埃拉崇拜(原始多神崇拜)
         分布:45%~
影响:中
解锁科技“宗教:祈祷仪式”
解锁科技“辅助:人力灌溉”
解锁科技“建筑:原始引水渠”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55%~
政治点保留(1)

第六回合

诺亚人一直以来就是一个不安分的民族,即使饿着肚子也要搞点与众不同的事情。现在日子稍微好过些了,诺亚人更加坐不住了。诺亚酋长抓住这一点,举办了颇受欢迎的月祭仪式。诺亚人在月祭仪式上载歌载舞,观赏角斗,交流八卦,互换有无,逐渐形成一套富有特色的仪典。一部分能说会道的诺亚人在月祭仪式上迅速成为新宠,他们的这一技艺很快推广开来,创造了一批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说。月祭节也顺理成章地成为继丰收节后诺亚人的又一重要节日。
随着诺亚人生产物资种类日益增多,交换行为也扩大了。为了规范交换行为,一部分诺亚人发明了原始的契约。交易双方以刻有简单符号的木板为依据完成交易。这使得市集不再是唯一的交易地点。契约的发展不仅促进了诺亚计数符号的产生,更进一步推进了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私有制的发展。
复杂的耕作劳动要求人们更密集地聚集在一起,相对发达的农业体系产生了大量的剩余产品,这也激励着人们更多地为自己劳作而非为氏族而劳作。这样,以血缘氏族群聚而居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解体,人们开始以直系小家庭为单位聚居,并逐渐形成村落。当然,原始公社的残余仍有相当程度的留存,但村社家庭和父系为主导的社会体系已经开始萌芽,国家和政府的雏形也开始萌发。

地图更新
解锁科技“文化:故事与传说”
解锁科技“文化:月祭舞蹈”
解锁科技“数学:计数符号(十进制)”
状态变更“私有制进程2/3(需合理指令促进,否则将停滞不前)”
解锁科技“文化:婚礼”
解锁科技“商贸:契约交易”
获得状态“父系社会进程1/2(需合理指令促进,否则将停滞不前)”
政治点转换指令(0)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95%~

第七回合

诺亚文明一向以多才多艺著称。或许是海洋给了诺亚人这样杰出的灵气。诺亚人很早就懂得航海,在海上讨生活。早期诺亚历史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一位幸存者的奇幻漂流。蒙昧时代,一群英勇无畏的航海者乘着简陋的独木舟出海探索,最终却只有一个人归来。归来的人在没有食物和水的情况下漂泊了一个多月,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挺过来的,很多人怀疑他吃掉了自己的同伴。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已经不得而知,幸存者告诉族人,向太阳落下的方向航行一个月,能到达一座神秘的小岛,小岛上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峰顶终日冒着火和尘。从来没有人验证这个故事的真伪,这个说法也从此成为诺亚人家喻户晓的一个故事。

由于靠近海边,诺亚人的食物来源多种多样。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诺亚酋长认为,农耕是最有潜力的生产方式,诺亚人因此在农业的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到远古时代末期,诺亚人已经掌握了双圃制和轮耕制的农业制度,并已经学会灌溉、施肥,发明了犁具。农业生产的高度发达给诺亚人提供了大量的剩余产品,诺亚也因此彻底结束了原始公有制度和氏族公社。作为农业的补充,捕猎和渔业也是诺亚人的食物来源。由于靠近海边,许多滨海生活的人仍旧习惯靠捕鱼为生。在这些渔民的努力下,诺亚人很早就懂得利用风帆获得动力。这使得诺亚人能够在鱼群更为富集的近海捕鱼。当然,以现时的技术来看,捕鱼仍然是一项相当危险的活动。至于捕猎,由于大多数平民都被束缚在土地上,只有终日劳作,才能获得能够果腹的收成,因此反而成为一种奢侈的活动,只有地位较高的诺亚贵族才能消遣得起。由于生产方式的多样化,诺亚人有相对发达的原始商业系统。相比其他文明自发性的商品交易(甚至是以物易物)行为,诺亚人已经初步产生了契约意识。商业的发展还催生了计数法的诞生,诺亚人习惯运用十进制计数法。

航海是诺亚值得引以为傲的技能。在诺亚酋长的干涉下,一项船舶改造工程正轰轰烈烈地展开。经过长期的尝试和实践,诺亚人开发出一种新型船体:将独木舟以榫卯结构并排相连,配以风帆和木桨。这种船体被后世称为“双排桨座帆船”,这也是当今最先进的船型。有了这种船型,诺亚人能够航行更远的距离,搭载更多的人或货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诺亚人的文化。诺亚人创造了以天神埃拉为首的神话崇拜,围绕着埃拉崇拜,多才多艺的诺亚人开发了多种艺术形式:祈求丰年的丰收仪式、绘制神灵样貌的壁画、群魔乱舞的月祭舞蹈和在神灵见证下的神圣婚礼。在多种多样的艺术轰炸下,诺亚人越发坚信自己是天神埃拉的选民。

随着氏族公社解体,长期统治诺亚诸族的拉斐尔家族正式自称国王,建立了简单的世袭君主制度。面对日益复杂的内外形势,拉斐尔家族将何去何从?

古典时代开始了,诺亚人能否穿越时空,创造一个不朽的文明?

第八回合

诺亚王对当前散漫的国家结构感到苦恼,经过与贵族的商议,诺亚王决定改革目前的行政机构:在基层以十家为一里,十里为一郡,再由十名精锐贵族(士长)分区管理各郡。设置这些行政机构的目的是为了收取民众的税赋,当然,由于缺乏货币,税赋只能以实物税的形式收取。此外,里、郡和士长要互相配合,将民众登记造册,编为户籍,迁徙需要各里、郡开具证明,目的地才能予以接受。这样的政制改革不可谓不庞大,但由于国王的坚持,已有条不紊地展开了。

诺亚王组织精锐战士,向北方扩张。一些贵族认为,与常规的扩张不同,只要能够组建一支专事扩张的武装力量,勘测地形,护送平民,扩张一定能够进行得更有效率。

诺亚王亲自下令,编排大型舞蹈,为自己的声望造势,歌功颂德。这对能歌善舞的诺亚人来说并非难事。

诺亚政改(基层建制/实物税/户籍制度):400/4000(统治低效-100)
诺亚扩张(向北扩张/扩张军):700/2500(敢于冒险+100)
歌功颂德之舞:200/500(文化兴旺)

第九回合

诺亚国王终其一生,始终致力于推进诺亚的扩张军建设。但工程量过于浩大,非一代之功可能完成。此外,诺亚的政治改革和歌舞编排也仍在进行之中。

诺亚政改(基层建制/实物税/户籍制度):500/4000
诺亚扩张(向北扩张/扩张军):1700/2500
歌功颂德之舞:217/500

第十回合

向北扩张结束了,一部分诺亚人成功在临海的平原定居下来,按照诺亚人的风俗习惯经营自己的土地,一些富有冒险精神的勇敢者更乘着诺亚先进的双排桨座帆船向北方出海探索。他们向国王回报,北方的大海是一道狭窄的海峡,越过海峡可以到达一片新的陆地,与一马平川的诺亚不一样,那里多山多石,十分壮观。诺亚在完成扩张的同时,还建立了一项扩张制度,除了在政策上鼓励人民扩张外,还建立了一支专门负责保卫拓殖者的军队。这支军队主要由平民组成,携带简单的武器,一方面保护拓殖者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也负责护卫诺亚边境的安全。他们的战斗力不强,但身手都很敏捷,是侦查的好手。在扩张军的加持下,诺亚未来的拓殖会更加顺利。当然,供养新的军队,也加重了诺亚奴隶的负担。

此外,诺亚政改和歌功颂德之舞的编排仍在进行中。


离线 阿列克修斯

  • 版主
  • *
  • 帖子数: 32
  • 苹果币: 0
Re: Historia - 文明的兴衰: 历代记
« 回帖 #6 于: 2017-08-30, 周三 11:53:20 »
嘉登文明:

嘉登文明的初创阶段选项总结:


一、我们是嘉登人,我们有小麦色皮肤和黑色头发,身材中等。我们居住在一片非常富饶肥沃的平原上,平原丘陵交错,我们的北部是一条水流缓慢,河面宽阔的河流,我们的西侧也是这条河流,只不过是这条河流的下游,我们的东部也是丘陵地带,南部则是平原。由于这里野兽众多,我们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初始科技:武器制造:原始)。我们决定:
1、定居;
2、迁徙
选1

二、定居下来后,我们开始为食物奔波:
1、发展采集;
2、发展狩猎;
3、派出探索队;
4、发展渔业
选4

三、这条河流虽然宽广,但似乎没有多少渔业资源,嘉登人全靠采集和狩猎才勉强填饱了肚子。但嘉登人懂得了制造简单的水上交通工具(独木舟)。嘉登人还必须为食物奔忙:
1、发展采集;
2、发展狩猎;
3、发展手工业;
4、派出探索队
选 1

四、嘉登人发展采集的努力提高了嘉登人的采集效率,粮食问题基本解决。宁静的时光扔在流逝,嘉登人决定:
1、发展农耕;
2、发展文化;
3、派出探索队(方向);
4、发展手工业
选1


五、有了采集带来的植物知识,加上肥沃的土地,嘉登的农耕可以说是爆炸性地成功。在很短的时间内,农耕就取代了采集和狩猎,成为嘉登人的主要食物来源。但由于土地有限,嘉登必须扩张:
1、向东(较为平缓的丘陵)
2、向北渡河(丘陵);
3、向南(平原);
4、向西渡河(丘陵和平原交杂)
选4

六、迁移过去的人利用农耕知识很快养活了自己。但不久,往更西处扩张的人发现丘陵和平原的交界处有两个其他部落在活动,一个部落看起来人数众多,另一个人数不多,他们阻挡了嘉登人的扩张方向。嘉登人决定:
1、用粮食向他们交换生存空间;
2、打爆他们;
3、改为向南扩张;
4、改为向北扩张;
5、与他们谈判
选 1

七、人数不多的部落接受了嘉登人的交易,他们接受了嘉登人的粮食和农耕技术,赠送给嘉登人一些他们手工制作的泥塑,并如约向西迁徙,很快走出了嘉登的视野。嘉登人从这一桩交易中也逐渐产生了交换意识。但另一支人数众多的部落傲慢地拒绝了嘉登人,还砍下了嘉登人使节的头颅。嘉登人决定:
1、打爆他们;
2、认怂,向南扩张;
3、认怂,向北扩张
选1

八、双方很快召集族人兵锋相见。嘉登人位于丘陵之上,地势较高;而敌人则位于西侧的平原,敌人的人数与嘉登人大致相当,甚至目测更多一些。敌人的武器主要是钝石器,而嘉登人已经学会了用木头削尖制作一些简易武器,当然也有钝石器。敌人把人分为人数均等的三支。现在嘉登人决定怎样与他们对决:
(一)阵型:
1、集中为一支;
2、也分为三支,与他们一一对应;
3、分为五支,横向排开;
4、分为前后两支,前多后少;
5、分为前后两支,前少后多。
(二)策略:
1、猪突冲锋;
2、等待敌人冲锋;
选5和2

九、敌人并没有行动,似乎也在等待嘉登人。阳光越来越猛烈。位于高处的嘉登人很快饥渴不堪,而位于平原的敌人则因为有水源和遮阴处似乎处境还行。不少嘉登人开始动摇。嘉登人:
1、继续等待,
2、发起冲锋
选1

十、敌人继续等待,嘉登人的士气越来越低靡,看来如果再等下去,可能面临全面溃逃的风险:
1、冲锋,
2、先撤退吧
选2

十一、所幸,敌人的谨慎似乎束缚了他们的思维,他们没有追击嘉登人。嘉登人成功退回到自己的土地。但嘉登人的扩张也因此受阻。嘉登人酋长痛定思痛,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的扩张征服没有成功:
1、指挥问题;
2、武器问题;
3、阵型问题
选1

十二、嘉登酋长认为是指挥方面出了问题,决定改革一下指挥问题,嘉登人的改革措施:
1、召集一些机灵的猎人组建一个指挥参议团,人多智慧大;
2、每十人编一组,设一名组长,允许他们自由发挥;
3、每百人编一组,设一名组长,允许他们自由发挥;
4、组织一支侦察队,以获得更多的战前情报。
选1

十三、 指挥参议团已经组建好。嘉登人的指挥能力有所提升。但扩张还是要继续,现在,向西的扩张已经受阻,嘉登人决定改为:
1、向东扩张(平缓丘陵);
2、向北扩张(大片丘陵);
3、向南扩张(平原)。
选3

十四、之后的日子十分平静,在剩下的时间里,嘉登人决定:
1、发展农耕;
2、发展手工业(研究交换来的泥塑);
3、发展自己的文化;
4、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
选4

第一回合:

嘉登酋长显然被之前那场一无所得的静坐战争刺激到了。看着跟自己只隔一条河的敌人耀武扬威,嘉登酋长恨不得下一刻就征服他们。急红了眼的酋长决定从提高自己族人的战斗力着手,他下令每四次丰收举办一次所谓的“运动会”,召集部族中的年轻男子参与。参加者被要求在运动会上做一些规定动作或事项:奔跑、游泳、角斗、投掷尖木棍等这些还好理解。但酋长异想天开地要求参与者们在烈日下暴晒则遭受诸多非议。迫于酋长的威望,许多年轻人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但怪事出现了,晒太阳成了死人最多的项目:大多数人晒着晒着就皮肤发红昏厥过去,挺不过去的就当场倒毙。即使坚持下来的冠军往往也不长寿。谣言在嘉登部族内悄悄蔓延,族人们都说这是一项被诅咒了的仪式。很快,迫于族人们的压力,晒太阳这一项目被取消了。但酋长之前这一疯狂的决定却让不少嘉登人怀疑他是否真的有能力领导嘉登人走下去。

地图更新
嘉登人战力小幅上升
人民不满提高
解锁科技“有组织狩猎”

第二回合

似乎很久以前那场失败的静坐战争对嘉登的刺激是长远而深刻的,每一代嘉登酋长都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加强军事能力上了。与前任酋长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人的战斗力上不同,现任酋长另辟蹊径地在器物方面下起功夫。嘉登酋长从火堆释放出的滚滚浓烟受到启发,下令在火堆中混入不同杂质以观察其冒出的浓烟颜色与烈度。最终发现将粪便混入柴堆燃烧能释放出最醒目的浓烟,甚至在夜里也十分醒目。于是经过酋长的推广,在河边东岸,邻近西方部落的地方设立了许多火堆,并派人看守。一旦西方部落有所异动,便点火警示。
此外,嘉登酋长又从另一个方面发现了火的用途:经过火烹制的肉更香,人吃完更愉悦,也更少得病。口腹之欲是人的基本欲望,这一发现无疑迎合了大众的胃口。自然而然地,熟食很快在部族内普及。至于酋长想象中的所谓调味品,倒是有几个耕地者在清理杂草时发现了一些植物,将其叶子加入食物中烤制会令食物更加美味。但恼人的是,这些植物并不多,而以嘉登人现下的农耕技术,也做不到栽培这些植物。所以,少数能采集到的植物都被贡献给酋长和各氏族的族长享用了。

地图更新
解锁科技“探索:有组织探索”
解锁科技“策略:原始烽火”
嘉登军队的侦查能力和反应速度小幅上升。
解锁科技“生活:熟食烹饪”
发现少量香料,但无法耕作,也无法成规模采集,对香料的知识知之甚少。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20%~
政治点投入生产/增长(1)
第三回合

嘉登酋长一天下午吃了个野果,大脑一阵迷幻,恍恍惚惚间看到自己族人只穿着简陋的衣服四处晃荡,顿时觉得羞耻不堪。一觉醒来,嘉登酋长宣布自己无法容忍大家这样放浪形骸的穿着,鼓励大家用更多东西把自己遮蔽起来。受到鼓励的嘉登人纷纷出发寻找各种材料:一些人用好不容易打到的野兽皮把自己裹起来,一些人则把植物晒干编制可以弊体的材料。经过一段时间的忙活,嘉登人掌握了简单的缝纫技术,并懂得利用植物制作较为合体的服饰。
嘉登酋长有一天又吃了一个野果,大脑又一阵迷幻,在懵懵懂懂的状态下,嘉登酋长突发奇想,对孩子的生育过程产生了奇妙的兴趣。嘉登酋长于是整天围观部落民的生育过程,更有甚者,后来发展到不仅观察这个过程的结束时刻,还开始观察这个过程的开始时刻。酋长发现,有些女人无法生出孩子,他想尽各种办法想帮助她们:比如给她们服用各种奇怪的植物,可是除了付出许多条生命外,并没有什么效果。但是这一过程却给嘉登人积累了不少用植物治疗其他疾病的经验。最后,嘉登酋长得出一个经验,生育的秘诀就在于用不可描述的东西以不可描述的方式进入不可描述的地方,享受不可描述的感觉。因此,酋长建议大家崇拜某种不可描述之物,确实获得不少跟随者的支持。但对这种不可描述之物的崇拜要流行起来,仍然要假以时日和更强力的支持。

地图更新
解锁科技“手工业:原始服饰”
解锁科技“医学:草药知识(原始)”
获得状态:生殖崇拜萌芽(文化发展速度小幅上升,解锁生殖崇拜的难度降低)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30%~
政治点投入生产/增长(1)

第四回合

嘉登酋长鼓励部落民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不要面面俱到。在方法上,嘉登酋长认识到受简陋的行政机构和低下的管理效率的制约,不可能做到人为干预,因而采取了亲身垂范和鼓励的方法,并且设立简单的交换集市,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这些措施尚属妥当,因此,以主氏族为中心,这一分工方式逐渐波及开来。但这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只有靠近主氏族的几个氏族逐渐采纳了这一方针,要推广到全族,尚需假以时日。不过,即使是小规模的分工合作,也极大地促进了部落的生产能力,而生产能力能力的增长,恰恰是最具说服力的推广方式。
但嘉登酋长仍然延续了先代酋长急于求成的做事风格。不知道酋长吃错了什么药,竟然趁着这次日食,提出了一系列可以视为疯狂的举措,这些举措不仅严重扰乱了当前的婚配秩序,更试图通过人为手段强行打压女性的地位。嘉登目前的婚配习俗已逐渐从群婚制和族内婚过渡到对偶形式的族外婚,婚姻已经具备基本的排他性。嘉登酋长所谓的“不佩戴丁丁饰品的女性就可以被男性任意强暴”政策,完全不能被各部族接受。尽管当下农耕正日益成为主流的生产方式,但采集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补充作用。可以说,父权社会的进程正缓慢地发展。但嘉登酋长这种揠苗助长式地打压女性地位的做法,且不论以当前的行政手段根本无法实现,在情感上也为大多数部族所不能接受。
族人的反对声浪越来越高,并派出代表向嘉登酋长诚恳地说以厉害,但酋长一意孤行。这种倨傲的态度激怒了众部族,事态进一步升级。面对各部族的武力威逼,酋长出人意料地依然固执己见。武装冲突已经不可避免。酋长不是白痴,自然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嘉登位于丘陵和平原间,幅员辽阔,部族众多。各部族的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总的说来,东部诸氏族由于位于大河下游平原,加上周围并没有能构成威胁的敌人,因而发展较为先进,农耕占有更高的比例;而西部诸氏族则因为位于大河上游,土地肥力较差,又时刻面对着西部大型敌对部落的威胁,因而发展较为迟滞。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正好可以为酋长所用。经过酋长的游说,东部最强大的两大氏族:埃利都和基什在利欲熏心的氏族长的带领下站在酋长身后。有了支持的酋长更加有恃无恐,把反对氏族的使者砍断四肢,活活吊死。最后的和解希望也破灭了。
经过一系列谈判组合,大体的局势如下:西部十二个氏族,以拉格什氏族为首,人口约1.5万,战力约2000猎人,决定武装反抗酋长;东部的三大氏族:埃利都、基什和酋长所在的阿卡德氏族,人口约1万人,战力约1500猎人,是酋长方的主力。剩下的氏族多半是小型氏族,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卢加尔安达,则保持观望,两不相帮。处于劣势的酋长决定最大限度地动员,他找到埃利都和基什的酋长,向他们许以丰厚的回报,不仅承诺他们可以瓜分西部的土地,更许诺将来给予埃利都和基什极大的议政权力。如此,埃利都和基什更加紧密地被捆绑在酋长的战车上,两族的领袖也愿意为酋长毫无保留地效死力。
双方的武装力量在平原上相遇,反抗方几乎倾巢而出,而酋长方则只有埃利都氏族的先头部队。反抗方一股脑向埃利都氏族冲过去,毕竟人多势众,埃利都氏族惨败,损失惨重。反抗方停止追击,准备休养生息,第二天再和剩下的基什和阿卡德氏族交战。残余的埃利都氏族趁夜间燃烧动物粪便示警,看到烽火的酋长下令不许休息,连夜和埃利都氏族残部会合,并向正在歇息的反抗方发起突袭。反抗方从梦中惊醒,匆忙组织反抗,尽管他们人数是酋长方的两倍,但一来缺少防备,二来,历代酋长多年重视武装力量,阿卡德氏族有简陋的指挥枢纽,通过简单的口令号令进退,因此比起反抗方稍有组织。经过一夜的混战,反抗方不敌败退。但反抗方毕竟人多势众,酋长方也损失惨重,无力追击。双方在平原上互相戒备,谁也无力吞掉对方。
双方对峙了一段时间后,西边突然传来烽火。反抗方的拉格什族长得到通知,西方的敌对部落趁拉格什等氏族后方空虚,趁隙进攻。拉格什族长心急如焚,向酋长提出议和请求,希望和酋长一起抵御西部部落,但条件是酋长不合适的政策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推行。酋长假意同意,却在反抗方撤退时袭击了他们,反抗方毫无防备,几乎全军覆没。但反抗方毕竟人多,酋长也损失不少。看到酋长如此背信弃义,基什族长既恨又怕,自己悄悄带领族人离开了。而埃利都族长尽管也有此意,但由于自己损失惨重,不得不继续听从酋长的命令。但这样一来,酋长的力量已经非常单薄,不可能是西方部落的对手。酋长只好下令退回自己的领地。
以拉格什氏族为首的西方十二氏族由于主力陨灭,只能任西方部落蹂躏。大部分人被俘获,少部分人向以卢加尔安达氏族为首的中立氏族逃去,卢加尔安达派出人马接应。西方部落占有大量土地和部落民后,也畏惧残余嘉登势力的报复:毕竟嘉登的体量还是较之为大。
至此,嘉登的内部冲突告一段落,但大片土地和部落民为西方大型部落掠夺。而由于酋长背信弃义的举动,其威望在氏族内一落千丈。除了实力大损的埃利都氏族被迫听命于其外,基什氏族虽然表面上服从酋长,但实际上处于听调不听宣的半独立状态。而中立的卢加尔安达等氏族则以部落联盟的形式独立了出去,卢加尔安达族长成为其领袖。卢加尔安达联盟的实力与酋长的实力接近。在这场冲突中获益最大的是嘉登的宿敌,西方大型部落。由于获得大量人口和土地,西方部落学到了嘉登先进的科技,并逐步产生了自我意识。他们逐渐脱离部落蛮族的认知,将自己称为巴拉格西人。
或许,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由于排除了大量反对者,酋长的政策最终在嘉登余部中得以实施。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父权逐渐主导了各个部族。由于这一政策是以神圣化男性生殖器为由推广开的,为了掩盖这一实质,酋长创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仪式,生殖崇拜也成为残余嘉登人的主流崇拜。此外,由于惨烈的战争,嘉登的军事科技取得了一定进步。嘉登酋长取得了他想要的进步,但如此惨重的代价是否值得?

地图更新
解锁理念“父系社会”,失去理念“母系社会”
劳动人口降为10000人(卢加尔安达联盟劳动人口:12000人)
外交关系变更:卢加尔安达联盟:较差;巴拉格西人:极其恶劣
解锁科技“宗教:祈祷仪式”
解锁科技“军事传统:石器时代战争经验(一般)”
解锁科技“策略:伏击(原始)”
获得宗教崇拜“生殖崇拜(原始泛灵崇拜),分布:75%,影响:中”
获得状态“焦土”(下回合生产能力大幅衰退,人民不满大幅上升,军事科技发展难度降低)
获得状态“第一次社会分工进程:1/2”(须相关指令促进,否则将停滞不前)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60%~
2政治点投入生产/增长(0)

第五回合

战乱后的嘉登满目疮痍,酋长心中的火却并没有熄灭,他下定决心要让嘉登再次崛起。而酋长的野望正是从收拾烂摊子开始的。酋长认为,实力保留较为完整的基什氏族不再可靠,不如让他们独立出去。但多疑的基什氏族长却认为这是酋长对自己的试探,因此反而进贡了不少粮食以表忠心。在这种情况下,酋长也没有办法把基什氏族强行分离出去。而酋长处于笼络目的给予埃利都氏族长权力的举措则受到埃利都氏族的欢迎。由于埃利都实力相对弱小,这一举措事实上使整个埃利都氏族被逐渐整合进入阿卡德氏族。当然,毕竟所属氏族不同,被整合进入阿卡德氏族的埃利都族人的地位相对较低,聚居在一起,承担比阿卡德人更多的责任。这诞生了最初的社会阶层意识。
外交方面,酋长对卢加尔安达联盟的接触则完全是一场灾难。卢加尔安达联盟的成员中不乏许多逃出生天的西部氏族,他们对酋长背信弃义的举动记忆犹新,在他们的阻挠下,卢加尔安达联盟严词拒绝了酋长的示好。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酋长试图从河流引水以促进农业增产,但嘉登落后的工具水平和工程技术却令嘉登人对此有心无力。更不用说战乱之后的嘉登社会一片忙乱,根本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过小范围的尝试倒是稍微提高了嘉登文明的工具水平。

地图更新
与卢加尔安达联盟外交关系下降
解锁科技“手工业:高效率石器”
失去特殊状态“焦土”
获得状态“私有制进程:1/3”(需相关指令促进,否则将停滞不前)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70%~
政治点投入生产/增长(0)

第六回合
为了安定社会秩序,面临内忧外患的嘉登酋长决定从宗教崇拜入手。酋长为生殖崇拜设立了巫师,并命令巫师设计生殖崇拜的种种仪轨和典章,同时赋予巫师极高的社会地位。在酋长的大力扶持下,嘉登内部形成了强大的祭司阶层,祭司阶层垄断了文化和宗教事务,处于仅次于酋长的地位。酋长还宣布巫师是神圣的,他们的人身不可侵犯,在巫师周围五十步内禁止一切暴力行为。这一举措有效地缓解了嘉登境内的种种混乱。但安定是有代价的,祭司阶层也获得了可以和酋长叫板的能力。
巫师们建议酋长推行“圣妓制度”,将女人聚集起来,允许男性“享用”她们。当然,这样的“享用”是代价的,“享用者”必须缴纳一定的粮食或手工业产品。女性的地位本来已经很低下,因此,所谓的“圣妓制度”倒是没有受到太大阻碍。当然,为了掩人耳目,这些“圣妓”被命名为“女祭司”,“享受”的场景也公开被渲染为神圣的敬神仪式。以“圣妓”为媒介,人们逐渐意识到粮食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价值,也有了生产尽可能多的粮食和产品的激励,这无疑继续促进了私有制在嘉登内部的发展。

地图更新
解锁理念“祭司阶层”(目前对酋长支持度:极高)
解锁科技“商贸:原始集市”
状态改变“私有制进程:2/3(需合理指令促进,否则将停滞不前)”
政治点保留(1)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85%~

第七回合

嘉登文明自诞生以来历经坎坷。嘉登人享受着丰饶的自然地理环境,西边却也有险恶的蛮族。在蒙昧时代,一场耗时耗力的静坐战争就已经让嘉登人心惊胆战。对周围环境的恐惧从此刻在嘉登人的记忆里,嘉登人花费了大量精力发展与军事跟战争有关的技艺,他们在军事科技上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就:简单的指挥机构,烽火和伏击战术。嘉登人不仅在科技上有所发展,在其他文明安心种田的时候,他们发动了一场惨烈的战争。嘉登酋长的统治风格是激进直接的,他试图通过强制命令降低嘉登女性的地位,移风易俗。此举不免激起了其他氏族的激烈反抗。经过惨烈的战争,主氏族获得了胜利。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蛮族趁虚而入,壮大为一个名为巴拉格西的文明;此外,嘉登本身也分裂为两个势力:卢加尔安达联盟和酋长所属的主氏族联盟。

千疮百孔的惨状没有收住酋长的野心。在同化了埃利都氏族后,嘉登酋长决定清算听调不听宣的基什氏族。在一场宴会上,嘉登酋长盛情款待了阿卡德、埃利都和基什氏族的大佬,欢宴间,嘉登酋长突然变脸,一群武士冲进宴席,杀死了所有基什氏族的大佬。就在同时,阿卡德氏族的军队突然发难,进攻基什的领地。缺乏准备的基什人在仓促抵抗后束手就擒,只有少数几个基什族长逃出生天,投奔了卢加尔安达同盟。如此一来,阿卡德氏族以酷烈的手段完成了统一。

为了促进统治,阿卡德氏族加强了业已存在的生殖崇拜。嘉登酋长主动赋予祭司们神圣的地位。同时,为了获得战士的支持,将大批女性,尤其是来自埃利都氏族和基什氏族的女性变卖为性奴,美其名曰“圣妓”,供战士们享用。这一举措有效地安抚了因为内乱而惶乱的人心。嘉登酋长对阿卡德人、埃利都人和基什人区别对待。阿卡德人被认为是生殖大神的长子,具有最高的地位;温和归化的埃利都人则被认为是生殖大神的次子;被征服的基什人则被认为是生殖大神的私生子,没有任何地位。阿卡德人出任统治者和祭司,埃利都人被允许成为勇士和自由民,而基什人则要么是地位卑微的奴隶,要么是为阿卡德和埃利都贵族服务的农民,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嘉登逐渐形成了一种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形成后,嘉登酋长着手恢复生产。常年战乱使嘉登人的生产严重停滞。农业技术仍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几乎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手工业。原始集市上出现的货物多半是谷物、圣妓和奴隶。习惯了一言九鼎,集权激进的嘉登酋长,为了保证作为自己基本盘的阿卡德人吃饱喝足,只得加大对基什人的剥削。基什奴隶在嘉登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志得意满的嘉登酋长宣称自己为国王,并将自己的姓氏阿卡德作为王室名称。阿卡德家族习惯了以酷烈、残暴和阴谋统治国家,这也令阿卡德人臭名昭著,成为不守信誉的代表。按照卢加尔安达人的话说,阿卡德人实际上是“披着文明外衣的野蛮人”,甚至巴拉格西人都比阿卡德人更像文明人。但似乎阿卡德王对此并不在意,在他看来,只要能达成目的,手段并不重要。

古典时代开始了,嘉登人能否穿越时空,创造一个不朽的文明?

第八回合

嘉登延续了自己一贯重战好兵的做派,一心一意练武强兵。嘉登王计划创建一支情报部队,情报部队的成员由国家奉养,与世隔绝。接着,嘉登计划改革军队的层级编制,小队长是精锐的战士,战士们则绝对服从小队长。最后,在老兵们的建言下,嘉登王开始着手以小队为基础编制嘉登方阵,工匠们按照国王的意图开始打造合适的长枪和战鼓。

嘉登国王热情接待了萨丹使团,慷慨地许诺了萨丹提出的科技交换要求,并积极着手履行合约。

嘉登斥候:200/1000(军事先进+100)
慕斯比小队制:500/1000(军事先进+100)
嘉登方阵(方阵/长枪研制/战鼓研制):400/2000(军事先进+100,步兵战术+100,高效指挥+100)
贸易合约(萨丹农具灌溉vs嘉登指挥枢纽):400(萨丹100+嘉登300)/1000

第九回合

在萨丹与嘉登的积极推进下,萨丹与嘉登的贸易合约履行完毕。萨丹向嘉登派去了由几十位有经验的老农组成的使团,传授了嘉登轮耕制的经验,嘉登王下令在全族推广。萨丹和嘉登相距不远,地理环境和天气气候都相接近,因此萨丹的农耕经验也适用于嘉登的土地,嘉登的农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嘉登也派来了一些军功贵族组成的代表团,萨丹则选派了一些精锐年轻贵族接受嘉登人的训练,在嘉登人的帮助下,萨丹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指挥枢纽,指挥枢纽以旗语传讯,所用旗语与嘉登人的非常接近。萨丹国王下令把这一制度在军队中普及开去,尽管尚未经历战争的洗礼,但可以想见,这种指挥制度必将大大提高萨丹在战争中的指挥效率。

嘉登人在国王的命令下,继续努力推进军事方面的几项改革。

贸易合约(萨丹农具灌溉vs嘉登指挥枢纽)完成,嘉登获得文明成就“轮耕(双圃制)”,国力上限+80
嘉登斥候:408/1000
慕斯比小队制:900/1000
嘉登方阵(方阵/长枪研制/战鼓研制):500/2000

第十回合

经过两代人的努力推进,嘉登的军事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嘉登编制出了全世界第一支情报部队,这些被称为斥候的士兵个个机灵聪明,经过层层选拔才能入选。一旦被编入斥候部队,他们就要与世隔绝,即使是妻儿也只能定期见面。当然,作为补偿,斥候们的待遇非常优厚,因此成为一支精锐的情报力量。斥候承担着艰巨的重任,军事行动前他们要负责侦查地形和敌情,甚至要混入敌国地界探听消息。相信在斥候的帮助下,嘉登人的军事行动必将取得先机。同一时间,嘉登人率先完成了军队的基层编制改革,嘉登人的基层建制名为“慕斯比”,在嘉登语中是“小队”的意思。每个小队固定为一百人,由他们当中最精锐的战士作为队长统辖整个小队。小队成员对于队长的命令必须无条件服从。慕斯比制度的建成非惟增强了嘉登人的指挥组织能力,由于嘉登人对军队的崇拜,许多村社借鉴了慕斯比制度以组织农耕。基层组织力度的增强也提高了嘉登人的生产效率。当然,军队需要大量补给,这也使得嘉登对奴隶的压迫越发严重。

受到斥候部队和慕斯比制度建成的鼓舞,嘉登国王下令继续推进军团制度的改革。

“嘉登斥候”完成,嘉登获得文明定义“斥候侦查”(军事行动开始前,有一定概率获得敌人的情报),战力小幅上升,嘉登获得新军力“阿卡德斥候,人数上限500,类型:常备/侦查,编制费用:2国力每人,维持费用1国力每人。”
“慕斯比小队制”完成,嘉登获得文明定义“慕斯比小队制”,所有军力战力上升,战力小幅上升,国力上限+45。
基什奴隶压迫烈度上升。
嘉登方阵(方阵/长枪研制/战鼓研制):904/2000


离线 阿列克修斯

  • 版主
  • *
  • 帖子数: 32
  • 苹果币: 0
Re: Historia - 文明的兴衰: 历代记
« 回帖 #7 于: 2017-08-30, 周三 12:00:43 »
维尔德文明:

维尔德文明的初创阶段选项总结:


一、我们是维尔德人,我们有着浅红棕色的皮肤,深褐色头发。身材中等。我们诞生在一片群山脚下的丘陵地带,这里气候较为炎热,资源平平。在长期不算富足的生活中,我们学会了尊重死者以寄托生者的哀思(初始科技:葬礼仪式)。我们决定:
1、定居;
2、迁徙
选2

二、由于维尔德人长期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他们养成了四处探索的习惯,这使得维尔德人对自己周围的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丘陵的正北和正东方向都是苍茫的群山,而且群山延绵,肉眼看不到尽头。正南方向仍然是丘陵,正西方向则是一片平原。我们决定:
1、向南;
2、向西;
3、沿群山向西北;
4、沿群山向东南。
选3

三、维尔德人向西北方向走去,很快离开了丘陵地带,踏入了一片潮湿的平原。但大山仍然一望没有尽头,而平原也越来越狭窄,不久维尔德人在自己的正西方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越往前走,平原越狭窄,终于,维尔德人来到了群山和大海交界的地方。只有一条非常狭窄的山坡还能前行。与此同时,负责探路的维尔德人发现了很大一片奇怪的石头,石头表面有美丽的纹路,周身泛着漂亮的白光(大理石)。维尔德人决定:
1、在此定居;
2、继续迁徙;
选1

四、维尔德人在这片狭小的平原定居下来,尽管日子紧巴巴的,但山地里出没的一些小动物和植物浆果勉强能够维生。维尔德人决定:
1、研究这些有趣的石头;
2、发展农耕;
3、派出探索队探索南边没有发现的地形;
4、发展狩猎。
选3

五、探险队出发了,很久没有回来。许多人都以为他们遇到了可怕的危险全军覆没了。可日子还是得继续过,剩下的维尔德人决定:
1、发展农耕;
2、派出增援;
3、发展狩猎;
4、研究奇怪的石头。
选4

六、维尔德人抚慰了那些探索者悲伤的家属,他们为这些探索者举办了一场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葬礼。全族的人聚集在海边的空地上,在满月的光辉下升起一堆篝火,家属们带来探索者穿过的草裙,用篝火焚烧了,把灰埋葬在沙坑里。族里的老人用悲伤深沉的语调迎着大海低声吟唱。全族人都沉浸在感怀中,没人说话。第二天,人们重新开始井井有条的生活,但有些东西仿佛被永远的改变了。很快,聪明的维尔德人学会了用坚硬的石头雕刻大理石,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据家属们的描述雕刻出这些失踪者们的相貌,和他们出发那天的场景。有人提议,把这些雕塑立在海边他们的沙坑里。可把这些雕塑运到海边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另一些人认为与其这样还不如去寻找食物:
1、不惜一切代价拉到海边;
2、发展农耕;
3、发展狩猎
选1


七、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维尔德终于在海边立起了五座沉重的大理石雕像。仿佛是奇迹一样,就在雕像完工的第二天,久违的探险队和朝阳一起从天边出现了。维尔德族人热泪盈眶。探险队告诉其他维尔德人,他们之所以回来得晚是因为觉得南边的地形非常古怪,所以他们决定探究到底,看来维尔德人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根据他们的发现,南方的这片平原越往南越宽,但很快又开始缩减,在最南端,群山和大海又再度合在一起。但不管怎么说,南方确实有一片不错的平原。维尔德人:
1、举族南迁;
2、分一部人南迁;
3、原地不动,继续在此定居。
选2

八、很快,维尔德人决定由探险者率领一半族人南迁,临行前,见证了奇迹的维尔德人认为应当前往大理石雕像向大理石雕像祈求好运,但那些勇敢的探险者则对此嗤之以鼻,他们认为探险的成功是凭借着他们的勇气、力量和自信,而不是什么奇怪的雕像,尤其是这些雕像的脸和自己一点都不像。维尔德酋长:
1、祈祷;
2、人的命运由自己决定
选1

九、维尔德酋长带领族人虔诚地敬拜了那些雕塑,祈求这些雕塑能给维尔德人降下好运,保佑他们南迁一路平安。结果南迁非常顺利。甚至有好几次,当他们或渴或饿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发现面前有条小溪或者有些浆果灌木。甚至连部族里最体弱多病的人都能靠用石器打到兔子。这次神奇的旅途从此被歌颂为“泰摩拉之旅”,在维尔德语中是“幸运之旅”。幸运概念的出现,标志着维尔德人突破了形象语言的限制,开始能够用语言描述抽象的东西。“泰摩拉之旅”结束后,连部族里最有智慧的智者也认为冥冥之中自有神秘的力量保护这维尔德人,而这种神秘的力量之所以起效,完全是因为维尔德人崇拜了神奇的大理石。但智者们很快就神秘力量到底是什么产生了意见分歧:
1、神秘力量就是“泰摩拉”(即幸运的意思)本身;
2、神秘力量是大理石;
3、神秘力量是大理石制成的雕塑;
4、神秘力量是雕塑所代表的勇士本身所蕴含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选1

十、很快,智者们的辩论得到了结果。大家一致认为神秘力量就是泰摩拉本身。于是一种崇拜泰摩拉的情绪很快传遍了整个维尔德文明。能工巧匠仿照着全族最漂亮的女子的样子雕刻了大理石雕像,说这就是“泰摩拉”女神。泰摩拉女神主宰着所有人的命运。但很快,生存的需求压倒了短暂的宗教热情,人们开始意识到,不管多么热爱泰摩拉,没有食物就意味着你很快要去见泰摩拉了。于是:
1、发展农耕;
2、发展狩猎;
3、发展手工业;
4、靠海吃海,发展渔业。
选1

十一、农耕的发展勉勉强强。维尔德人的日子就这么平静的持续下去。在剩下的时间里,维尔德人想在其他领域碰碰运气:
1、发展狩猎;
2、发展手工业;
3、发展渔业;
4、召集智者研究泰摩拉
选2

第一回合
维尔德酋长意识到北方的土地远不如南方,如果想要让维尔德的农耕水平更上一层楼,显然要让更多的劳动力前来耕作更多更好的南部土地。于是酋长出台了鼓励南迁和耕作的政策。天性乐观,热爱冒险的维尔德人面对奖励自然没有理由不心动,大批维尔德人南迁,但仍有一部分维尔德人留在北方。这些人留下的原因有一大部分是因为他们掌握了雕刻大理石的手艺,不愿意放弃能够就近采集大理石的机会。而维尔德酋长鼓励农耕者尝试不同作物的政策也受到欢迎,因为酋长愿意向尝试失败者提供必要的生存所需。当然,这种慷慨的政策也进一步消耗了维尔德本来就不多的粮食。

对幸运女神的崇拜深深吸引了维尔德酋长。酋长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召集智者们研究关于泰摩拉的奥秘。许多维尔德人畅所欲言,在会上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既然有幸运,那么自然也会有厄运。因此,除了幸运女神泰摩拉,自然也存在厄运女神。智者们为厄运女神取名为本莎芭,并给她描绘了形象:一位酷似泰摩拉的美貌少女,只不过有着一头灰发和一只独眼。智者们认为幸运女神和厄运女神一母同胞,长相相似,性格却大不相同,幸运女神调皮聪明,厄运女神则狡猾恶毒。因此,维尔德人不仅应当祭拜泰摩拉以求得其保佑,也应当祭拜本莎芭,希望她能放过自己;二、幸运女神是独一无二的,而幸运也是一种神秘的存在,要想得到幸运的眷顾,应当按照一定程序和仪轨敬拜幸运女神,并且应当由专人主持这些仪式。维尔德酋长听到这两种观点,不禁觉得都有些道理,但一时拿不准应当站在哪一边。但不管怎么说,维尔德人的宗教辩论丰富了维尔德人的想象力,加深了他们对世界和自己的思考。

地图更新
解锁科技“原始选种”
解锁科技“高效率石器”
解锁科技“思维:哲学思辨(萌芽)”

第二回合

政治点保留(1)维尔德酋长看到许多人投入南部平原从事农耕,认为农耕才是当前维尔德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肯定了南迁的种种举措后,酋长采取了多种方式鼓励正在南部日益兴起的农耕之风。一些有经验的老农发现通过火烧荒地,能大幅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比随意播种靠天吃饭要好得多。在酋长的支持下,这种耕作方式很快在南部平原传播开来。但由于刀耕火种对土壤肥力损害较大,因此维尔德南部平原的农业逐渐以一种迁徙农业的方式表现出来。人口的流动也日益增多,更有不少人向更南方扩张。
勤政的酋长没有忘记悬而不决的宗教辩论。他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方式为辩论下了一个定论:一方面,酋长认同了厄运女神的存在,但将其作为幸运女神的对立面,不设祭司;另一方面,酋长乾纲独断地制定了各种祭祀典仪,并就势自称大祭司。处于宗教初创阶段的维尔德人很自然地认同了酋长的选择。但宗教事务和世俗事务都压在酋长肩上,让酋长劳心劳神,渐感不支。尽管酋长(大祭司)的双重权威没有人挑战,但长此以往,酋长不可能一个人处理这么多事务,必须有所取舍,或是设置合理的分担者。自此,幸运崇拜逐渐走上了建制化的道路,初步具备了一个宗教的雏形。

地图更新
解锁科技“农业:刀耕火种”
解锁理念“祭司阶层”
失去状态“宗教辩论”
宗教变更为:泰摩拉崇拜(原始二元对立宗教)
获得状态“大权独揽”(酋长权威空前高涨,同时控制宗教事务和世俗事务,但处于超负荷运转下,每回合政治力下降为0)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20%~
   
第三回合

维尔德的酋长——现在或许称他为大祭司更为妥当——虽然是泰摩拉崇拜的精神领袖,本质上却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改革家。在上个时代大权独揽把自己累得要死要活之后,大祭司索性在这个时代来了个猝不及防的大拐弯:创立提尔默会协助处理世俗事务;创立科纳尔会处理祭祀与神秘主义思考事宜。看似完美的分工在最初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忙得昏天黑地的酋长终于有了喘息之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独特的“两会制”利弊都显现出来:在科纳尔会方面,有人员基本稳定的祭司团队对泰摩拉进行思考,有关泰摩拉崇拜的内容日益丰满,可是大祭司不再直接参与关于泰摩拉的讨论,完善崇拜内容的工作逐渐由祭司团队掌握,大祭司的决定权显得不再重要——就算大祭司不想滋瓷,也没有办法与反复思考推敲的祭司团队争辩;在提尔默会方面,大祭司获得了一个初级的行政辅助机构,命令在部落里推行的效率略微提高,提尔默会的成员也积累了一定事务处理的经验。
多年的刀耕火种经验和细心的观察,让维尔德部众发现:或许焚烧后的植物残渣能够减缓土地肥力的流失速度?大祭司号召部众在农作物生长间隙用焚烧后的草木灰覆盖农田,并宣称这是泰摩拉的授意,作物的产出果然有了些许提高!赞美泰摩拉!农业与信仰在维尔德都显得生机勃勃,但如何处理世俗与信仰的关系,这可能是大祭司需要再思考的问题。

地图更新
建立行政机构:“提尔默会”(高层行政机构,原始,分权程度:中,行政效率:低)
分权程度中幅上升
获得特殊状态:科尔纳会(大祭司对宗教事务的控制力下降)
获得特殊状态:不谐之尊(以大祭司的称号掌握世俗权力,让部分部众觉得摸不着头脑。)
消除特殊状态:大权独揽(恢复每回合获得一个政治点)
解锁科技“辅助:天然肥料”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30%~
政治点保留(1)

第四回合

在二元的提尔默会-科尔纳会体系中,酋长由于以大祭司的称号掌握世俗事务而饱受诟病。这一次天现彗星,更多部众认为这是泰摩拉降下的启示,是对酋长的警告。酋长悉心听从了部众的声音,自负荆棘跪在大理石泰摩拉像前向泰摩拉和部众们请罪。并借此宣布解除自己大祭司的称号,改称“尼丹斯”。从此退居幕后,不再明面上干预部族事务,但仍凭借自己的影响力控制部族。自此,提尔默会开始在公开场合接管各部族的世俗事务,而科尔纳会则更明显地控制了宗教事务。这种变化对维尔德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酋长由于退居幕后,获得了更大的声望,但是仅凭影响力和协助的名义控制部族,其效果更多地依靠酋长的个人能力,可想而知,如果继任的酋长能力平庸,很可能会失去对部族的控制;另一方面,两会分掌世俗和宗教事务,固然可以提高行政效率,但某种程度上,政权和教权的分离趋势也日益明显。但目前,以维尔德简单的社会结构,这种区别暂时还造不成太大的影响。
此外,酋长还马不停蹄地颁布了一系列要求,并指示提尔默会执行,但维尔德本身简陋的行政机构不可能同时处理这么多事务,只能则其要者而从之。科尔纳会的祭司十分重视这一次彗星事件,他们经过这次事件的启发,认为天象是有规律的,在他们的长期观察下,发现了太阳和月亮的基本运行周期,但由于祭司阶层的考量不同,这一历法主要用来指导宗教活动,对农业生产并没有什么太大意义。不过正因为祭司阶层的考量比较“纯粹”,维尔纳人诞生的这一部历法也是目前最精确的。
酋长试图在部众中建立原始的“私有”观念,但维尔纳的生产力较为落后,原始公有分配尚不足以满足部族的需求,根本没有多余的剩余产品供分配和占有。但酋长为其心意所属的人颁发食物和大理石饰品的做法则很受欢迎。这些获得奖励的人对酋长更死心塌地,对周围人的影响力也明显提高。而制造大理石视频对维尔德工匠也不是什么难事。有了这些人的拥护,酋长对整个部族的控制加强了。

地图更新
人民不满下降
解锁科技“天文:原始历法”
解锁科技“手工业:大理石饰品”
解锁酋长能力(分为天才、优秀、良好、平庸、暗弱、无能、蠢货七个档次,若酋长能力在平庸以下,可能失去对部族的控制。每回合酋长的能力随机决定),当前能力:良好
解锁控制力(标志酋长对整个部族的控制能力和影响能力),当前:强
失去特殊状态“不谐之尊”
获得特殊状态:“饰品阶层”(获得奖励的部众对酋长忠心耿耿,增强酋长对部族的控制力)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45%~
政治点保留(2.25)

第五回合

新上任的维尔德丹尼斯能力平庸。
一些外出探索的维尔德猎人从南部的山脉边缘带回来一些暗红色的“石头”,令一向对装饰品相当敏感的维尔德人非常兴奋。维尔德人认为这是泰摩拉的赏赐,投入了大量热情研究这种物质。在一些能工巧匠的努力下,维尔德人初步掌握了这种物质的使用方法:那就是和一些矿物混合在一起在火中煅烧可以得到一种富有延展性,极具实用性的金属——铜。但任何事物普及都需要时间,所以,铜的冶炼方法在维尔德族内逐渐传播,但并没有完全普及。在这个过程中,维尔德人的工具水平有所提高,木制工具逐渐代替石器,成为主流工具。
在研究铜的过程中,维尔德人掌握了一种副产品:通过烧制黏土可以制成简单的容器,也就是陶器。陶器的出现解决了装置液体的问题,很受维尔德人的欢迎。颇有工匠天赋的维尔德人很快学会烧制各种形态的陶,尤其以科尔纳会工匠烧制的陶器为贵重——因为上面雕有泰摩拉的形象。维尔德人以拥有“科尔纳陶”为荣耀,这令他们逐渐学会用粮食去交换陶器,促进了维尔德族内的交换行为。陶匠们也因此迅速富裕起来。维尔德的私有制进程,也以陶器为契机,开始萌芽。
接二连三的工具突破鼓舞了以物易物的发展。丹尼斯顺水推舟,在谷物收成的季节举办集会,鼓励众人交换,交流有无。此外,在科尔纳会的建议下,丹尼斯主持工匠们在集会场所修建建筑物,以遮风避雨和提供对泰摩拉的祭祀场所。尽管维尔德人之前缺少建筑经验,但灵巧的工匠们很快便取得了进步,能够用大理石修建外形漂亮的简单建筑,辅以精雕细琢的泰摩拉雕塑,令参加集市的维尔德人都感受到了幸运女神神圣的光辉。

地图更新
酋长能力:平庸
控制力:强
解锁科技“手工业:木制工具”
解锁科技“手工业:陶器工艺”
解锁科技“建筑:大理石建筑”
获得特殊状态“铜制工具权重上升”
获得特殊状态“私有制进程1/3(需合理指令促进,否则将停滞不前)”
政治点转换指令(0.5)
原始公社解体进程60%~

第七回合

维尔德东部被巨大的山脉包围,西边则面临无穷无尽的大海,向外扩张的道路被完全封死。所幸维尔德所占据的土地是一片不错的平原,也富含矿藏,因而喂饱族人并不是件难事。在远古时代末期,维尔德尼丹斯将较为发达的青铜工具广泛应用于农业,使维尔德在生产能力和社会形态上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彻底终结,以双圃制和轮耕制为代表的古典农业占据了统治地位,同时维尔德人也学会了修建引水渠,搭建灌溉系统。农业工程对人力需求颇高,这使得维尔德的氏族逐渐解体为村社,近亲直系构成的小家庭取代了同母远亲聚集而成的氏族。基本的国家暴力机器也建立起来。维尔德成为第五个进入古典世界的文明。

进入古典文明的维尔德人迅速繁衍,并扩张到目力所及的每一寸土地。随着维尔德人口越来越多,在现有生产条件下对土地的运用逐步逼近了极限。开拓更多的领土成为维尔德人的共同呼声。由于土地受限,维尔德人内部对土地的争夺也越加激烈,在争夺中位居顶层的,自然是泰摩拉的祭司们和以酋长血亲为主的大贵族。泰摩拉在维尔德人种有相当强大的影响力,但得益于早在远古时代就进行过的政治改革,酋长建立了科尔纳会和提尔默会两个机构,分别执掌宗教事务和行政事务。而酋长则以自己巨大的个人威望凌驾于两者之上,间接操纵族内事务。古典时代的维尔德政治,依旧围绕着这两个机构。

维尔德尼丹斯自称“王”,是维尔德的最高统治者,提尔默会则主要由势力较大的贵族参与,在辅助王管理国内事务的同时,也与王争夺着利益,尤其是日益短缺的土地。不过,由于维尔德王具有相当的威望,因此,目前仍然能对提尔默会保持着强势的领导。科尔纳会则主要由祭司组成,但随着泰摩拉崇拜在民间扎下根来,为了给远在乡村的农民提供信仰,许多小型地方教会建立起来,这些地方教会在传播泰摩拉教义的同时,也担负着教化乡民的责任。但地方教会多是自发性质的,与科尔纳会并没有多大关联。因此祭司阶层也有分野,地方教会的小祭司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失地农民,因而他们的利益诉求与农民接近,而与科尔纳会的大祭司们相去甚远。因此,科尔纳会对宗教的控制力反而削弱了,不过仍然掌握着主流宗教舆论。

值得一提的是维尔德的建筑,随着财富大量汇聚在贵族和祭司手上,洁白素雅的美丽建筑越来越多,这些伟大的建筑在昭示着维尔德建筑水准的发达外,同时也反衬着普通农民和奴隶的贫困。日益聚集的定居点也催生了相对繁荣的商业,尤其以大理石、谷物和青铜器为主要交易对象。看似繁荣的维尔德社会,似乎潜藏着危机。

古典时代开始了,维尔德人能否穿越时空,创造一个不朽的文明?

第八回合

意识到自己被大海和群山隔绝在一块封闭的土地上后,维尔德人对土地的渴求大大提高,因为土地有限,土地的分配就是一场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因此,精明的维尔德人开始不惜一切代价获取土地:或者购买,或者拖家带口外出拓殖。久而久之,这种对扩张的渴望刻印在维尔德的民族性格里。维尔德人固然能更有效率地扩张,但对缺乏土地的耐受力也大大下降了。

维尔德王意识到了目前商品交换的混乱:由于没有统一的度量机制,买家和卖家只好各说各话,大量的精力被浪费在争吵上。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维尔德王以自己的手掌为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一套简单的度量衡制度,并命令贵族颁行下去。由于这一举动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因此受到各方的普遍欢迎。

为了缓解目前土地紧张的局面, 维尔德人开始有组织地扩张。在国王的组织下,向南方和北方的拓殖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大量维尔德人为了改善自己的命运,纷纷踏上未知的旅途。

由于维尔德土地紧张,维尔德人不得不千方百计提高对土地的利用。所幸,维尔德人有较好的农业基础。他们早已意识到人力耕作不仅辛苦,牢牢把农民的全部精力都束缚在土地上。因此,一些聪明的维尔德人开始尝试驯服一些大型动物。但维尔德的土地上物种贫瘠,挑来挑去,只有少数几种动物适合驯化。工匠们也开始尝试设计制造适合动物耕作的农具。

维尔德获得文明定义“渴望扩张”(扩张所需国力减少,土地受限对维尔德的影响增强。)
维尔德度量衡:500/2000(君主能力良好+100)
向南扩张:400/800
畜力耕作(家畜驯养/农具):500/2000(农业发达+100)

第九回合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拓殖,维尔德派出的向南扩张的拓殖队在当地站稳了脚跟。他们不仅在当地开垦了农田,还修建了神坛,传播了泰摩拉崇拜。拓殖队的成员除少数死于开垦初期的病饿之外,大多数都过上了比在拥挤的国内好得多的生活。他们的经历鼓舞了国内饱受压迫的失地农民。可以想见,下一次扩张将会有更多人以更大的热情响应。

畜力耕作和推行度量衡仍在进行中。

向南扩张完成,国力上限+50,下一次扩张指令可以一次性+200进度。
维尔德度量衡:514/2000
畜力耕作(家畜驯养/农具):1300/2000

第十回合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维尔德农民掌握了畜力耕作的方法,他们驯服了羊驼作为耕田的劳力。羊驼天性胆小怕事,并非理想的耕田劳力,但维尔德狭小的地理环境并未提供更好的替代品。尽管如此,羊驼的驯化仍然大大解放了农民的双手,畜力的意义在农业发达的维尔德很快被理解。农民不必亲力亲为地下田耕地,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事副业和研究农业生产技术。

维尔德国王紧锣密鼓地又推行了一项新政策,他已经深刻认识到维尔德土地严重受限,又被封闭的地理环境所阻碍。维尔德人的未来只能把目光投向海洋。但向西望去,茫茫无际的大海令人生畏。但泰摩拉鼓舞保佑着维尔德人,第一步再难也要迈出去。维尔德国王下令渔民和工匠研究一种比独木舟更先进的舟船:在国王的设想中,这种舟船由两艘独木舟并列起来,并在两边多设桨手增强动力。第一次迈向海洋令维尔德人有些不知所措,但不管怎么说,这一工程还是磕磕碰碰地起步了。

度量衡的推广仍在持续中。此外,由于土地受限程度日益加深,维尔德底层被压迫的烈度提升了。

完成“畜力耕作”,维尔德获得文明定义“畜力耕作”,国力上限+240。
维尔德度量衡(1014/2000)
联排桨舟(179/1500)(工具先进+100)
奴隶阶层、农民阶层压迫烈度小幅上升。